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 金璐
北方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100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战略,迫切需要我们提炼出一整套与发展战略相匹配、反映军工企业与员工共同追求、保持企业活力、切合企业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质量理念体系,引领企业实现新的跨越。如何结合军工企业科研生产实际,不断将军工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建设适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规模、经营条件、市场定位、科研生产模式、历史传统、发展战略、具有环境适应性的质量文化,成为军工企业管理者困惑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军工企业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如何针对军工企业客观实际变化的需要持续提升质量保证能力,已成为当今军工企业质量管理的重点。要想使军工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内不断提高企业员工质量素养,对外树立以质量为基础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建立军工质量文化已成为现代军工企业高层次、智慧型质量经营战略。
军工企业在社会发展的中,所带来的印象就是质量过硬,打响了“军工品质”的品牌效应[1]。同样,这就要求军工企业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装备的质量水平,尤其是质量文化的建设,是保证军工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以质量文化引领和促进质量管理。企业以过硬的生产质量充分发挥装备的技术性能,提升装备的实际使用能力,促进技术装备的稳定发展。
国防研究投入在近年来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国防装备在国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军工企业担负着国防装备的生产任务,在生产上必须要以质量为根本,因此必须要建立企业质量文化,让装备生产质量与设计性能保持充分一致,缩短装备的研究周期,减少研发投入,从源头上节约国防资金的投入,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军工企业生来就是以国防服务为灵魂,以装备生产为目标的。国防的进步首先就是依靠军事装备的进步,而军工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水平,是装备使用可靠性的保证。只有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任命感,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提升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水平,使军工企业成为装备制造的坚强后盾,在国防装备的生产中,以优异的质量为依托,打造新时期的“军工品质”,为国防事业的发展打牢基础[2]。
从1931年10月在江西苏区兴国县官田村成立中央红军兵工厂算起,人民军工至今已有87年历史。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官田精神”,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崖洞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吴运铎精神”,建国以后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我国军工企业须臾不可缺少的精气神,有了这些文化精神作为“压舱石”,军工企业才能在伟大的革命征程中,更有底气、有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国家战略支柱型行业,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也必将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充实丰富企业文化内涵[3]。
调整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军工企业历经多次战略调整。从“一五时期”的156项目开始,三线建设又持续了17年的西部军工企业组建;改革开放以后,军工企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1998年3月,国家采用“大部制”管理模式,将原属各部委管理的军工企业组建成12家央企集团开展经营;2017年年初,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上升成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的每一次重大调整,必然会对军工企业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总之,军工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国防事业的成败,坚持质量过硬是每一个军工人的现实追求,作为雷达生产企业,更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做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眼睛”,积极弘扬企业的军工质量文化情怀,树立企业的工匠精神,从企业内部质量文化建设出发,竭尽全力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微薄力量,让军工企业发展在新时代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