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禄裕
(贵州建工集团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大于或等于1m 的大体量混凝土且混凝土浇筑后会由于内部各材料间化学反应而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体积收缩现象的发生,进而产生混凝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一般具有体量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温度控制要求及裂缝控制难等特点,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在拌合及硬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水化热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导致裂缝现象的发生。一般来说,按照裂缝的位置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进行划分,其主要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按照裂缝产生机理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承载裂缝、温度裂缝及收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房屋建筑工程的实体质量,因此应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现象的重视程度,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一般来说,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现象具有如下危害:首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现象的产生会导致外界水进入混凝土结构内部,进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碳化、锈蚀现象的加剧,进而影响房屋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其次,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现象的产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受力的不均匀而逐步发展,进而降低房屋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导致房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体积变化、收缩、徐变及材料因素。首先,体积变化。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变化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混凝土体积会随之变化,进而产生裂缝。其次,收缩因素。收缩因素是指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随着水化热的不断变化而导致混凝土自身的干燥收缩、自收缩、塑性收缩及温度收缩等现象。最后,材料因素。材料因素主要包括水泥、集料及替代掺合材料及化学外加剂等因素。如在混凝土拌合和浇筑过程中不能及时的对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及搅拌工艺进行控制,必将会导致裂缝现象的发生。
1) 施工过程不规范,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质量直接关系着混凝土工程的实体质量,如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入模温度控制不当、振捣不科学等,必将导致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2)养护不科学,合理的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是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如不及时的对其进行养护将会导致混凝土水份散失过快、混凝土内部空隙增大,进而发生干缩现象,产生裂缝。
科学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指标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避免裂缝现象的发生。首先,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项目施工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配筋率、后浇带及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施工过程的正确性。其次,合理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趋势、降温速率及内外温差等指标,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最后,加强对混凝土入模温度及养护工作的重视,避免内外温差大及降温速率较快现象的发生。
首先,应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泌水率、可泵性等技术参数进行试验,合理进行配合比设计。其次,优选低水化热水泥,对混凝土所使用水泥品种进行严格筛选,保证水泥质量符合混凝土质量要求。最后,对掺合料比例、骨料质量使用质量及数量进行分析,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现象。
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满足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各施工企业应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控制力度。首先,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根据待浇筑位置的工作面及浇筑深度,合理选择浇筑方式及分层厚度,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其次,保证浇筑速度的一致性,根据浇筑速度的快慢合理设置振捣人员的数量,保证振捣质量,避免因振捣不到位导致混凝土内部密实性差而导致的裂缝现象。最后,合理确定温控监测方案及设置温控监测点。温控监测方案及设置温控监测点的合理确定能够有效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因温度上升或下降过快而导致的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监控周期及具体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现象的产生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各施工企业应明确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本文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而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