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唯佳
【摘要】“教师职业性倦怠”日益成为普遍性问题,笔者将基于在校实习的观察与思考,从“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两方面阐述教师倦怠之缘由。吾辈不断求索,在本文中,将以“留一块自己的园地”为切入口,从语文教师角度阐述所思考的化解倦怠之法。
【关键词】教师职业性倦怠;缘由;化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甚至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帮助无数孩子改变了处境与命运。然而,我們是否应该首先关注一下教师的处境与命运,关注一下现代教师正面临的“职业性倦怠”问题?
教师职业性倦怠是指教师在不能顺利地应对教育教学工作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事实上,职业倦怠问题已然不是个新问题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倦怠问题,不少研究者通过具体的数据证明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性,甚至提出“职业倦怠已成为‘阻碍学校变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笔者在校实习期间,真实地处于教学环境当中,真切地嗅到了弥漫在学校中的“倦怠”气息。教学本应是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事业。但笔者所见到的真实教学,却笼罩着“倦怠”的阴霾。
一、倦怠之缘由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教师职业性倦怠”大行其道呢?笔者将结合在校实习的实际情况谈几点认识。因笔者实习学校属于乡村学校,因此在某些方面又具有特殊性。
(一)内部小环境
首先,情绪枯竭是教师职业性倦怠的一个主要维度。各种因素导致教师情绪不断枯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大量的“硬性”教学任务,其间仍要兼顾职称晋升、项目申请、评比检查等各项事宜。这使教师在“应对”各项工作时难以专心,长此以往“积极参与”变成了“费心应付”。笔者在实习期间就做了一次“证人”。“学校优质课评选”“教学任务检查”“党员培训扫黑除恶活动”“社团活动”……各种活动竟尽数集中在两周内,老师们的精力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消耗殆尽,情绪日渐枯竭;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在当下教育体制中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成绩”。教师承受着一系列有关“成绩”的压力。学校要求“教学成绩”,家长期望“优秀成绩”,而学生却“不出成绩”。在成绩压力的阴霾下,教师无能为力,情绪逐渐枯竭。
另外,去个性化是教师职业性倦怠的另一个维度。受“严师出高徒”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态度应严肃认真。老师们在面对学生时总板着脸以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其潜意识中便逐渐形成了对学生的“去个性化”情绪。笔者在实习期间,惊异于老师们练就的“变脸”技艺,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后一秒见到学生就“愁云惨淡”了。另外,由于班级人员众多,学生个性较强而难以教学。因此,教师的耐心不断减少,致使教师不近人情,不自觉地加重了去个性化程度。
最后,教师的家庭婚姻状况亦成为影响教师职业性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在女性教师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女性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而作为一个女人又必然经历结婚、生子等阶段。笔者观察后发现,就婚姻状况而言,已婚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未婚教师。而离婚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又高于已婚教师与未婚教师。未婚的教师受家庭内部小环境的影响小,能够且愿意在教学上付出精力。而已婚与离婚的教师则受个人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疲于生活,甚至疲于教学。实习期间,笔者的指导老师是一位孕妇,确实在生理与心理等方面存在教学上的困难。另外,随着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不少农村教师在城市购买了房子,教师们过着“走教”的日子,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因此出现了老师们用手机关照家庭的现象,也因此而疲于校内教学。
(二)外部大环境
难道职业倦怠这口“黑锅”只有教师自己来背吗?如温儒敏先生所说“最根本的,是外部环境必须改善”。“教育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再加上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匀。没有钱怎么办教育?”生源大规模流向教育资源好的地区,城乡异化造成农村教师职业感缺失。教师工资水平不高,自身生活难以保障,谁又去保障教师教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呢?在“缺资”与“需资”的矛盾下,学校被卷入市场经济大潮中。“黑道”变成了“黄道”,学校老师都去创收弄钱,社会大环境弥漫着“浊”气。此环境下,教师更易焦虑倦怠。
二、化解之方法
大环境形势紧迫,小环境如此紧张,“改变环境”大工程在短期内也无法实现。那么老师们该如何自处?答曰“坚守一点儿理想主义,保留一块自己的园地”。笔者将以语文教师为例谈谈几点想法。
老师们需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无论现实的工作事务有多么繁忙,物质生活的“浊”,需要在精神世界中化之为“清”。要留有自己的园地。“所谓自己的园地,本来是范围很宽,并不限定于某一种”,园地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规范,但“最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当一个教师有了自己的园地,就会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在积极的状态下提出自己的思考,克服倦怠的同时又促进了教师专业性发展,可谓一箭双雕。
如程翔老师,从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成长为一个精于语文教学理论的专家。他的成长之路就包含着“自留地”的存在。程翔是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推出的第9位名师。他是课程改革的有心人,将汉语及其教育研究作为自己的“园地”。程翔老师不仅重视教学过程本身,更重视教学过程后的思考。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职业要求之上的使命感,看到了一个语文老师对文化应该有的执着与追求。他提出:“教师具有了职业觉醒,才能认识到教学的意义,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实际上,教学本身已成为程翔老师的自留地。正如其言,做有灵魂的教育,教有学理的语文。
基层教师不易,他们地位低,负担重,有苦衷却难言。因不被人理解,于是“倦怠”就有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基层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危区”。就算如此,依然有留有自己“园地”的教师——黄瑞兴。黄瑞兴老师原在广东紫金县龙窝镇教中学,有40多年教龄,是真正的基层教师。他喜诗爱诗,将写诗作为自己的精神自留地。黄老师坚持写诗50多年,形成了诗集《片羽集》共计400余首。“余立教坛兮,四十三年;微薪糊口兮,缺油少盐;粗衣布履兮,黯淡容颜;人群冷落兮,自怜穷酸”。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中,黄老师依然坚守一线“为人师表,言行不偏”,因为黄老师拥有精神的慰藉,对教育执着对诗执着。故言“教书苦矣,乐亦无边”。如温儒敏先生之言:“可以不写诗,但一定要努力保留一点人生的诗意,要有各自的精神自留地。”
总之,化“教师职业性倦怠”问题依然是长路漫漫,然吾之辈愿上下求索以求心安。教师应保留自己的精神园地,诗意地教,诗意地学。但若是外在环境丝毫不改变,仅仅让教师做那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我想,“花落师衰”也将是必然。
参考文献
[1]付乃群.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温儒敏.关于“普遍的焦虑”与“职业性倦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温儒敏.再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温儒敏.乡村教师质朴感人的诗篇——读黄瑞兴《片羽集》有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