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鎏一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0037)
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未来的发展模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城镇化进程中休闲农业的发展来展开讨论,从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意义和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展开论述,探讨休闲农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发展以及如何产生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导致农村地区空心化严重,但中国广袤的农村依旧是推动中国发展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如何在空心化严重的地区建设美丽乡村,如何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产生较高收入,来缓解窘迫的生活,休闲农业的发展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
现在的新型城镇化,是要将农民的核心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本主义为主的城镇化无疑更加注重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而这样的城镇化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的要求统一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农村方面是契合时代背景的,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做出了积极回应,能够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休闲农业是近些年来在乡村振兴高速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发展机遇,近年来就乡村休闲发展,不论是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还是国家政策方面都在给予乡村休闲旅游新的发展动力。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笔者认为是休闲产业与农业交叉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将休闲农业看作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在农村、农业用地所进行的活动,是近些年来一种新兴的休闲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是近现代旅游产业向着传统的农村农业延伸的新思路,通过农村农业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进步,推动自然生态、生态旅游和农业农村的不断融合。我国的休闲农业主要发展于2000 年左右,现阶段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要的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形式,结合国内外学者们对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探讨,笔者认为,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农村的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农业资源来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著名经济学家王宁对“休闲经济”理论最早给出定义,他认为休闲经济是一个广泛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对休闲经济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在哲学、社会学等角度也有所涉及。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的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向规范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但是,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导向和政府扶持导向逐步转向如今的市场导向。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步入高速期。 总而言之,休闲农业研究的起步较晚,目前发展较慢,研究形式较为单一。
而现如今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强调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第一产业的占比在逐渐下降,重心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其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一结构性巨变。简而言之,新型城镇化不单单只是将农民转移到城镇,而且也是要不断地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结构的问题。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二者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对已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资源进行整理和改造,引入更加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理念,让资本、市场、现代化设施设备走进来,引导地方农民搞好种植业的基础上,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闲暇时间通过农家乐、采摘活动等等方式来招揽游客,其实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加深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城乡壁垒,让城市的资本、技术、市场进入农村,和农村原住民一同开发农业、建设农村。这也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开拓了农民的视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城市里的游客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信息传递向村民,潜移默化的让农村居民接触到了现代化的意识观念和生活习惯,从而加强了城乡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也会间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政府不断推进的城镇化,也能为休闲农业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势必要整合现有资源,统筹的进行资源的管理,科学的规划与开发也必不可少。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些,尤其是在用地、补贴、金融的政策方向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以此来实现资源效率和资源效益的最优化。
城镇化的进程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依托、互惠互利的模式,如何让其形成合力,让二者一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推进应当成为学者和政府应当思索的重要问题。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学术先行,为地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变化是推进城镇化的动力之一,休闲农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扫除了障碍,打破了传统的城乡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