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茹
心理咨询医生,多家媒体特约心理撰稿人
如何化解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我们夫妻有一个10岁的儿子,是最普通不过的三口之家,遇到的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主要是妻子管教方面主观急躁,认为自己有理有据时就振振有词;儿子天资聪颖口才好,总能找出妈妈话语中的破绽,与之针锋相对不示弱,两个人经常争执。随着年龄的增长,母子之间较真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不如妻子能说会道,在气头上也劝不住她,和儿子的关系还不错,只能事后做一点安抚说合的事情,被妻子戲称为“和事佬”。都说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我儿子提前进入青春期啦?现在家庭气氛就这般“火药味”了,不知儿子真的翅膀硬了会怎样?
你的来信道出了作为“和事佬”父亲的苦恼,其实在家庭里,有你这么一个“中间力量”还是蛮重要的,我理解你的解释和安抚,是在用一种温和的态度缓解母子之间的对立、对抗情绪。假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亲都非常强势,凡事说一不二,那还有孩子成长的缝隙吗?想想都感觉悲催!
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实际上并没有家长们想像得那么无奈和束手无策。青春期首先是正性能量,心身快速发育成长,外形和内心都变化得很快,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偏激和冲动,顺利时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受挫败时容易回避自卑,影响自我认同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总体说就是发展快且不稳定。10岁还不是青春期,也就是青春前期吧。此年龄的孩子内心越来越渴望分离和独立,这一点就成长本身而言是不可阻挡的,也就是说父母要了解青春期,明白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要适应孩子心理的变化,不能沿袭以往的教育做法(尤其是说话口吻),依然故我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通常当孩子身高和父母差不多的时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就会日渐多起来。这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而是家长要学会用沟通协商的办法与孩子共处,可以各抒己见,并在一定程度下求同存异。此时,孩子需要父母要像一个稳定的容器“接住”他,包容、宽容孩子很重要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管教严格一些,简单粗暴问题不大,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好好说话”。我个人观点交往方式不能太过于实用,好像我们是等孩子会发脾气、敢于顶撞自己了,再收敛和调整自己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一贯的(不因为是小孩子而被忽视),少年时就要好好说话,以上这些正确的交往方式是基础、铺垫和习惯,这样到了青春期,一切才会来得更加顺利自然。要知道一个人的感情记忆很厉害,不要忽略过往那些不经意的小伤害。如果孩子没有能力消化积怨,就会积存成为心结,到青春期“一发而不收拾”。当孩子和家长一起“算总账”,应对起来是非常麻烦的,所以还是从现在起就好好说话,在关系恶化方面尽量防患于未然!
不喜欢陪伴孩子的妈妈
我35岁,儿子4岁。平时我工作忙,公婆帮忙带孩子,周末有空时我才能陪陪孩子,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不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我觉得孩子闹,每次陪伴他我都觉得煎熬,感觉不到什么乐趣,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书、学习,甚至加班,这些也让我更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看到同龄人和朋友都在努力也很享受做好妈妈,我很自责,但是我也没法欺骗和假装,这是价值观问题吗?还是我是个感情冷漠的人?
不喜欢陪孩子或者直接说不喜欢孩子,确实是一些母亲的真实感受。不面对孩子时可能还好些,还有几分想念;但每当面对孩子要有所付出时,发自内心的不情愿就会凸显出来。说来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不愿意长时间地面对和陪伴。或者说当自己有需要时,孩子排在其后。我觉得你先不要自责(缺少母爱),不要急于给自己“贴标签”,事出有因,可能真正的原因在于你早年的生活印记。通常不喜欢孩子的母亲不是简单地缺少母爱(母爱需要被唤起),很可能在童年时自己生活在一个缺少被爱、被关注的生活环境中。比如:父母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独处为多,或者被送出去寄养于老辈身边等等。如果我们自己年幼时是在没有陪伴、缺少关注中长大的,自己这段经历是空白甚至是负面的感觉,产生不了快乐体验和兴趣,如此当自己成为母亲之后也会无意识地忽略。记忆是有温度的,如果我们没有被真切地疼爱过,现在面对孩子很可能找不到感觉,就更谈不上用心和耐心了。建议你做个尝试:把孩子想像成是年幼的我们自己,你会是怎样的感觉(正面还是负面的)?你想和孩子说些什么?面对“小时候的自己”,还会勾起你其他哪些联想?你希望怎样被面对?静下心来慢慢地体会,只要不回避、不防御,就像照镜子一样,你的感受会引领你看到很多内心的东西,或许能逐渐明白和认识自己。看清楚后,若能自己面对,说明问题不大;如果自行处理有难度,可以寻求心理帮助。
永远责怪别人的老公
我老公40多岁,他有个毛病我真是越来越烦 ,就是他从来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不管大错小错,都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甚至连做饭时碰倒了调料瓶,都怪我把调料瓶放的位置不好碍他的事,然后还气鼓鼓地批评我。他这么多年无论自身成长还是事业上 ,都处于停滞状态,也几乎没有朋友,当然他把这个也归结于外部原因。请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是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还是不想承认?
你描述的先生推卸和埋怨等表现,他对自己所有的过错进行了一个向外归因:即只要说成不是自己的原因就没有错,就不必担心被其他人指责,也不必承担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清楚你熟悉婆家的人吗?先生的原生家庭是怎样一种关系状态?那其中是否有人特别严厉、特别能从发现别人的错误中找到良好感觉?是否有人发现其他成员的过错就不依不饶?是否有家庭成员不得不经常以认错的方式缓解家庭中的“冲突”?是否只有没错的人在家庭中才具有地位和话语权?……家庭是一个孩子早期成长的土壤,家庭关系是孩子最初观摩、理解人际关系的演练场,或许从中能找到合理的解释。他是意识不到还是不想承认?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是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而成长的,懂得反省和自知力很重要。如果多年来不成长,被人告知也不反思,那就可能真的不清楚真实的自己。我更想说是假装永远没有错,也是一种用来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御方式,因为当事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积极,信心也不强大,承受不起认错(似乎是被否认),于是就努力伪装成无错者,好让自己的心理感受在现实版中不至于太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