网络谣言特点与科普策略

2019-11-29 17:08波,吴
科技传播 2019年20期
关键词:辟谣网络媒体谣言

周 波,吴 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六成,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全年新增网民5 653万。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网络,而且是移动网络已成为人们的重要信息来源[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技术特性使得人人都是内容制造和传播者,谣言便如病毒式复制扩散,导致网络上的各类谣言铺天盖地,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危害极大。特别是更多的点击率和流量可以转化为利益的情况下,很多自媒体胡编乱造、故意制造耸人听闻的谣言、制造焦虑,影响社会和谐。因此,不能放任不管,必须多管齐下治理谣言,降低影响和破坏力,需抓住谣言传播特征对症下药。

1 网络谣言传播特点

1.1 谣言数量大

仅2019年7月这一个月,根据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数据,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受理包括科学类谣言在内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 193.2万件,其中微博324.9万件、腾讯(包括微信、QQ、腾讯安全服务平台、腾讯网、腾讯微博)148.0万件[2]。另根据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指导,中山大学和腾讯公司联合出品的《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2018年,微信平台共拦截网络谣言8.4万余条,辟谣文章阅读量近11亿次。其中,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成为网络谣言“重灾区”[3]。

1.2 谣言比真实信息传播更快

国外研究表明,虚假的谣言比客观事实传播速度要快得多。1 500名研究对象在推特(Twitter,类似中国的微博)上传播真假消息各自所用时间,假新闻平均传播时间为10小时,而真实新闻传播需60小时。也就是说,将有虚假内容的推文传播给1 500人的速度,比传播真实内容的推文的速度要快6倍,而且虚假信息推文获得首次转发的可能性比真实信息推文要高出70%[4]。该研究表明,与事实真相比较,假新闻和谣言更加新颖,且更易引发受众惊讶、害怕、厌恶等情绪。人们分享具备这种属性的谣言,就可以传播得更快。

1.3 对老年人群影响更大

人民网和腾讯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中老年人中手机网民占比高达95.6%。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风险花样百出,部分中老年人难以分辨,极易成为受害者。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比例最高的风险包括虚假广告(52.7%)、网络诈骗(37.4%)、低俗色情(29.6%)等,而且网络谣言高达66.2%[5]。

国外研究人员发现,社交软件Facebook(类似国内人人网等)上65岁以上老年人是转发假新闻的绝对主力,他们分享假新闻的数量是18至29岁人群的近7倍[6]。老年人群更易受谣言影响,究其原因,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接受网络较晚,对互联网的认识不够,认为所有网络上的信息都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发布,对所有信息全盘接受,而不知道网络上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即使是明显错误的谣言也不去质疑。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趋于下降,加之很多谣言本来就披着科学的外衣,真假难辨,这让老年人更容易相信谣言等虚假信息。

2 针对网络谣言的科普策略

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总结出著名的谣言公式:(R)谣言传播强度=(I)(事件的)重要性×(A)(事件的)模糊性[7]。此后,克罗斯提出R=I×A/C,即谣言的传播强度=(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8]。公众批判能力应包含个人的科学知识、观察力和道德修养,这些因素同谣言传播量呈反比。这个公式表明,一个人的科学知识越丰富,观察能力越强,道德修养越高对谣言的传播就越具抵抗力。由此可见,终结网络谣言首先要创新传播方式、让科学和真相尽早来到公众身边,用科学事实击破谣言。其次是公众要提高批判思维能力,也就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谣言止于智者。

2.1 发挥各网络主体作用,及时辟谣

发挥网络主体作用,整合各类网络资源,政府网站和各大网站开展合作,全体网民参与,通过网络媒体像政务微博、微信、论坛、客户端等各渠道及时有效公布科普辟谣信息。让腾讯、新浪等各大网络平台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大辟谣力度。

像微信上线了辟谣小程序。2017年6月9日,微信就已正式发布了辟谣小程序,用户不仅可以主动搜索谣言,而且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将收到提醒,让谣言无处躲藏。当用户怀疑此消息为谣言,只需在“谣言识别”页面查证,若是谣言会在标题后标注谣言两个字,让谣言无法欺骗公众。如果用户近期阅读或转发的文章里被第三方进行了辟谣的,辟谣助手会通过“公众平台安全助手”给用户发送辟谣提醒。同时,为以确保辟谣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微信还联合了一些知名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政府机构,已有接近500个权威机构,其中包括:丁香医生、果壳网、人民网、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中科院之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江苏网警、广州网警巡查执法等,其中丁香医生目前的粉丝量已超过了400W[9]。

新浪微博对于不实信息的治理一直是微博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12年5月份就上线了不实信息的投诉功能,同时还开通了#微博辟谣#官方辟谣平台。根据《微博辟谣2018年度报告》2018年,微博平台共有效处理不实信息74 849条,辟除新增谣言352例。截至2018年底,话题“微博辟谣”平台阅读数达50亿,讨论量411万,同比2017年阅读数增长了35%。平台话题页主持人“@微博辟谣”账号粉丝113.8万,全年共发布微博1 650条,阅读量2.19亿,互动量93.87万次,有效制止了谣言扩散[10]。

