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5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2019-11-28 02:11李姣姣任发亮谭琦王华肖异珠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水疱表型淋巴瘤

李姣姣 任发亮 谭琦 王华 肖异珠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400014

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HVLPD)在2016 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1]中归属于成熟NK/T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与慢性EB病毒感染相关的NK/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皮疹类似种痘样水疱病,曝光和非曝光部位均可累及,常伴有全身症状。大部分患者予以免疫调节剂等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放化疗患者的生存期较短。我们诊治了15例HVLPD患儿,回顾其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2014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2 月诊治的 15 例儿童HVLPD 的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8 例,发病年龄 2 ~13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2.6年(表1)。9例有蚊虫叮咬过敏史(患儿家长诉蚊虫叮咬部位红肿痒痛明显,持续不消退),12例夏季发病。3例皮疹仅发生于面部、肩颈部、小腿等曝光部位,12 例颜面部、躯干、四肢均出现丘疹、水疱、溃疡、结痂,留有萎缩性瘢痕(图1),13例有面部肿胀。1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1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9例腋下淋巴结肿大,直径1 ~2.5 cm,表面光滑,质地较硬。13例患儿初次诊断时已出现全身症状,13例伴间歇性发热(体温38.6 ~41 ℃),13例肝脾肿大。11例患儿来自云南、贵州等高海拔(约2 400 m)及高紫外线照射地区。

实验室检查

15 例 EB 病毒 IgG 抗体检测均阳性、EB 病毒IgM 抗体均阴性,血液EB 病毒DNA 定量范围为7.93×102~4.82×109IU/ml(表1)。9 例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升高(0.51 ~ 0.86),8 例肝功能异常(ALT 59 ~ 1 540 IU/L),7例乳酸脱氢酶升高(378 ~2 015 IU/L),1例肾功能异常,9例血IgE升高(557 ~1 314 IU/ml)。2例骨髓穿刺示刺激性骨髓象,伴噬血现象。15 例EB 病毒编码RNA 原位杂交(EBV-encoded RNA,EBER)检查阳性。3例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均阴性。

表1 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5例临床特征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15 例患儿选择未经治疗的成熟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HE染色,表皮角化过度,有坏死、海绵状水肿、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皮下组织血管及附件周围灶状至致密的非典型淋巴细胞浸润,伴不同程度异形性(图2),其中3例淋巴细胞位于真皮浅中层,4 例位于真皮深层,8 例累及皮下脂肪间隙。免疫组化:15例中13例CD4、CD8阳性,7例CD56阳性,5 例 CD4、CD8、CD56 同时阳性;13 例中 12 例 CD3阳 性 ,11 例 中 9 例 T 细胞内抗原 1(T 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阳性,8 例患儿粒酶B检测均阳性;12例中11例Ki67增殖指数范围3%~50%(表1、图3)。

淋巴细胞表型:8 例为T 细胞表型,2 例为NK细胞表型,5例同时表达两种表型。

治疗及转归

15 例中缓解的2 例患儿住院期间予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5 ~ 1 mg·kg-1·d-1)静脉滴注 + 干扰素(100 万U)隔日1 次肌内注射 + 阿昔洛韦(5 ~10 mg/kg)每日 2 ~ 3 次静脉滴注,其中 1 例联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0.4 g·kg-1·d-1,治疗2 ~3周后皮损大部分消退、体温正常。出院后口服醋酸泼尼松片(0.5 mg·kg-1·d-1)及肌内注射干扰素(100 万U 隔日1 次)维持治疗3 个月后逐渐减量停药。2 例患儿分别随访至出院后1 年、8 个月,病情稳定。

复发的10例患儿住院期间均予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干扰素肌内注射,其中4例联合阿昔洛韦、2例联合IVIG治疗、4例联合阿昔洛韦+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2 ~4 周后病情缓解,出院后予以口服醋酸泼尼松片(0.5 ~ 1 mg·kg-1·d-1)+肌内注射干扰素(100 万U 隔日1 次)。3 个月内均出现新发皮疹,部分患儿伴发热等系统症状,其中9例醋酸泼尼松片加大剂量(1 ~ 2 mg·kg-1·d-1)后病情缓解,但缓解期缩短;1 例复发过程中自行服用中药,2年后出现肾衰竭。

图1 例5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儿临床表现 面部、眼睑肿胀,面部(1A)、手部(1B)可见溃疡、结痂;治疗后,面部水肿缓解(1C),面部、下肢(1D)溃疡愈合,留有凹陷性瘢痕

图2 例5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儿小腿皮损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中层小血管、附件周围及脂肪间隔较多淋巴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体积小到中等,以小细胞为主,轻度异形性,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2A:HE×40;2B:HE×200;2C:HE×400

图3 例5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儿小腿皮损免疫组化 CD3(3A)、CD4(3B)、CD8(3C)阳性,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EBER)阳性(3D),T细胞内抗原1阳性(3E),Ki67增殖指数范围30% ~40%(3F)

3 例死亡患儿中有2 例分别在发病后3 个月、2 年发生噬血综合征,行化疗后病情均恶化后死亡;1 例于发病后8 年进展为系统性EB 病毒相关T细胞淋巴瘤,予以CHOP 方案(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碱+ 泼尼松)化疗1 个月后死亡。见表1。

