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花 吴 琼 李江龙
(北京华茂中天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在建筑工程不断发展背景下,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需要设计者不断创新思维与手法,设计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的作品,使建筑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设计创新中,可采用传导思维、逆向思维、菱形思维等可拓思维模式,使建筑设计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与常规设计不同,对于不同建筑来说,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受到许多特殊条件的影响,需要严格的遵守,如若一味的遵循理论模式开展,不但会影响设计效果,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建筑创新设计时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客观实际中,才可设计出更加合理、理想的建筑作品,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青睐。
现代科技为建筑设计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建设设计应遵循信息化原则,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流行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应用其中,例如,BIM 技术的应用可使建设设计创新性得到显著提升,整体设计方案更加高效可行。此外,还要与工程自身特点、规模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弥补传统设计中的缺陷与不足,减少设计变更,为工程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建筑设计切勿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是要树立长远目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长期发展路线。部分建筑设计展现出怪异的外形,此类建筑在短期内的确可获得市场关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怪异的外形势必无法与时代完美结合,也不利于城市规划、空间利用,加上原料消耗较大,很可能在短期内受到诟病,这将要求在建筑设计时结合大众审美,并采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材料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不但使投资成本降低,还可促进地方建筑的整体进步[1]。
可拓思维模式涉及到建筑学、创新学、思维科学等多个领域,包括传导思维、菱形思维、逆向思维等诸多内容,将其应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可促进设计者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新的思维创新模式。
该思维主要是指一个事物的改变导致其他事物也随之发生变化,即在传导效应影响下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当某个事物变化无法直接解决问题,但却可通过传导变换的方式解决矛盾,将该思维应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具有良好的创新效果。现代城市中,上海“新天地”以及周围区域建设便是典型的案例,该建筑巧妙的运用了传导思维,在上海石库门建筑基础上进行创新,仅花费了14 亿元便建成了具有餐饮、文化、商业、娱乐等综合功能的步行街,完成区域改造的第一步,随后借助周围小部分空地修建人工湖,美化周围环境,建设住宅小区,由于该小区与新天地、人工湖相连,因此房价十分可观,连带着商品房也变得炙手可热,之后又在此地建设了娱乐中心、购物区与办公楼,使“新天地”的知名度与人气不断提高,推动着该区域休闲活动、旅游观光的全面发展[2]。
在可拓学中,逆向思维是其中重要内容,是指从与原本相反的方向出发考虑问题,改变常规思维模式,属于一种有目的的变异思维方法。在此模式下,人们不再单纯从事物正面考虑问题,而是另辟蹊径,以其他的思维角度寻求创新,此种思维方式往往能够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观念,同时也是建筑创新设计的关键所在。例如,设计师在为老年人设计住宅时,考虑到室内扶手可能会增加老年人的自卑心理,且对室内美观度产生不良影响,但考虑到老人年的身体健康与安全,便想到用装饰架、储物柜等代替传统的扶手设计,不但美观实用,还可避免老年人的自卑心理,上述设计便是成功运用逆向思维的结果。此外,该思维还被应用到某个错层住宅室内楼梯设计中,同样拥有良好的设计效果。在以往的设计中,错层室内楼梯、平台栏杆、栏板等均为固定形式,缺乏灵活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空间浪费。
该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敛性思维,二是发散性思维,体现出先发散、后收敛的设计特点。此种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得到有效利用,引导设计者利用多维度、多层次、多对象的创新设计思维,将设计重点放在首位,将设计思路固定在中心点上,以免进入思维误区。菱形思维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可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问题的反复分析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使人们对建筑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在收敛性思维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目的性,通过设计创新解决常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达成创新设计的目标;2) 创新性,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等实现建筑的创新设计;3) 可操作性,建筑设计必须便于实现,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整体建筑设计效果,设计者应积极转变设计思维,形成新的设计思想模式,坚持理论结合实践、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充分运用逆向思维、菱形思维与传导思维等可拓思维模式,使建筑设计创新效果更加良好,城市的整体优势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