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示语”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课标对教材的要求。对于“提示语”的研究,无论对学术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从专著、期刊和硕博论文三方面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的研究进行调查,归纳总结研究现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于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助读和练习。”“提示语”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2016年9月起,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部编本”)开始在全国使用,较之旧版教科书,“部编本”在提示语方面有显著的变化。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整理,从专著、期刊和硕博论文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一、专著中有关“提示语”的研究
笔者在研究此论题的过程中,并未发现有关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的专门论著。对于提示语的研究一般分布在一些语文教材或语文课程与教材的论著之中。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提示语的概念、作用、编写原则等方面。笔者查找了相关论著中对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研究的部分章节,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著有:
顾黄初与顾振彪共同主编的论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首先介绍了提示系统(又称导学系统、助读系统)的概念以及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其次,作者把导学材料(即提示语)的编写比作“无声的导游者”,阐述了导学材料的编写原则。对于学习提示的编写分为预习提示、自读提示和作业提示三方面进行阐释。最后,作者在对国外母语教材内容作比较研究这一节中,分别列举了英、美、日三国教材中三篇课文的提示语,阐释了国外一些母语教材成功地处理导学系统的重要原因。
王玉辉主编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中学语文》,阐述了助读系统的概念及作用,从单元和课文两方面阐释提示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王荣生和李海林共同主编的《语文教师手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书中提到助读系统“语文性”的问题。即助读系统要有“度”,包括认知的分寸,也包括语文的分寸。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本身。
除此之外,洪宗礼的《母语教材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王相文等主编的《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年版)、朱绍禹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等专著对提示系统(助读系统)的概念、作用以及编写原则都有相关的阐述。
二、期刊中有关“提示语”的研究
期刊中有关“提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示语的特点、作用、问题以及使用四个方面。
关于提示语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编本”语文教材较之其他版本语文教材出现的新特点进行研究,分别从单元提示语和课文提示语两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如:桂方提出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在单元导读提示语中分布了教学任务,且操作性强。单元内教读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都围绕单元的整体要求逐步落实。匡曼曼将部编本语文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语进行比较,分析出部编本语文教材教读课文预习提示语的新特点,即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实践等。吕悦分析了部编本提示语的特点,即“单元导语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学习要求清晰明确;在注释部分增加了旁批和阅读提示语;课前提示语提出预习要求,指出学习重难点”等。
对于提示语作用研究,分为积极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极方面。如:贾秀英阐述了提示语有提供相关语文知识、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加强阅读能力训练的作用。方坚荣和庞欣提到教科书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读、课文导读都提示了学生学习知识、理解课文的方法,具有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潘海芬提出教材课前提示语有高度精练,突出课文重点与出题和提纲挈领,整合知识贯穿成线的作用。李思雯和李灿辉以部编本《台阶》为例,分析了自读课阅读和旁批提示语具有为学生自读提供思考、点拨重点、疑难的作用。陈磊提出其消极作用,即容易使人形成思维定式;无形中影响或限制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容易让人陷入方法论、模式化的怪圈。
对于提示语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示语的使用和编写两个方面。如:王海民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谈到教材中阅读提示语出现的六种问题类型,即滥用术语,理解困难;表意不清,指向不明;理解单一,以偏概全;理解肤浅偏颇,误导学生;话语绝对,不够客观;结论提示,限制思维。刘莉通过比较粤版语文必修教材和美国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的特点,提出我国大部分教材中的单元导语、作者简介、作品介绍等,内容过于静态化,与文本内容的发展没有太大的联系。邓丽平提出“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单元提示方面的助读性不够,方法的指导只是就整个单元来说。程丽阳提出助读系统部分内容不当,多寡不一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对助读系统弃之不用、用之不当等问题。王亚晶提出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
