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勋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1000)
关键字:隧道;地下工程;基本问题;发展创新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在21 世纪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隧道及地下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占据着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不发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为了解决人口流动给交通、环境带来的压力,就需要修建多种隧道及地下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水、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方面更加的节约环保。本文从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现状出发,总结近年来的技术发展与创新,促进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隧道及地下工程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不占用地面土地资源,尤其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人口流入过快,资源短缺等情况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还在技术了有了新的突破,各种技术应用也在不断突破。
隧道工程有三种,铁路隧道工程,公路隧道工程与地铁隧道工程。目前,我国大陆截止2013 年,运营的铁路隧道有1 万多座,总长约9000km,目前铁路运营最长的山岭隧道是太行山隧道,最长的水下隧道是狮子洋隧道。我国大陆的公路隧道也有上万座,总长接近上万km,目前最长的公路隧道为秦岭终南山隧道,除了这些还有跨江越海隧道工程也在不断发展。地铁隧道工程,目前我国大卢已有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14 年底,地铁运营线路超过3000km,在运营的地铁线路上,客流量爆满,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基本形成多线网络运营,据不完全统计,一线地铁的客运量已经超过公共客流量的40%,在上班高峰期接近70%。
截止2013 年,我国已经建成的地下水电站超过3000座,水工隧道超过1000km,目前我国较长的引水隧洞有有秦岭特长输水隧道,全长98.3km,吉林中部的引松供水工程隧洞,全长134.6km,辽西北供水工程隧洞,全长230km 等。目前我国对于地下空间的综合性利用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除了将常规的供排水、通讯、供热管放在地下外,还可以将交通、电力、存储等放置在地下,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加快城镇化建设。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地下建立地下油气工程,实现油气的运输与储备。众所周知,油气储备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地下空间有着天然的存储优势,容积大,安全经济,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目前在国际上水封地下油气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我国的地下油气库存储技术起步较晚,然而也又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在黄岛、宁波、珠海等地修建了多座大型水封石油气库工程,总库达到400 多万立方。
随着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隧道修建技术水平在项目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建造与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隧道及地下工程不在坚持单一工程的设计理念,在建造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造价风险、生命周期等,在应用领域全方位的拓展。
在勘测的时候综合利用遥测遥感、多点高频物探等技术,可以提高地质与水文资料的准确度与信息量。利用GPS技术,可以减少野外勘测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控制精度等级。利用地址素描技术,结合物探、钻探等,可以对地质进行预报,然后将预报资源与地质分析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预报的准确度。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虽然没有打的突破,但是在水压取值、围岩荷载、岩体为管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设计图方面引入三维技术,将空间探索、工艺设计、物料特征、生命周期管理进行融合,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设计理念方面,采用地下立体交通理念,比如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就采用这种形式,被称为国内外地下隧道之最。除此之外,还在隧道扁平度与深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第一,浅埋暗挖技术,深埋暗挖技术在北京地铁项目上取得成功后,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的铁路工程以及部分隧道工程中。这种施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注浆、将水回灌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深埋暗挖技术的使用范围。第二,盾构与TBM 装备施工技术,我国的盾构与TBM自主制造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占据国内80%的市场,并且出口新加坡、印尼等国。盾构技术在国内地铁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盾构与TBM 技术在所有地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穿越长江、黄河、珠江等大型河流的市政道路、铁路、地铁】运输管道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盾构施工技术可以突破大颗粒的砂石鹅卵石底层,适用于高度软硬度不一以及极软的地层,并且将地层沉降控制在mm级。TBM 技术分为单护盾技术与敞开式技术两种,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地质情况,对单护盾IBM 技术进行改造,增强了TBM 应对软弱地层掘进的能力,敞开式TBM 技术应用于地铁区间隧道施工中,主要是用于地铁车站节点的控制。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地面资源紧缺,这就需要建设隧道及地下工程,可以有效缓解地面压力。尤其是21 世纪,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管理与规范也在不断完善,充分利用地下资源,保障城市的高速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