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英译的副文本考察

2019-11-28 02:36胡作友杨杰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英译

胡作友 杨杰

内容摘要:翻译副文本包括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是作者、译者、读者与文本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文心雕龙》的英译中,副文本有助于客观、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等各种丰富的信息,为我们研究譯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借鉴副文本理论,比较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文心雕龙》英译本,可以发现副文本发挥着折射原作价值、彰显翻译思想,满足读者期待、阐释文化价值,提供背景知识,凸显文化语境的作用,引导和影响着译文读者感悟《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翻译副文本;《文心雕龙》英译;译本控制者;目的语读者

Abstract: Translation paratexts include internal paratexts and external paratexts, which are the links between authors, translators, readers and texts.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ed paratext of Wenxin Diaolong is helpful to the objective, clear,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urpose,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the marginal field of translation, which provides a very important clue for u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Applying the paratext theory and compari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Wenxin Diaolong by Stephen Owen and Yang Guobin, we find that paratex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flecting the original value, highlighting translation ideas, satisfying readers expectations, explaining cultural values, provi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highlighting cultural context, guiding and influencing the readers perception of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literary value of Wenxin Diaolong.

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paratex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controller of translated version; target reader

Authors: Hu Zuoyou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E-mail: huzuoyou01@163.com. Yang Jie is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He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studies. E-mail: 2696598705@ qq.com

一、引言

“副文本”的概念由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于1979 年提出,指的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 (Genette 1)。热奈特指出,没有副文本的文本是不存在的,副文本既处在文本之内,又处在文本之外,协调着文本与公众、文本与读者的关系,并引导读者对作品的接受(1-4)。他将副文本分成两类: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内副文本主要包括封面、作者姓名、简介、书名(标题)、副标题、出版信息、跋、插图、插页、前言、后记、致谢等;外副文本属于文本外部空间,包括作品的相关信息,如作者对读者反映的评论、作者本人的评论、日记、修改稿和私人性质的书信等(2-5)。

目前,《文心雕龙》英译研究聚焦译本的正文,尚未见对其副文本进行的研究。本文选取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Wenxin Diaolong,以下简称宇文译本)和中国译者杨国斌英译本(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以下简称杨译本),对比副文本在其翻译中的作用。宇文译本内副文本包括封面、序言、导言、术语汇编、注释、参考书目类编、引用书目、译后记等,外副文本包括译者个人情况、翻译实践、他者评价和译者评论等。杨译本内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和出版信息,外副文本包括译者的学术生涯、翻译实践、译本收入《大中华文库》等情况。

二、折射原作价值,彰显翻译思想

相对于文本本身,副文本先被读者接触,作为副文本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封面,呈现了作品最基本的信息,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重点,从侧面烘托正文内容。而译者的文化身份,造就了译本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译者的翻译思想。译者对译本的选择和理解,所采取的阐释和翻译策略,表明了译本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性。译者文化身份的本土性和异域性、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翻译文本的选择和思想观念的传达。

2.1封面

一部作品,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封面。图书的封面、标题及其他附属说明文字一般是出版商提供的副文本,有时候作者也会参与其中(5)。封面是图书的脸面,也是发布信息的平台。封面反映出版社的设计理念和出版诉求,隐藏出版社的商业构思和推销目的。封面反映译文内容的侧重点,是对读者的亲切呼唤。封面作为内副文本的重要因素,对文本产生重要作用。

