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美琴,顾亚凤,冯炎
“互联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冯美琴,顾亚凤,冯炎
(金陵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分析了传统“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微生物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给“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后续食品工艺原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酵食品工艺学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种类繁多,因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有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点多等特点[1]。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繁杂,难以帮助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重点;教学方式传统,难以促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点;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考核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问题[2]。笔者意在结合多年来金陵科技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对“互联网+”时代“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小结与探究。
“食品微生物学”由于知识点多、内容繁杂,传统的分章节教学法容易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使学生难以把握课程的逻辑顺序,从而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促使更多的教学资源公开化,如何合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成为每一位食品微生物学初学者面临的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按照认知的先后顺序,以问题为导向,将整个“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分成了三大模块,即认知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和应用微生物。对于初学者来说,微生物世界是一个抽象的世界,因此,首先需要弄清楚“自然界的微生物有哪些类型及特征”。要回答该问题就涉及到四个章节:微生物的概述,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非细胞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将它们整合在这一模块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法,不仅对微生物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而且能更好地把握微生物的概念、共性、不同类型微生物之间的异同点。认识了微生物,接下来“如何促进或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呢?这就进入了培养微生物模块的学习。该模块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与生态工程四个章节。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可以训练学生养成在培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方面的全局观,为学生后续课程实验、科研创新打下基础。接下来就是解决“微生物与人类生产实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了,也就是“应用微生物”模块涉及的内容了。这一模块包括微生物与食品发酵、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两个章节的内容,该模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观念,辨证地看待微生物与食品生产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问题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为学生理清了学习的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对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借助于多媒体的课堂讲授法是“食品微生物学”的主要授课模式。该法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的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因材施教。但是,该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局限在课堂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往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同时,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而课程却仅有40学时,该情况一直是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调和的矛盾。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打破“教师-学生-教室”这种封闭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投入使用,“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金陵科技学院研究性教学试点课程首批在平台上建设了课程学习网站,将互联网真正应用到了“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开启了“互联网+教室”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在课程网站上传了课件、教案、录播视频、电子教材、教学大纲、试题库、学习链接等一系列教学资料。上课前,教师在平台上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学生登录平台进行预习并完成相应测试。上课时,事先线上预习使教师无需对非重点的基础知识进行面面俱到地详细讲授,授课的中心任务由介绍新知识转为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即对重点知识的深入巩固和难点知识的透彻理解。课堂上,利用超星学习通的即时投屏功能,教师可以随时发布测试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下课后,师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提交课后作业、进行拓展学习等活动。这一模式将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在下面紧张地记笔记,基本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这种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不了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学生获得教学资源提供了多重机会,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变为引导,“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讨论式教学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4]。例如,在介绍“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时,引入问题“0.1%和1%接种量的同株乳酸菌培养24 h后,发现0.1%接种量的生长良好,而1%接种量完全沉淀于试管底部,发生此种异常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将几个环境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此外,教师为每个教学模块精心设计了专题项目。当每一模块结束时,学生组成专题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文献资料查阅、报告撰写、PPT制作、课堂汇报、问题讨论、团队互评等专题任务。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程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考试是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主要的考核评价手段。这样的考核方式过多地注重学习的结果、淡化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多数学生平常很少复习、更少预习,学习似乎只剩下应付考试一个目标,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这就需要全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为其保驾护航。为此,经过多轮探索与实践,目前将教学考核方式优化为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成绩由线上学习、课堂表现、专题汇报、期末考试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线上学习考查学生预习、复习、拓展性学习的情况,课堂表现考查学生出勤率、参与PBL和CBL等教学研讨的情况,专题汇报考查学生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团队协作、个人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样的安排真正做到将教学考核评价分解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事实证明,通过这种综合性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理清了学习思路,“互联网+教室”的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空上的限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以上几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然而,“互联网+”应用于“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将“互联网+”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起来,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1]张新国,庞雪茹,王蓓. 蓝墨云班课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生命的化学,2019(4):804-810.
[2]王新惠,刘洋,张雅琳,等.“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改革[J].农产品加工,2019(4):79-80.
[3]韦素贞,刘荣,吕利云,等.讨论教学法在高职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37):161-163.
[4]姜丹,马丽娜,吴金春.“互联网+”背景下PBL+CBL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20):75-76.
[5]付瑞燕,高学玲,汪雪雁,等.基于知识关联策略的PBL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9(1):20-24.
2095-6835(2019)22-0065-02
G642.0
A
10.15913/j.cnki.kjycx.2019.22.021
冯美琴(1975—),女,江苏如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技术。顾亚凤(1966—),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性食品卫生。冯炎(1976—),女,辽宁辽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工。
2015金陵科技学院研究性教学试点课程;2016金陵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