讨 论

HVLPD 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好发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儿童和青少年,偶尔累及成年人[1-2]。经典种痘样水疱病(HV)、重症HV、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瘤共同构成HVLPD 的临床谱系,HVLPD 发生率的地理差异可能与人类宿主白细胞抗原类别、EB病毒亚型和环境因素的差异有关[3]。EB病毒属于γ疱疹病毒亚家族,除引起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外,还与淋巴组织恶性肿瘤相关[4]。Cho 等[5]报道了6例HVLPD患者,3例经紫外线照射可诱导皮损出现,组织病理显示真皮血管和附件周围轻中度淋巴细胞浸润,并在照光诱导的皮损中证实了潜伏的EB病毒,因此,Cho等认为紫外线照射激活了循环中被EB 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导致皮损发生。Tokura 等[6]报道,对蚊虫叮咬过敏的患者中也发生了HV样的皮疹,提出EB病毒使NK细胞永生化,NK 细胞通过蚊虫叮咬释放的一些成分而被激活,对蚊虫叮咬过敏与HV样病变之间的关系仍有待研究。此外,HVLPD还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遗传易感性决定了宿主在EB病毒感染和紫外线照射下的皮肤及全身反应的差异[7]。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血液EB病毒抗体均为IgG阳性、IgM 阴性,EB 病毒 DNA 不同程度升高,提示患儿非近期感染EB病毒;9例患儿有蚊虫叮咬过敏史,均伴血IgE升高,大多数患儿为夏季发病。13例患儿初次诊断时已出现全身症状,大部分患儿予以免疫调节等治疗后短暂缓解但仍复发。复发的患儿EB病毒DNA 拷贝数和EB病毒抗体滴度显著升高,临床缓解的2例EB病毒DNA定量和EB病毒抗体滴度低于其他病例,提示低EB 病毒拷贝数和低EB 病毒抗体滴度可能与更好的预后相关。Wang等[8]也建议用EB病毒抗体滴度预测疾病预后。本研究中,2 例患儿分别在发病后3 个月、2 年发生噬血综合征,化疗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后死亡;1例患儿于发病后8年出现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衰竭,肿瘤细胞浸润骨髓、淋巴结等脏器,进展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瘤,予以CHOP方案化疗1 个月后死亡。2 例表现为NK 细胞表型的患儿,皮损仅累及曝光部位,对蚊虫叮咬过敏,血IgE 升高,予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干扰素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1年、8个月病情稳定。本研究中发生噬血综合征和系统性淋巴瘤的患儿均表现为T淋巴细胞表型,结合既往文献[9],提示T细胞表型的患者更可能进展为全身性疾病并且预后差。Bekkenk 等[10]认为,系统受累是预测不良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对蚊虫叮咬敏感、高IgE 滴度和相对惰性的临床过程是NK 细胞表型患者的主要特征,与Xu等[9]报道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患儿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相似,真皮血管及附件周围有灶状至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 例患儿真皮层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均对蚊虫叮咬过敏。15 例患儿EBER 检查均阳性,CD3、CD4、CD8 表达阳性的患儿比例高,与拉丁美洲报道中CD4+T 细胞表型的病例罕见[11]不完全一致。Quintanilla-Martinez[12]等认为,NK 细胞表型的患者似乎具有发展全身性淋巴瘤的风险,淋巴细胞浸润更倾向于皮下组织,其单个脂肪细胞周围的肿瘤细胞萎缩,模仿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Wen[13]等比较了成人和儿童HVLPD 的差异,成人组预后较差,儿童组的预后好于成人,还提出皮肤病理上肥大细胞浸润可能提示HVLPD患者的预后较差。

本研究发现,预测疾病进展的指标可能包括,外周血中EB 病毒DNA 水平和EB 病毒抗体滴度高、T细胞表型、系统受累。这与Iwatsuki等[14]报道的结果相似。周小鸽等[15]建议将HVLPD 分为1级(良性增生性)、2 级(交界性)、3 级(肿瘤性),强调细胞克隆性不是判断HVLPD良恶性和分级的唯一指标,即使达到肿瘤阶段,是否化疗仍需斟酌。

HVLPD 需与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和淋巴瘤样丘疹病等鉴别。目前尚无HVLPD患者的治疗指南,免疫调节疗法,如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环孢素、干扰素等已被证明可缓解症状[2-3]。本研究采用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相对较短,未观察到对EB病毒的再激活。本研究显示,保守疗法能有效控制症状,基于蒽环类药物的化疗,如CHOP化疗可使部分病例临时缓解,但后期显示出高于预期的死亡率,结合既往文献[12],因此治疗上我们不建议积极行化疗。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对于免疫调节治疗无效或复发的HVLPD患者有一定疗效[16]。本研究中11例患儿来自农村地区并处于高海拔和高紫外线照射环境,提示环境因素可能与致病相关。本研究患儿随访依从性较差,后期会继续加强随访。

综上,HVLPD患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差异较大,需长期随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水疱表型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承德所选实生核桃资源果实表型性状评价初报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表型及特征分析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