宇文译本封面设计简约,只有朴素单一的底色和书名、译者姓名、出版社和发行时间。将译者与书名同等排列,并用大号字体凸显,出版社、发行商和出版时间置于左下方不太显眼的位置,字体较小。这种设计理念凸显对图书内容和名人效应的重视,利用译者的高知名度和读者对权威专家的崇拜心理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宇文所安的学术地位具有价值导向性,其作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将其姓名置于封面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该封面并未标明原作者,使得译者走出“隐身”状态,突出了译者的地位。相比之下,宇文译本中文版封面信息更加丰富,添加了背景图案。其顶端右上方显著位置标明哈佛大学权威教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副文本信息,目的是吸引读者注意,暗示原作的文学水准和译者的翻译质量绝对可靠。在封面上,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和饱含东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祥云、乐器等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红黑强烈的色彩对比,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精美的背景图案给读者无限遐想,吸引读者阅读文本。封面图文互动,用绘画、建筑、艺术、文字等有形之物为思想这一无形之物赋形,它们互为表里,相互补充,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同时,它增强了文本内容的艺术性,扩大了宣传,传达了信息,强调了译本的重点(朱明胜 102)。

杨译本在封面正上方注明“大中华文库”字样。《大中华文库》是我国文化典籍重大出版工程,代表中国出版、学术研究和翻译的最高水平。杨译本能够收录于《大中华文库》,足以表明原作的理论价值和译作的翻译水平。杨译本将原作者刘勰姓名放在第一位,表明出版社对原作者的尊重与敬意。杨译本封面插图是龙纹图案,与书名图文互动,其图案寓意深邃,启人遥想。封面构图别致,图文搭配错落有致,色调单纯雅致,把书中内容诗意般地呈现出来了。简言之,各个译本封面设计一目了然,封面基调与文字内容联系紧密,版本立意新颖别致,图文色彩各有千秋,清楚地显示了各自的重点:宇文译本封面强调译者影响力,其中文版封面强调中国文化元素,杨译本封面强调原作思想和对原作者的尊重,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各自的价值,值得读者阅读。

2.2译者身份

译者身份与翻译关系密切,从中可以探寻译作风格、译本特性,追踪译者的翻译思想。译者身份的本土性和异域性、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都影响到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思想的形成。译者是社会中的人,受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带有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作为隐形的副文本因素,译者身份的个性与社会性对译本形成、文本解读、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将自己对源语文化的思考、热爱与眷恋注入译本中,译文的字里行间总是流露着译者的思想与情感,透露着译者的文化情怀。

宇文所安早年在耶鲁大学学习,博士毕业后先在耶鲁大学执教,后供职于哈佛大学,1994年获得欧文·白壁德比较文学教授之职,其翻译作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作为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译介《文心雕龙》,带有个人的目的。他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译介中国文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美国的文化建设,而并不是完全为了中国文化发展,只是希望美国能有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学感兴趣(张宏生 114)。他试图保持原作的真实风貌,甚至牺牲文章的文雅性。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忠实于源文,以便读者可以获得一些关于中国文学的知识(宇文所安 14)。杨国斌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主研《文心雕龙》,获得博士学位。他认为简洁、高雅和可读性强的文本,更容易被英语读者接受,是将中国古典文学传播到英语世界的合理方式(胡作友、张丁慧 76)。今天,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东西方相互交融,相互需要。中国设立《大中华文库》项目,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杨国斌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情有獨钟,造诣深厚,不仅具有良好的学养,对文学有极好的感悟力。他翻译《文心雕龙》,旨在传播中国文论,让中国文论在世界发扬光大。

宇文所安将异域文化引入本土文化,杨国斌则将本土文化引入异域文化。他们的翻译对象虽然相同,但是翻译方向却完全相反,译者背景的差异注定使两个译者对文化内容的处理和翻译策略的运用有所不同。译者在翻译中必须首先理解源语文化,其次,要将文化元素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译者身份赋予译者特定的政治立场,译文必将接受意识形态的干预和过滤。然而,当源语文本被翻译成目标文本时,作为文化中间人的译者并非是客观中性,最终呈现的译文必将经受文化过滤。因此,译者不仅要完成翻译的任务,还要增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例如: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宇文译:There ar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理*) in the Way of setting forth pattern (文*). The first is the pattern of shapes, which is constituted of the five colors (色*). The second is the pattern of sounds constituted of the five tones. The third is the pattern of the affections (情*)constituted of the five “natures”(性*)(Owen 241)

Li 理: “principle” or “natural principle.” Li is a …Chinese reading theory than western.

