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保亮
(商丘市东方路韵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商丘 476000)
软土地基是指压缩空间量高、孔隙密度大、水渗性弱且抗压强度低的软弱土层。软土地基主要由粉土、黏性土、淤泥及散沙等组成。软土层含水量较高,因而黏性较大,压缩性较强,且透水性偏弱,未经夯实加固处理直接开展地基施工,会使建筑结构稳固性不达标,影响建筑质量安全。
软土地基以饱和性黏土为主,具有形变程度高、强度等级低、水渗性差等基本特征。对路桥工程项目来说,地基结构施工属于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工序。若路桥施工遇到软土地基,应当预先进行夯实加固处理,否则势必会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损害,进而缩短道桥使用寿命。
1) 路面结构受损,通常,路桥地基施工所应用的主要原材料就是混凝土与碎石,若工程所处区域的施工环境不利,或者一线施工技术人员未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就会导致软土地基夯实加固处理不达标,在降雨集中季节,地面径流影响路面结构质量。再加上地基施工所用的混凝土与碎石材料抗侵蚀能力弱,使得工程路面出现材料脱落或结构稳固性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工程建设质量。
2) 路面不规则沉降,部分区域地下水文环境较为复杂,浅层径流长期冲刷工程软土层过渡带,导致水土过量流失,软土地基安全稳固性下降,在交通运载负荷加重的情况下,出现不规则沉降问题。该情况会影响路面结构的安全性,对交通运输构成潜在威胁。
3) 路面硬化开裂,由于软土地基本身的稳固性较弱,且地基施工环节所应用的沥青、混凝土等原材料性能不达标,导致路面硬化,进而产生结构裂缝问题。
工程设计是影响道路桥梁软土地基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工程师的知识储备、对软土地基处理经验的多寡、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处理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及有效性。道路桥梁工程线路长、纵向跨度大、涉及路段的地质情况差异大,且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造成既有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直接复用的结果。在工程师制定处理方案前,应对具有软土层的部位进行详细勘察,弄清软土层的组成、物理力学性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选择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案。做到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满足最经济、施工方法最简单的要求。
在选择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环境和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不同地质条件对方案的选择有着不同要求,如砂性地基应优先选择预压或排水固结的处理方法。黏性地基则应选择置换或挤密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施工企业技术水平合理调整。
我国对桥梁从跨径、桥长、结构形式、承重构件等方面对桥梁进行了明确的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桥梁所对应的质量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设计过程中须深入现场进行详细勘探,充分掌握软土地基情况及物理力学性质,对可能出现的软土地基问题进行预判,根据桥梁等级来综合确定地基的质量要求,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此外,道路桥梁工程很多段落会从山区穿过,复杂的山区气候环境以及地质条件,也会对方案的选择造成一定影响。
置换法可以提升地基的整体承受能力,在路桥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抗压稳定性能较高的土壤代替软土,从而提高地基的抗压能力。置换法经常使用爆破法和人工挖掘法等,也可以使用机械开挖操作,工艺简单,但是施工成本较高。
通过排水处理,可以提高软土地基的稳固性,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基进行预压处理,使地基得到有效的加固,保证排水处理的效果。技术人员可以在软土地基上增加垂直的排水系统,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
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将加载施工技术与排水处理技术相结
合,提高排水处理的实施效果。
垫砂层法适用于软土地基比较薄且含水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在软土地基上增加一层垫砂层,及时将水分排除,保证在施工阶段内施工设备在软土地基上的正常施工,适当增加软土地基的强度,保证道路桥梁施工质量。
材料铺设法主要应用于土层分布不均匀的软土地基,材料铺设法要求严格重视材料的选择,在铺设阶段要对地基的局部沉降进行分析,对于地基可能出现的侧向变形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填土,减少软土地基变形的发生概率。
在黏土成分较高的软土地基中,可以使用到不同形式的稳定剂,生石灰、熟石灰和水泥等都是广泛使用的稳定剂。在施工现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稳定剂进行处理,从而降低软土地基中的水分,改变黏土化学成分,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和抗压性能。
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位于水位之下的,水的侵入会对土壤的更换带来更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软土层面做好石块填充,在外力作用下逐步排出内部水分之后做好平铺处理,提高地基的硬度,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会留下空隙。
加载法是一种较为广泛使用的处理软土地基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软土地基的密实度,提高地基强度,减少地基沉降固结。在软土地基内部进行有效的填充,减少其中的空气,在地基面层上铺夹砂层,另外在上面铺一层不透水的膜,可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加载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为客观评价软土地基夯实加固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以某路桥工程所采用的置换土质法为例展开系统探究,工程概况、施工流程及应用效果如下所述:
某公路工程全长约52.6km,初步限定最高时速为80km/h。整体路面宽度为30m,共设四排双向车道。其中,K13+120-K13+480 地处平原地带,预设一座高架桥梁工程。该路段施工区以农田为主,地基压缩量较大,稳固性差,且承载负荷强度偏弱。基层由黏性土和淤泥组成,涵水量在38%~52%之间。为强化软土地基夯实加固处理效果,提升路基结构承载负荷强度,保障路桥工程建设质量满足现代化标准要求,应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1) 指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勘察,如地质结构条件、地下水文环境及气候变化等,以实际勘察结果为依据,客观判断路基承载负荷强度等级,制定完善的夯实加固处理方案。2) 综合对比各方案的经济性与技术性。经统一协商决定,该工程的软土地基夯实加固处理采取置换土质法。
在采取置换土质法前,需预先制定完善的夯实加固处理方案,合理规划置换施工工序,准确把控技术要点,且明确各阶段性工程的质量控制目标。与此同时,积极招募专业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过硬,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同时组织一线施工技术团队深入学习置换技术,明确施工流程与技术要点,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以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规范开展施工作业。而后,深入施工现场,充分清理垃圾杂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排水措施排除基层多余水源。在保证软土地基表层平整度与环境条件满足要求后,采取机械与人工干预协调配合的方式,挖除该路段的淤泥与软土。此外,为进一步强化软土地基施工效果,应当将淤泥开挖深度控制在2.5~3.5m 之间,并使用具有自卸能力的运输车辆将挖除的土体运输到指定地点。再者,采用分层填筑与碾压施工的方式,严格控制每一层压实度,待其符合要求后方可执行下一层填筑施工。
在软土地基夯实加固处理后,由专业资质完备的单位进行质量验收,并客观评定工程建设质量等级。经专业检测得知,本工程的压实度与弯沉值符合标准要求。由于置换土质法施工工序简便,投资成本有限,且可靠性高,能够避免路基不规则沉降问题,故而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在路桥施工前要做好勘察工作,分析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处理意见。在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提升软土地基的硬度和承载力,做好排水处理工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严格按照软土地基处理的相关程序和规范进行,从而提高软土地基的密实度,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提高施工质量和路桥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