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社
在当前的新常态环境下,我国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尤其是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企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其新特征。在优点突出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内部控制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可以说是企业的命脉,只有抓好这条命脉,企业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遗憾的是,内控问题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对经济新常态进行论述,随后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逐一分析,最后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力争使管理者意识到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一,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切实提升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效率。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第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持续萎靡不振,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力求早日实现经济复苏。在此背景下,为了防止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使经济能够高质量健康发展,我国适时进入新常态。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都面临很大压力,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企图依靠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再适用。因此,经济新常态强调的是经济的持续性稳步发展。
第二,多元化的经济增长动力。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赖于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要素价格的上涨,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新常态这一概念的提出,带来的是经济的深度变革,创新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未来,我们要用新技术、新模式来完成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经济的新增长。
第三,更加优化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交换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的调整优化,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以产业结构为例,过去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业结构缺陷突出,一些行业、一些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所以,调整三大产业的比例,加大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我们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着力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
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为了使各项业务活动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制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措施、方法和规程。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合理分工、严格审批、健全的财务制度、管理制度和勤勉诚实的执行人员。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使会计资料和报告可以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现状和经营成果。
企业战略的制定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而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所有者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价值就是发挥制约与调节的作用,是企业的一道重要“保险”。获得经济利益是企业开展业务活动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则是对达到目标的行动轨迹的规范,其最终目的是使职业道德成为一种自觉,再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进行如下划分:第一,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首先是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必须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查漏补缺,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第三,要能够始终确保企业财物的安全性。第四,确保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性与持续性。第五,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规避风险。第六,与会计相关的数据均能合理保证没有遗漏、错误。第七,保证与经营相关的会计信息始终具有时效性。第八,能够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第九,建立并健全制度后要切实执行,贯彻落实,同时要保证执行效率。第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所属行业的规章制度。
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但是目前仍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存在惯性思维,对新形势下内部控制认识较为薄弱。尤其是国家鼓励自主创业后新开办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缺少管理经验,认为企业人员有限,业务量也不大,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也不多,部分业务高层统筹管理就可以了,不需要在企业内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构建了内控体系反而有可能造成不便,形成对企业发展的制约。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其短视,只依靠盲目的感觉和过去的经验去预测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是非常不合理的,尤其是在新常态这一与过去有相当大区别的环境下。一旦有突发事件,也会因为缺少清晰的责任分配,缺乏应急措施而导致管理层之间的互相推诿扯皮、反应迟缓,不能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处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近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当下不少的企业都开始认识到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出改变,开始倾向于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经营企业,有意识地在企业内部设置内部控制体系,不过从整体上看仍然无法使内部控制发挥最大的作用,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不少企业都无法完成模式创新,打破过往企业管理模式的束缚,仍然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以及事情发生之后的应对上,这样就不能事先做好预防工作,进行统筹管理,这样一来,显然就难以有效地控制成本。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职责分工、授权批准等环节没有明确的制度保证,最后使得整个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对企业而言,不同工作岗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同,为了节约成本,企业往往会招聘不同层次的人员从事不同的工作,这就导致即使有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也有不能贯彻执行的可能。另一方面,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力、规模等一系列原因,财务人员较少,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执行。部分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养跟不上新常态形式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还有部分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快,但仅仅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拓展公司的规模上,招聘财务人员时条件要求也都不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度完全不了解,这样必然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一旦有事情发生,必将导致本来就缺乏财力的企业更加难以维持运营。
对于企业来说,内部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通畅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下很多企业都存在信息交流与沟通不畅的问题。首先,双向沟通状况不够理想。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自上而下沟通的效果比自下而上沟通的效果更好,缺乏双向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渠道。同时企业纵向上下级间的沟通要比横向部门之间沟通更加方便高效,反映出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交流,信息共享通道不畅,上下级间也多是命令式文件的下达,方式比较单一,非正式沟通较少。其次,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通过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都是通过纸质文件或口头完成。长此以往,不仅无法实现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更会增加沟通难度,阻碍内部控制现实效果的发挥。
当下,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并没有完善合理的监督机制,尽管我国建立了外部强制监督体系,其中包括政府的监督和社会监督,不过因为国内企业体量巨大,情况复杂,这就使得外部监督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的企业其实是外强中干,对外报出的报表和资料表面看起来正常,但企业的内部状况十分不理想。很多企业内部并没有监督机构,多数都不设审计部门,有的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却仅仅只是虚有其表。更有甚者,负责审计的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彼此勾结,导致了舞弊现象的产生。同时由于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合理,管理层贪腐成风,私自挪用公款等做法更是屡见不鲜。
此外,在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消费模式的转型、市场竞争方式的转型等一系列新挑战的出现,对企业内外监督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通常情况下,对实力强劲且规范的大型企业来说,其经营权与所有权都是分离开来互不干扰的。然而,在中小型的企业中,情况却截然相反,所以制订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更为必要。若想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认识其必要性,一旦认识到位,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建立并不断自觉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最终使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企业的业务活动之中。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掌握企业里部门设置、员工安排以及业务流程等细节,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企业,同时制订适应企业现有状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时间协调改进制度,保证其时效性。在当下的形势下,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出既能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又避免浪费资源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对企业而言,量力而行,管控关键环节。第三,制订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下大力气贯彻执行,不能让制度仅仅停留在纸上,要落实到每个员工。
在“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客观条件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壮大,必须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如果想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大对人员培训的投入,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培训机制和氛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必须是对企业深入了解并掌握财务和审计知识的人,这样才能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出最适合的制度。
第一,加大沟通渠道建设力度。充分考虑本行业和本企业的人员结构特点,通过完善会议制度或者组织工作座谈会等有效方式加强企业上下级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第二,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沟通不能只是单向的,否则很难达到沟通的目的,而要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就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既能使信息及时完整地下达,又能实现自下而上的反馈,形成双向交流机制,确保沟通畅通无阻。第三,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相关数据的搜集处理能力,还可以提高数据的加工效率,保证内部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就需要加强引导,使他们逐渐增加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了解,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在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应该清晰的分配任务,构建岗位责任制度,防止独断情况的发生。长此以往,才能形成各个岗位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制约机制。
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监督还应该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保证有效的自我检查和监督,做好防范工作,并且审计部门应该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以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为准绳,履行审计职能。
除此之外,外部监督的作用也很重要。总体上,我国的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仅在职能职责方面不断增强,在管理机构的建设方面也不断细致化、规范化,在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方面越发专业化、现代化。与之相对应,企业也不能故步自封、坐井观天,应该多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企业交流,保证信息的交叉传递,构建监督网络体系,这样才能内外结合,使内部控制制度跟上时代的发展。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越发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经济和信息技术双重作用下,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内部控制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部控制更要注重灵活运用,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一个企业如果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前进,就一定要构建完整的内控体系,并不断创新内控模式。尤其是当下我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随之而来,外界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时效性、真实性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积极思考,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挑战,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向制订的战略目标不断前进,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