Wen文: “pattern,”  “literature,” “ the written word.” Wen… “Its source in the Way”.

Se色: “color” or “visage.” Se is the visual aspect of something independent of its form, … “The Sensuous Colors of Physical Things.”

Ching情: “the affections,” “emotions,” “subjective disposition,” “circumstance.” This is an exceedingly broad term… “Ching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sing性: “individuating nature,” the innate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 … “nature and form.”

杨译: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art: the art of patterns related to the five colors, 1 the art of music  related to the five tones, 2  and the art of feeling related to the five natures. 3(杨国斌439)

1. The five colors refer to qing (green), huang (yellow), chi (red), bai (white), hei(black).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

2. The five tones are gong (C), shang (D), jiao (E), zhi (G), and yu (A).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3.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s to what the wu xing refers to. Zhou Zhenfu (1981 349) interprets it as the five Confucian virtues of ren (benevolence), yi (righteousness) li (courtesy), zhi (wisdom), and xin (trust-worthiness) … approximation of Liu Xies statement.

关于“五性”所指,有多种解释。周振甫(349) 解作儒教的仁、义、礼、智、信……最接近刘勰的意思。

“五色”、“五音”、“五性”对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术语,极富东方特色,存在文化空缺,在翻译时需提供必要的注解。宇文所安采用杂合化的翻译策略,首先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翻译整句意思;然后,用意译加汉字的方法,翻译几个重要的术语“理”、“文”、“色”、“情”、“性”;再次,对文化特色词“五色”、“五音”、“五性”采用意译、英译加注释的方法,以这种严谨的态度处理异域文化,赋形(汉字)、留音(音译)、释义(意译)。

杨国斌对这类术语的重要性非常了解,刘勰将构成文采的方法与五色、五音、五性相连接让读者对好的文采有更深刻的了解。宇文所安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对这类术语进行阐释,这使得“五色”、“五音”、“五性”的意思带有美国的文化色彩,丢失了源语文化的一些重要特质,这正是其西方文化身份在翻译中的体现。而杨译采用翻译加注解的方法,将源文的文化清晰地传入目标语文化,让目标语读者理解这些术语的真实含义,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文化解读,而这些从根本上讲,会受到译者文化身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文化身份这一副文本因素,我们发现,基于不同的文化身份,译者对文化信息的传递存在巨大差异:宇文所安虽然采用杂合化翻译,将中国文化输入美国,但在对一些基本概念的阐释上,还是贴近美国的文化,如他将“原道”直译为“Its source in the Way”,“Way”就是美国的特色文化,是归化翻译,宇文所安基本上采取归化翻译,这种归化翻译是身份使然。杨国斌基于东方文化身份,在翻译活动中尽力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和原文的文化韵味,最大限度地传递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例如,他是通过解释“原道”的内涵并保留“道”本身的术语特殊性,将其译为“tracing the Origin to the Dao”。杨国斌基本上采用异化翻译,这种异化翻译也是身份使然。由此不难看出文化身份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处理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时,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

三、满足读者期待,阐释文化价值

读者在接触作品之前已有预先估计与期盼,既有对译本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的期待,又有对译者翻译思想的期待,包括翻译方法、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意识形态等。读者在接受动机与需求中还有对作品艺术价值和蕴藏的文化价值的整体期待。译者在序言和前言中谈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表明自己的翻译策略和目的,吸引读者交流、满足读者期待、阐释译本的文化价值。读者对译本的评价,更是直接体现出译本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文化价值是否恰如其分。

3.1序言与前言

序言是译者以中介者的身份沟通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媒介,是研究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资料,客观全面评价译本的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认为,序言会告诉读者译者的思想,是最宝贵的资料(转引自谢天振52)。序言分为两类:自序和他序。自序由作者本人撰写,说明写作意图、写作经过、内容体例等情况;他序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权威人士撰写,或出版社约请专家撰写,对著作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与推荐,对书稿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

