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 梁春贤 黄瑞捷
【摘 要】本文针对产教融合试验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从建立创新合作机制、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产教融合经验等方面,探讨产教融合试验区创新发展路径,以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52-02
当前,许多本科院校缺少建立所设专业结合产业需求的有效机制,不少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遇到培养专业人才界限模糊、专业壁垒和缺乏有效资源等瓶颈问题,尤其是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专业,学生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却少有机会实践,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产教融合试验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关键。高校应与有专业需求企业合作,落实产教融合工作,打破学科边界,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建立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迄今为止仍有不少本科院校表面打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旗号,但实际人才培养模式仍是“学术派”,教学目的依然是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授课内容强调理论知识,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和实验室而非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实践环境。这种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理论上有一定优势,但是学生毕业后容易陷入思维定式,存在自我封闭的边界,难以适应产业需求,难以适应实际工作。
产教融合正好弥补了学术型人才实践不足的缺陷,创新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本科院校坚持“学校主导、企业主体”的合作模式,设置产教融合试验区,突破传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产教融合方式培养人才主要依据是“需求逻辑”,即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实际需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的“学科逻辑”,通过引入产业需求,使专业操作与课程学习更有效对接产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很多地方的本科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好评连连,其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根据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专门成立的,与传统的二级学院相比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这类学院的日常运作由行业协会专家、专业工程师、企业高管、本科院校专家组成理事会商讨做出决策;学院教师没有固定编制,根据企业的产业需求从校内或者校外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授课,增设适应产业需求的系列课程,学生均来自相关本科院校下属的二级学院,不设专业不设名额限制,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课程注重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关的实践知识,通过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或接近真实的应用环境实践,构建本科院校与企业多层次、多方式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教学管理模式和校外产教实践基地共建方式,实施校企一体化教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产教融合模式发展。
二、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边界,创新育人模式
本科院校想要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前提条件是对当地社会行业、产业需求进行摸底调查,根据不同产业分工对接相关岗位要求的有关标准考虑。专业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完备方面考虑,而是优先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当前经济、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百家争鸣,产业发展逐渐呈现聚攏化、集成化的趋势,交叉产业和新兴产业交替出现。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模糊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生产之间界限,反而推动产业制造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例如,智能电视、智能汽车、智能手机等一系列智能电器出现,就不只是单纯的传统制造业和科技研究了,互联网的发展浪潮推动新的产业革命,传统的应用型院校亟须改变传统专业建设思路,划分专业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打造专业集群服务于区域产业需求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改革目标。
例如,有的本科院校初试改革,设立产教融合试验区,对学校所在区域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度了解区域产业链的情况,结合区域产业需求确定本校人才培养层次精确定位,努力摆脱传统的按“学科逻辑”划分思维定式,结合实际有效整合和优化进行专业设置,设置电子信息专业集群、农业生物专业集群、科技制造专业集群以及文化旅游专业集群等四大特色专业集群,并突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知识边界,相互融合交汇,再根据实际产业需求和学科专业理论,制订每个专业集群的教育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向的方案。同时,学校和企业将各类优质资源、各个学科知识凝聚起来,共同创建一个分享平台,使各专业集群内学生可通过平台共享资源。教师也可利用平台资源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区域产业需求,制定课程供学生依据兴趣爱好、未来就业方向选择,推动实践教学管理的双向互动,将专业集群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效果。专业集群化的人才培养极大满足了区域产业集聚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也可以迅速地适应相关产业不同岗位需要,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满足区域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集群时,如何平衡实践应用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应当重视的问题。因为本科区别于专科就在于它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联系和指导实际应用;而专科的理论知识更薄弱些,实践操作性更强。所以本科阶段的教育依然不能忽视学科理论发展,不可忽略理论知识是支撑专业集群建设重要基础。学科理论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三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力,二是满足产业应用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学科专业支持,三是满足学生既能选择顺利就业实践,又能选择在专业基础上继续深造。除此之外,高校在设置专业上应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而变得有层次和特色,由于在产业集聚背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别存在差异,例如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贸易、产品宣传等各个环节上,侧重点不同,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同一个区域的不同本科院校可以针对产业链各环节和各层次的人才需求,根据学校本身具备学科优势,创建具有自身特色和办学层次的专业集群。通常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重点对象是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
三、借鉴国外产教融合经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丰厚理论知识,具备在真实应用环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发挥有效资源配置,这也是当今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遭遇瓶颈的问题所在。许多高校并非忽视人才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是缺少充足的资源甚至没有资源设置真实的应用环境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师资方面也显得力量不足,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国外大学产教融合经验,英国产教融合成功代表案例是牛津大学和牛津郡合作,也就是地方政府为高校提供资源和发展平台,20世纪60年代牛津郡农业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伴随着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牛津大学的应用型人才逐渐影响牛津郡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提供的法律保障让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也是促使其成功发展重要因素。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长期采用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学校资源、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缺乏自主争取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观念和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几乎没有动力投入资源或者几乎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高校内各学科资源各专业间也毫无共享意识。种种因素造成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陷入资源配置不足的困境。
为了有效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一方面学校联合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的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教育,创造校内学习理论、校外真实环境实践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多方面、多渠道集聚优化配置外部资源,建立产业加学术的合作新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后盾。尤其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上,面向社会招标,欢迎企业资源加入,打造产业教学融合的创新课程,进一步推动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向也从学术理论侧重向理论应用型方向发展,工科学生的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更加要强调与实际应用聯系。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为高校人才培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鼓励企业行业合作,高校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企业获取人才保障项目研发,高校又获取教学科研教育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此建立区域产业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对区域经济也形成良性循环。
综观目前高校产教融合试验区的发展情况,产教融合试验区只是弥补传统学科人才培养不足方式之一,其发展模式仍需完善,目前仍处在探索中前进阶段。应积极促进产教融合试验区模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培养人才载体,以使高校真正成为应用型高等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李北群.产教融合试验区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2]郑哲.我国地方高校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常爱华.产学研合作机理的哲学新释[D].天津:天津大学,2007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广西职业教育药学专业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65 号)
【作者简介】周丹丹(1981—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梁春贤(1974— ),男,汉族,湖南,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主任,副教授;黄瑞捷(1981—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学生处主任科员。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