2.2 整合各网络平台力量,综合治理谣言

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和主流网络媒体及监管部门在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的系统协同和整合作用。联合各网络平台,做到智能监测,实时预警,做到全覆盖,遏制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为推动辟谣工作常态化、专业化,整合辟谣力量,为广大群众提供辨识谣言、举报谣言的权威平台,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了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该平台联合部委、地方、媒体、网站、专家等各方力量整合专业性、区域性的辟谣平台资源,同时依靠群众发现谣言,发动群众举报谣言,建立了网络辟谣联动发现、联动处置、联动辟谣的协同治理机制,使网络谣言治理进入了新阶段。目前,已整合接入全国各地40余家辟谣平台辟谣数据资源3万余条。比如盘点2019年7月十大热传谣言:从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报刊、论坛、贴吧等信息源中,综合评估公众接受度和传播情况,梳理出7月网络热传谣言,逐一详解,各个击破。科学谣言像其中第七条“高铁辐射严重,坐高铁=照X光?”,第九条“超过40℃气象局不敢报?”通过微信、微博、App等传播,相关信息3万多条,影响极广[11]。加大科学普力度,联合治理是澄清谬误、解疑释惑、遏制谣言的有效手段。

2.3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科学素养

网络媒体从业者需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信谣不传谣。首先,网络媒体工作者是内容发布者,也是辟谣主体,必须不断积累科学知识素养,提高科学素养,以便在谣言发生时能稳妥应对,及时科普辟谣。其次,网络媒体工作者还应发挥自身在传播层面的优势,深入挖掘科学现象蕴含的知识,将高深的科学术语转换成民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应,以新颖独特的科普内容吸引受众。同时,网络媒体在科学普及时,应当更加积极主动,通过各平台及时传播科学知识,并能积极主动和网民进行交流互动,以形成科学普及的良性循环。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阻止更多的谣言的产生。

2.4 加强老年人群的科普和辟谣工作

老年人的焦虑心理、上网能力、认知下降导致他们最易受谣言影响且加速谣言传播。谣言在老年人群泛滥,需针对性地研究这一人群的科普对策。

应建立谣言网络预警及查证体系。如果科普信息反馈不正确、不及时,谣言就会钻进认知的漏洞。要充分发挥各网络媒体和平台的把关作用,助其建立网络谣言传播跟踪系统。加强网络监督,全方位监测和管控各种谣言发布及传播的渠道与载体,发挥各类网络自媒体、新媒体的辟谣作用,在谣言一出现或其传播达到一定的数量,就自动启动预警机制,及时辟谣并强化科普宣传,使各类网络媒体能够良性发展,不再生产谣言。网络谣言能够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还因为其真假难辨。整合网络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比对,让公众能够快速查证网络谣言,做到精准辨识,快速举报,让网络谣言无所遁形。

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互联网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也给科普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努力开发有效的科普工具,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影响老年人的谣言及时干预,针对科学类谣言在时间点、主题、领域等方面的特性开展研究,精准、及时推送科普信息,缩小谣言传播和辟谣之间的时间差。不过,如果等网络谣言产生了之后再做科普辟谣,作用肯定是不如在谣言产生前就进行科学普及。应该关注和预测热点事件,在热点谣言产生之时甚至产生之前,及时推出相关辟谣内容,让科学真相跑在谣言前面,遏制谣言的传播。

科普创新,创作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对广大老年人群关注的、引起焦虑的话题,需融合各类媒体,创造出符合人群传播特点的科普精品内容。让面向老年人的科普知识简单易懂、寓教于乐、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利用优秀的科普内容吸引读者,努力打动人心,让辟谣内容在老年群体中主动传播开来。加强辟谣内容的权威度和可信度,因为在老年人群心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权威程度和可信度更高,加大与政府和权威机构的联动合作,能让辟谣内容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向老年人传播科学的思维模式,提高对科学类谣言的辨识能力,以提升老年群体的科学素养。

2.5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创新科普传播手段,让科学事实尽早抵达公众身边,运用监测、预警、发布反馈等各种技术手段破除谣言。但这些都只是形式,要从根本上改变,根据克罗斯的谣言传播公式,公众的批判思维能力是谣言传播的分母,批判能力越强,谣言传播量就会越小。公众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欠缺、辨别谣言能力较低是造成网络谣言泛滥且除之不尽的主要原因。而根据2018年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12]。也就是说,平均100个人中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只有不到9个人,显然这一变量显然还是太小,谣言传播仍有巨大的空间。科学素质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只有加强科学普及才能引导人们不信谣、不传谣,也只有加强科学普及才能阻止谣言扩散。

3 结束语

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危害大,必坚决须予以打击。加大对公众的科学普及力度、及时传播科学真相。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科普辟谣工作必须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创新科普内容和方式。全方位做好网络科普宣传与谣言监管,利用网络谣言形成和传播的特点,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网络谣言封杀在萌芽状态,努力让科学跑在谣言前面。增加辟谣内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加大辟谣平台的宣传普及与应用,吸引更多网民参与进来。特别关注老年人群的科普工作,让网络谣言治理工作走向精准化、大众化和常态化。同时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和科普人才队伍的培养。不过公众的科学素及等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谣言治理,科学普及工 作还需做出不懈努力,以期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

猜你喜欢
辟谣网络媒体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关于拍卖的辟谣
谣言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谣言大揭秘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