宇文译本序言由译者执笔,说明译本的不足之处、译本完善的历程与艰辛以及译者的致谢,体现译者对质量的关注和对读者的高度责任心。其前言部分介绍文学思想传统的作用,解释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阐释文学思想的重要性,引导读者留意那些被忽视的因素。译者阐释中西两套迥然不同的术语体系,分析中国古典文论术语体系的论述方式,说明自己的翻译和阐释方法:翻译加解说。解说采用统一的形式,一段中文一段英文,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评价。译者直抒自己的翻译观:为照顾文本的特殊需要,不惜牺牲文本的连贯性(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7)。译者向读者说明翻译中国文论的困难,诉说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阐明翻译的价值,概述中西文学思想的差异。序言为读者理解中国文论和了解译者思想打开了大门。宇文译本中文版增加了宇文所安撰写的“中译本序”,讲述原著的撰写过程、选文与评论的倾向性,为未来中国文学思想的研究提出一些方向性建议。中国学者乐黛云也撰写了序言,认为此书是“中西文论双向阐发、互见、互识、互相照亮的极好范例”(乐黛云 45)。杨译本含有由杨牧之执笔的“总序”,阐明《大中华文库》的宗旨,说明外国译者翻译中国典籍的误读、误译与后果。该总序视角宏大,从中华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崛起两个维度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重要性。杨译本纳入《大中华文库》,译者自然深刻领会传递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杨国斌在译本前言中简述刘勰的生平,《文心雕龙》的地位、文学观、文体、风格、修辞,刘勰文学批评思想的人文主义趋向,最后详细论述《文心雕龙》的现代版本并说明翻译的过程和困难。杨译本前言体现译者试图弱化对具体翻译活动过程描述的倾向,而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对原作的挖掘上。比起翻译活动本身,译者更在意向读者展现原作的价值。

宇文译本的前言注重向读者提供译者创作的背景信息以引发读者思考,把更多的文本解读空间留给读者;而杨译本的前言则以原作解读为中心,对翻译活动本身的阐释只是一笔带过。总体来看,两个译本在其序言与前言中传递了丰富的信息,说明了译者的目的,开阔了读者的视野,蕴含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3.2读者评价

读者评价是读者对译作仔细阅读、欣赏、把玩后的总体印象,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前者不容易定性,难以用作译评的证据,后者则是最有说服力的凭证。读者评价是评判翻译质量,促进翻译实践的有效环节。北美著名汉学家、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荣休教授林理彰(Lynn 43-45)、英国学者波拉德(Pollard 279-280)、中国学者乐黛云(乐黛云 44-45)等人对宇文译本给予了高度赞誉。岭南大学欧阳桢教授高度肯定杨译本,认为杨译可读性强、逻辑清晰,诗意之处适宜,分析之处恰当,很适合任何感兴趣、有知识的非专业读者(Eoyang 587-589)。陈引驰和赵颖(124)认为,宇文译本是西方学界中国文论译介的代表性著作,可以导向与物质文化和社会史的连通。上述是知名专家的评价,那么普通读者如何评价这两个译本呢?我们据此向60名读者做了问卷调查。60名读者分别为英文专业研究生20人,中文专业研究生20人,外籍教师和留学生20人(8位英国人和12位美国人)。我们向调查对象分发《文心雕龙》的三个篇章《原道》《隐秀》《定势》,提供只标记1和2的两位译者的译文,让读者在阅读后做出评价,首先就术语翻译和句子翻译做出评价,随后对篇章翻译做出总体评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答卷60份。在术语翻译方面,宇文所安采用拼音加注释等多种方式,提醒读者注意术语的特殊含义;杨国斌使用平实准确的词汇,尽可能译出术语本身的含义。从统计结果看,读者对“神思”英译的评价如下:有46位喜欢宇文所安的“spirit thought”(神*—思*),有14位喜欢杨国斌的“imagination”。理由是:宇文所安的译文与中文对仗,还在括号内标出汉字,让读者既理解其含义,又知道它本来的样子,很有趣;喜欢杨译的读者认为神思和想像有相似之处,译文简洁明晰,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语义对应。从总体评价看。喜欢宇文译本的共有32位,约占53.3%,喜欢杨译本的共有20位,约占33.3%,认为两个译本各有特点都可接受的共有8人,约占13.4%。14名外籍读者认为宇文译本超过杨译本,他们认为,宇文译本语言地道,内涵丰富,韵味足。30位中国读者认为杨译本超过宇文译本,他们认为杨译本简洁清晰,用词恰当,没有过多的雕饰,附加的周振甫现代汉语翻译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的含义。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两位译者的译文水平很高。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外国读者喜爱外国人翻译的文字,而中国读者喜爱中国人翻译的文字,难道是思维差异不仅影响翻译,而且影响读者对译文的审美判断?毋容置疑,读者评价对译文的质量最有发言权,为翻译质量的提高和翻译实践的推动提供了参考。

