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异
摘 要:高等院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妥善处理舆情并控制舆论导向,大力发展和传播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为主要任务,通过示范、导向、宣传、交流等教育方式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规范意识形态管理。融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渠道。
关键词:融媒体;意识形态;教育特点;教育方法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已被各类传媒信息渗透,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呈现出高度融合的态势。媒介形态的每一次演进,都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新的突破。从口语传播时代到手抄传播时代,从印刷信息时代到电子信息时代,再到如今的网络传播、自媒体传播时代,媒介形态至少已经经历五次划时代的变革。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高等院校如何在融媒体全面发展的环境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融媒体的内涵与类型
围绕着“媒体融合”这一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释义。1983年,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这一概念。国内近些年,“媒体融合”、“融媒体”、“全媒体”等名词也日益涌现,尽管名称不尽相同,但反映的都是媒介形态和内容互通互联、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业界实践来看,“融媒体”狭义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而广义的“融媒体”不仅限于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含结构、技术、功能、流程、人员等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整合与汇聚。简单来说,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战略上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这才是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
融媒体新生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融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内容的联动互通,使各自的优势最大化,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信息传播系统;(2)渠道融合。全新的传播渠道不断冲破有限的形式藩篱,拓展发展思路,部分传媒集团采用“中央厨房”式的信息处理方式,被采集的信息依照不同的传播媒介需求经加工后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发布给受众;(3)终端融合。手机、电脑、智能设备等终端产品不停地更新换代,信息传播不得不适应多种终端交叉兼容的呈现方式,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融合以及技术升级。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意识形态是人类有思想以来,任何社会得以良好建构而必须要有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和信念要求。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阐释现实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现实社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高等院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妥善处理舆情并控制舆论导向,大力发展和传播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等为主要任务,通过示范、导向、宣传、交流等教育方式弘揚社会主义主旋律,规范意识形态管理。
(一)融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渠道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机遇。通过线上线下的媒体融合平台,碎片化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更加开放和互动,丰富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承载渠道,拓宽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可利用的资源范围。例如加强诚信教育除了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外,还可以通过QQ、微信、电子显示屏、校园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营造诚信考试的氛围,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加强融媒体建设的优势在于提供多样性的对话机制,打通教育者与受众之间沟通联系的“壁垒”,拓宽主流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更好引导学生的根本目的。
(二)融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让信息传播的维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展,各类政府网站、党建平台、媒体杂志不断推陈出新,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进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融媒平台,民主观念得到有效发展,公民政治参与度显著提高,政治监督效能有效提升。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安全、网络监管等问题层出不穷,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让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也带了泛政治化的弊端。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被网上的敌对势力利用,对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2018年4月,“厦门大学女研究生网上发布精日言论"的帖子引起热议,据悉该名学生在校期间还是中共党员、学生党支部书记以及学生会副主席。媒介向来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媒体融合快速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是把双刃剑。
(三)媒介的融合与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席卷而来,媒体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方式不断出新,意识形态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这就对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的宣传阵地往往担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而这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相对匮乏,更面临着信息内容生产、高新技术应用、发展战略策划“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媒体平台信息资源的来源和内容往往是共享的,使得受众从各类渠道中获取的信息同质化现象严重。意识形态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宣传与舆情治理的层面,而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差异化的搭建思想交流的新平台。
三、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思路
融媒体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应充分考虑到传播生态结构变迁所导致的意识形态发生场域、渗透方式和受众心理等方面的新特点,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与载体,更新话语范式,提升话语吸引力;通过深化和完善媒体监管,培育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为意识形态工作创造健康的传播环境。
(一)从战略高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加强融媒体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完善文化价值体系,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借助融媒体平台,传统主流媒体加快了转型步伐。201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线,其文章阅读量长期居于各类公众号的首位。由于成功完成了媒体融合与转型,人民日报在融媒体时代仍然拥有庞大受众,从而得以继续发挥自己作为社会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高等院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地位。
(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需要在表达方式上创新
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不能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建立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媒介话语的语境,用具有时代气息的表达方式让受众主动接受并自觉传播。“共青团中央”等面向广大青年群体的主流媒体平台将正能量巧妙地融入青年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去,弘扬爱国主义,激发民族热情,起到了引领青年思想、带领青年进步的积极宣传作用。事实证明,只要表达方式得当,意识形态教育并不会招致青年人的逆反心理,严肃、枯燥的叙事可以通过视觉语言的转换,激发受众阅读的热情;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用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达方式传播正能量,用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引起青年的共鸣。
(三)推动适应融媒体环境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台湾学者吴翠珍等人将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明确概括为“释放”与“赋权”,“释放”的目的是要提高大众全面、准确、系统理解和把握媒介信息的能力,“赋权”的目的则在于提高大众有效回应及应用媒介的能力。大学阶段正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要以批判的精神和質疑的态度去筛选、核实、甄别,避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更不能伪造信息、散播谣言,应有意识地使自己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从而尽可能地全面获取信息、准确理解信息、正向传播信息。
四、结语
意识形态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弥补短板、强化优势、突出宣传、增强实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理论教育学习应当紧跟时代脉搏,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学生关心、舆论关注、社会关切的案例;意识形态教育应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找破题思路、求解题方案、寻实践路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还应借融媒体之力,打破思维定势,从简单相加向相融转变,积极探索融媒体路径下的教育创新,从教育媒介创新向育人模式创新发展,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全面进入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3):16,06.
[2] 闫方洁.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
[3] 张梅.网络文化视域下的意识形态[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6,103.
[4] 贺勇.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发展与变革[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7(05).
[5] 栾轶玫.融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