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工匠精神 苦练编辑内功

2019-11-29 17:08
科技传播 2019年20期
关键词:内功精益求精工匠

姜 蔚

“工匠精神”自从十九大报告被提出,便成为各个行业的“灵丹妙药”,从传统行业到新媒体,从门口卖牛肉粉的到互联网上卖知识服务,似乎冠上了“工匠精神”,便自此改头换面有了一副高大上的面孔。其实,不然。“工匠精神”不是噱头,不是外衣,而是实实在在的内核。它是所有的编辑最基本的职业要求,辅助编辑修炼各项内功。为了不辱文化传承者的使命,编辑们惟有不断地学习与传道,方能担当地起这个沉甸甸的责任。那么,对于编辑来说,何谓新时代“工匠精神”呢?在笔者看来,是真心的热爱编辑岗位,拥有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同时能够协助团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1 爱岗敬业是根本

爱岗敬业是作为一名编辑最基础的内功。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出版行业常被归入“夕阳行业”,作为这一行业中的主人翁——编辑,如果无法做到爱出版,总是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自然是无法做好编辑的。古有司马光编著《史记》、解缙编著《永乐大典》,今有徐调孚、戴文葆、邹韬奋、周振甫等近现代编辑家终其一生做一事,不“爱岗”谈何成就一番事业。

如果说爱岗是成为编辑的前提,那么敬业就是做好编辑的必备内功。作为一项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精神层面的高技术行业,编辑必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才能胜任这一职业。否则,即使要达到《出版质量管理规定》等国家行业规范要求都极其困难。

“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在5/10000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见过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稍有不慎,编辑生产的图书产品就会沦为不合格产品。而国家对相应编辑的惩罚也是不留情面的,责编编辑资格证取得不易,稍不留神被吊销却很容易。在最近的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的出版物“质量管理2018”专项工作中,经专家审核,有65种出版物编校质量为不合格,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拉伸运动百科》差错率达6.34/10000。相关出版单位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日内必须全部收回不合格出版物。

可见,作为一名编辑首先得把好稿件的内容、编校、设计、印装质量关。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编辑内功也不是一日练成的。要想胜任这个“把关人”角色,唯有将“爱岗敬业”四个字放在心中,坚持不懈10年、20年甚至更长,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2 精益求精是核心

卡尔·威特说:“做事情力图做到精益求精就是一种美德。”中国古代文人也多有精益求精的美德,吟诗造句时,为一个字而辗转反侧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贾岛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推”还是用“敲”请教韩愈,正是有了这种精益求精的劲儿,才会有流传千古的佳句。

编辑作为一种技术工种,主要的工作便是将文字作品这一精神产品进行加工,使其中的文字更加顺畅,更加符合出版规范,然后通过版式设计等一系列美化,将文字作品变成一件精美的产品,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在这个加工过程中,如果未能将作品加以升华,则说明编辑的内功尚欠火候,未能很好地履行编辑职业需求。相反,如果编辑坚持精益求精,那么他出版的图书一定会是精品。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编辑魏刚强老师花了十多年打造《彩乌鸦原创中文系列》。该系列图书犹如一套精美的艺术品,让读者“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在快出版的时代,编辑用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让“彩乌鸦”绚丽的色彩在孩子的世界里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倘若编辑一味地迎合市场,反而欲速则不达。北猫的《米小圈上学记》销售火爆,常常蝉联各大图书销售榜,随之出现大量模仿其风格和装帧设计的校园题材作品,各大平台上琳琅满目的“上学记”系列图书跟风出现,却终究难以复制其成功模式。

编辑作为出版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如果缺乏工匠精神是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的。只有对所编图书的品质秉承高要求的标准,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加工、润色图书,努力把图书的品质从90%提升到99.99%,才算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古代尚且有善于解牛的庖丁、倒油不沾铜钱的卖油翁,现如今的编辑也应当将这种传统的工匠精神,融汇到普通而不平凡的编辑工作当中去才是。

3 团队精神是要义

古时的工匠,一人技艺精湛足以。但在新时代,所有的工作都不再是传统的手工作坊,而是有很多的工种协作的团队作业。文字编辑、美术编辑、营销人员、发行人员、印制人员等一整个团队组成了编辑出版工作。一个编辑具有工匠精神,除了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之外,还需要能够协助整个团队来完成出版工作。

以近年来大热的IP运营为例。从专业出版到教育出版,很多出版人都在探索打造高价值IP以及如何实现IP变现的问题。运营一个IP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其专业能力和资源有可能无法承担这一任务,此时团队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018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启动了大中华寻宝记项目部。该项目的负责人闵蓉,自从1995年踏入少儿出版领域,始终坚守在一线编辑岗位。2018年初开始,她担任“大中华寻宝记”项目组负责人,创新管理机制和营销模式,立体化打造“大中华寻宝记”产业链,使该项目成为国内少儿出版IP运营的范例。另外,项目组中的陈晓钥对现场活动主持游刃有余,赵赟拥有多年图书营销经验,董晓辉在数字化领域颇有心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团队,才使得“大中华寻宝记”系列在2018年重印册书、造货码洋、发货实洋、销售利润等指标,同比2017年翻一番,成为该社的超级畅销书。

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孤军奋战,其力有限,众志成城,坚不可摧。”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离不开团队协作,编辑所修炼的内功也应包含配合团队协作这一项。一支集合了编辑、营销、数字网络等岗位的优秀员工的团队,将是一支能够深度营销、全产业链拓展的特殊队伍。

4 创新精神是灵魂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然而,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编辑都容易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定势。思维定势是优秀编辑成长过程中的桎梏,突破桎梏提高创新能力是优秀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

对于编辑来说,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的创新,也就是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图书产品的形式更加新颖;一种是内容上的创新,也就是如果利用大数据使图书产品的内容更加新颖。形式上的创新比较直观,如可以在纸质图书上增加ARVR功能,使原本平面的内容变得更加立体;增加音频收听功能,让原本的视觉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听书变得越来越普及等等。内容创新则相对更加难一些,它要求编辑凭借多年丰富的经验,结合大数据,策划创新出能够顺应新时代读者诉求多元化的要求的图书产品。

编辑如何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呢?这着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哪个编辑做到了,那他就修炼到了编辑内功的最高一层,成为一名真正的编辑家。南京书衣坊工作室的朱赢椿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编辑家。他为工作室门口的虫子提供菜叶、纸张,创作出了《虫子书》。该书赢得了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和2017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还被大英图画馆永久收藏,引起了出版界的轰动。朱赢椿的“独辟蹊径”很好地诠释了编辑的工匠精神。

有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判断一个编辑能否称之为新时代“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一百多年前,康有为说过:“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一百年多年后,新时代的编辑“愿匠心即我心,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

5 结论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身处出版领域的编辑需要继承“工匠精神”,苦练内功,唯有如此方能提升自身的内功,打造出精品图书,促进我国由出版大国转向出版强国。

猜你喜欢
内功精益求精工匠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工匠赞
“练好内功”;企业逆势而上的秘密武器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潍柴 练好内功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