四、提供背景知识,凸显文化语境

翻译是基于文化语境间的意义转换,把握文化语境有助于引导读者阅读并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与确立,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多渠道提供背景知识,从而深化对读者对译本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副文本可以折射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注释、附录等副文本将译文文本置于源语丰富而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得源语文化的特征在译文中尽显无遗,促进译语文化对异质文化更多的理解与尊重。注释增加了一个准确表达意义的改进机会,给译语读者提供可以正确解释的条件(孙艺风 110)。附录中的背景知识也为理解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4.1注释

注释是副文本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译者为便于读者理解而对译文进行补充说明的一种解说形式。《文心雕龙》体系庞大,语言艰深,中国文论专业术语众多,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文心雕龙》所深藏的思想与文化,注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副文本。注释在宇文译本和杨译本中随处可见,主要起着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如宇文所安对藻辞谲喻(330)的注释,杨国斌对“乾坤”的注释(刘勰 723)。译者借助注释释疑解惑,阐释文化内涵,重构文化语境,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宇文译本和杨译本在注释分布、处理方式和风格上差异巨大。在注释分布上,宇文所安合理添加各类注释,采用尾注、脚注、评注等多种方式。宇文译本所用尾注多达267 处,又增添脚注12处。宇文所安用尾注添加来源解释,用脚注和尾注注明词语、语句和观点的来源,为读者重构语言文化语境,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例如,宇文所安把《文心雕龙》的标题解释为既可以读作主谓结构,又可以理解为并列结构,还列举施友忠的“文心和雕龙”翻译为例,在页末标明“出自施友忠,1959年哥伦比亚出版社的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New York”(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189)。这不仅把初次接触中国文化的读者置身于源语文化语境下,也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文心雕龙》提供了背景知识,有助于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宇文所安还用文外补偿、文内直译、页面脚注阐释文化内容,采用逐字逐句的解说,附加独到的评论,更是其译本的一大特色。例如,《文心雕龙·风骨》开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宇文所安这样评论:刘勰引述这个观点证明“风”确实重要;他的意思并不是要声称“风”比“骨”更重要……“风骨”所造成的感动是那种不需要吸引的感动……(226)。译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语境,为读者理解源文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促使读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中西文论的双向阐发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识、互融、互通。杨国斌在翻译时也用注释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论思想。他在翻译源文的基础上,通过注释阐述译文,力图再现源文的文化语境, 为不了解源文文化语境的西方读者提供解读源文的背景知识,从而真正实现翻译的视域融合。例如:“爰自风姓,暨于孔氏,……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文心雕龙·原道》)”From the age of Fu Xi down to the time of Confucius.…They studied the images on the Yellow River Diagram and the Pattern from River Luo and divined with yarrow stalks and tortoise shells; …(劉勰 11)杨国斌在翻译时,除了详尽阐释源文意思外,还在译本后添加了有关《河图》《洛书》的传说和出处,这不仅融入了源语语境的中国元素,而且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填补文化空缺,保留源文意象,加深了读者的理解。