对于提示语使用策略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如:叶国炎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为例,阐述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巧用课前提示语的五种方法,即巧用原话,提炼本文主旨;巧寻踪迹,梳理文本情节;巧设问题,进入文本情景;巧摘背景,加深文本理解;巧契文眼,提炼文本主旨。通过对课前提示语的巧用,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黄秀枝提出巧用课前预习提示语,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巧用课后阅读提示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巧用课中旁批提示语,激励学生思考质疑三条使用策略。蒋琼提出了借助单元导语制定学期课程计划;借助预习导语明确预习作业和教法;借助阅读提示为自读课文指点学法;借助随文旁批为学生自读提供四点建议。李大博以教材中《红楼梦》的课前引言为例,阐释了教师在使用经典文学名著中的引言(课前提示语)时要避免单维的解读,尽量开掘多元化的解读视角。
此外,还有部分期刊文献研究语文教材提示语言表述的原则、提示语编写的建议、提示语的内涵以及提示语理论基石等。例如:孟醒提到单元导语和课文提示语的表述要遵循生动性、逻辑性及有效性的原则。马磊和徐林祥在改进教材助读文字的建议中提到,助读文字的内容要适宜,体现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除介绍必要了解的写作背景和解释一些疑难字词句之外,应着重指导读书方法,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张颖将提示语分为编者语、单元导语、旁批和课前导读四部分。程丽阳在其文章中提出“先行组织者”和构建主义理论为助读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硕博论文中有关“提示语”的研究
硕博论文对于“提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版本提示语研究和不同版本提示语的比较研究两方面。
关于单一版本提示语的研究,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首先,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初中人教版、苏教版和部编版三个版本。例如:黄思宜在硕士论文中,分析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特色,提出教科书修订使用建议;施祎锐在硕士论文中,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和形式入手,分析编写现状,提出编写建议;田晓蕾在硕士论文中,论述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编写内容以及意图,结合师生助读系统的现状,提出使用策略。其次,研究的内容一般分为三方面:助读系统(提示语的上位概念)、提示语和单元导语(提示语的下位概念)。如:石娟娟在硕士论文中,以七年级《语文》助读系统为例,在对广大师生助读系统使用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了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呈现的特色、蕴含的理念、编写及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科书的编写与修订提供依据。陈彦含在硕士论文中,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阐述了课前提示语的构成、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张启亚在硕士论文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的编写特点、编写理念以及使用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编写和使用意见。
关于不同版本提示语的比较研究,笔者经过阅读梳理发现:首先,比较的对象分为国内语文教材和国外语文教材。国内主要对苏教版和人教版、人教版和部编版进行比较;国外主要是中美、中英、中日等教材的比较。如:朱艳婷在硕士论文中,以人教、苏教新旧四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上)助读系统为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其编写和使用的情况。桂方在硕士论文中,通过比较“部编本”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总结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特色以及助读系统对“教”与“学”的启示。史慧在硕士论文中,通过对中美两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出各自的优缺点,提出助读系统的使用策略。王丽娜在硕士论文中,对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台湾康轩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美国语文》三套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教科书助读系统存在的共性特点。其次,在研究中主要分为助读系统、提示语、单元导语等方面对其结构和内容进行比较。如:武蓉蓉在硕士论文中,从助读系统的四个要素出发,分析比较两版教科书的优缺点,进一步对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编排提出意见。殷蓉君在硕士论文中,以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从结构形式、内容构成、语言风格、编者意图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版语文教材中提示体系的特点及各自的优缺点。郎兴兰在硕士论文中,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述了单元导语的形式、功能、内容以及编写的优缺点。
综合以上研究现状,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提示语的研究涉及面广且逐渐引起重视。但有关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论文期刊的例证,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七年级,八、九年级涉及较少。对于“部编本”教材提示语的研究更是集中在某一个年级或学段,很少有对整个初中年级的研究。其次,研究只是集中在局部的片段研究,缺少系统的研究。对于提示语内容和形式的比较研究较多,使用的研究较少。并且对于“提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涉及教师和学生实际应用的研究较少。最后,对于提示语的上位概念助读系统的研究较多,单独对于“提示语”的研究较少。愿有更多的学者在先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方面收获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王荣生,李海林.语文教师手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吕悦.部编本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J].文学教育,2018(9).
作者簡介:庞静静,女,1992年生,内蒙古赤峰人,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