4.2附錄

附录是指附在正文之后与正文有关的文章、参考资料和来源出处,对整个译本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附录是译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信息,是读者获取背景知识、了解文化语境的重要途径,颇具研究价值。宇文译本附录由术语集释、参考书目类编、引用书目三大部分构成。《文心雕龙》距今年代久远,用词偏僻。宇文所安精选单字词术语,解释其语义,告诫读者这些术语的词义并非固定,只有在具体语境中,其语义才是相对确定的。如“知音”一词,宇文所安解释其表面为知音乐的人,引申为朋友之间的理解,而在《文心雕龙》中指描述文学作品的批评家或理想读者(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655)。在参考书目类编和引用书目中,宇文所安提供了大量中国文学思想通论著作和研究性著作,帮助读者了解译本的时代背景,拓展读者的阅读范围,强化译本的文化信息和价值。杨译本附录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人名录、参考文献、谢辞、译者简介五大部分。杨译本附录形式多样,从多方面填补读者对源文背景知识的欠缺。杨国斌采用图表形式将五帝时代以来的年代清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其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时期。文学发展与变化受到时代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正是这些历史时期孕育了中国的文化、思想、文论著作。人名录辑录源文中出现的人名,简介人物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读者通过阅读人名录解除人名困惑,拓展文学常识。人名录补充了文学常识,拓宽了译本的维度,使译语读者贴近源文文化。两位译者对附录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宇文译本偏向术语解释,通过术语解释过渡到语境,为读者补充相关的文学知识。杨译本注重从社会历史背景出发,通过宏观的历史背景考察具体文学作品,侧重对史实背景的挖掘与补充。

4.3译者反思

译者反思是译者对译事活动的自我判断与评价,是译者对翻译的回顾与前瞻,翻译中的点滴经验和看法,或许成为翻译思想的起点和触动点。译者反思是有价值的副文本,它们或可延续译本的理论价值,为译本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对读者有着重要影响和引导作用。宇文所安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宇文所安作品集》,译介到中国的有《追忆》《初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盛唐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迷楼》《晚唐诗》等。宇文所安在译本出版后,又在另一部作品中进一步阐释自己对《文心雕龙》的理解。2003年,宇文所安的《他山的石头记》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刘勰与话语机器》一文中,他认为刘勰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作为“话语机器”的骈文结构和作为批评家的刘勰产生了分离(119)。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选择既聚焦传统的经典作家与作品,又有自己的独到标准,即史学眼光和他者视野的有机结合。史学标准即所选作品要有历史感、历史意义(奚密 164);他者视野即他者对中国文学经典的价值判断(Owen, The Late Tang 33)。这是宇文所安的独到认识,这种认识弥补了译作对刘勰论述的不足,增长了读者的见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杨国斌曾经以“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探讨《文心雕龙·神思》的英译,提出风格、文体、时代与翻译的关系(杨国斌,《文心雕龙·神思》英译三种之比较 43-48)。他还详细阐述翻译《文心雕龙》的缘由,提出准确、清楚、简洁的翻译标准,即把原作者的意思,用外文准确地表达出来,使有文学趣味的一般英文读者看了能明白(84-85)。杨国斌关于翻译的心得体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杨译本。杨国斌将翻译思想、心路历程吐露给读者,为读者理解《文心雕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他的译本和著作对宣传中国古典文论思想起了重大作用。

五、结语

副文本包括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是译本内部各元素之间以及译本与外部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文心雕龙》的英译中,副文本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内副文本是突出译本重点、客观介绍原作、捕捉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外副文本介于文本与读者之间,是促进文本呈现的必要元素。宇文所安注重向读者提供译者创作的背景信息以引发读者思考,把更多的文本解读空间留给读者。他试图保留源文的真实风貌,合理添加各类注释,为读者补充相关的文学知识,目的是为了美国的文化建设;杨国斌则以原作解读为中心,除了详尽阐释源文意思外,还融入中国元素,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帮助读者的理解,目的是传播中国文论,让中国文论在世界发扬光大。

语言之间虽有差异,但文化之间却没有高低之别,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渗透是发展的大势,唯有平等交流才能走向文化融合,而翻译可以大有作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选择既聚焦传统的经典作家与作品,又有自己的独到标准,即史学眼光和他者视野的有机结合。杨国斌将翻译思想、心路历程吐露给读者,为读者理解《文心雕龙》提供广阔的空间。宇文所安和杨国斌巧妙处理副文本,使副文本成为正文的有力补充,传递着作者、译者、读者和出版社的多种声音。前者将多种手段联合运用,传达异域文化特色,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呈现学者型翻译的文本特色;后者倾向于归化翻译,尽力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和文化韵味,最大限度地传递源文的文化内涵。副文本研究有助于客观、清晰、全面地揭示翻译副文本的内涵与功用,审视译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阐释《文心雕龙》英译的文化价值。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陈引驰、赵颖之:与“观念史”对峙:“思想文本的本来面目”——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评。《社会科学》4 (2003):120-124。

[Chen, Yinchi and Zhao Yinzhi. “Facing the History of Ideas: The Origin of Ideological Text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Review).” Social Sciences 4 (2003): 120-124.]

Eoyang, Eugene Chen. Review on 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12 (2005): 587-589.

Genette, G.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7.

胡作友、张丁慧: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出版广角》24 (2017):76-78。

[Hu, Zuoyou and Zhang Dinghui. “Translation mod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Wenxin Diaol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View on Publishing 24 (2017): 76-78.]

刘勰:《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文心雕龙》。杨国斌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Liu, Xie.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English·Dragon -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Trans. Yang Guobi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Lynn, R.J.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review).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2 (1994 ): 43-45.

Owen, Steph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P, 1992.

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选集》。田晓菲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Borrowed Stone: Stephen Owens Selected Essays. Trans. Tian Xiaofei. Jiangsu: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ism. Trans. Wang Baihua and Tao Qingmei.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Harvard UP, 2006.

Pollard, D.E.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by Stephen Owen. The China Quarterly 137 (1994 ): 279-280.

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Sun, Yifeng, Persp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e: Literary of Translation and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Beijing: Tsing Hua UP, 2004.]

奚密:差异的忧虑——对宇文所安的一个回响。《中外文化与文论》2(1997):61-65。

[Xi, Mi. “Worries about Differences: A Response to Stephen Owen.”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2 (1997): 61-65.]

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Xie, Tianzhen. A New Vis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ingdao: Qingdao Press, 2003.]

杨国斌.《文心雕龙·神思》英译三种之比較。《中国翻译》4(1991):43-48。

[Yang, Guobin, “Comparison of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 Spirit Thought.”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4 (1991): 43-48.]

——:《文心雕龙》译后,想到维特根斯坦。《读书》1 (1996): 84-85。

[---. “After the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 I think of Wittgenstein.” Reading 1 (1996): 84-85.]

乐黛云:突破中西文体系的“双向阐发”——介绍《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社会观察》1(2003):44-45。

[Yue, Daiyun. “Breakthrough the “Two-way Elucid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ystems: Introduction to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 (2003): 44-45.]

张宏生:“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授。《文学遗产》1(1998):111-119。

[Zhang, Hongsheng. “Re-create the Tradition without Distorting It: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tephen Irving,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Literary Heritage 1 (1998):111-119.]

钟明国: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天津:南开大学, 2009。

[Zhong, Mingguo.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 (Ph.D. Dissertation).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2009.]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Zhou, Zhenfu. Notes on Wenxin Diaolo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1.]

朱明胜:《西游记》英译本副文本解读。《小说评论》4(2016):100-107.

[Zhu, Mingshe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Novel Review 4 (2016 ): 100-107.]

责任编辑:胡德香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英译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