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娟 张岫琪
(农业部南京设计院,江苏 南京 210014)
乡村传统建筑的种类非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的房屋、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小桥、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乡道、传承本土乡村文化的书院,还有北方室内建筑的火炕和南方的竹楼、亭台楼阁等等。有些乡村还有特有的祠堂,这表明祠堂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依旧传承着乡村部落的特色。这些乡村中的人、地域特色和千百年的乡村文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乡村部落,并且浑然天成的转变为乡村传统建筑。
乡村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地方,是有别于城市的繁华与孤独,是让人有归属感的乡土。乡村像是“母亲”,每一栋住宅,每一条道路都透着温情。但是乡村同时也是闭塞和落后的代名词。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许许多多从乡村出来的人想回到乡村,带动乡村的发展,改善乡村的生活。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拆除一些传统的乡村建筑。这些建筑里也不乏古色古香的宅院和百年老店。这些建筑里也有传统的羊肠小道和亭台楼榭,体现着几千年的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乡村建筑或是不受后人保护,为了追求更现代化的生活,对其进行拆除改建。或是年久失修面临坍塌的危险,无法保存。但无论什么原因,这些乡村传统建筑的消失,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种遗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乡村传统建筑被拆除和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式的现代化建筑,这些建筑虽然更为现代化、更为美观和时尚,但是却失去了传统的内涵和价值。还有一些古村落在对乡村传统建筑进行拆除后会修建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在外形上模仿传统建筑,却没有将传统文话的精气神传承下来。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不足,多数地方没有重视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设计工作,一味的追求现代化,对传统建筑来说是一种严重的破坏。现行的保护标准过于单一,不适用于所有的乡村传统建筑。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乡土特色,因此在保护乡村传统建筑上应该有个性化、多样化的标准,不能一刀切。
并非所有的乡村传统建筑都有保存价值,乡村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如何在乡村发展和乡村传统建筑保护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乡村传统建筑的改造设计更具文化内涵,保留乡土特色?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乡村建筑则体现出了浓浓的地域风采。南北方以及少数民族建筑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应该保留自己乡村的文化特色。对于乡村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与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汲取当地乡村传统文化的建筑特点和特殊的元素,将其进行提炼和保留,并与当下的建筑设计进行融合,打造具有乡村传统特色的新式建筑文化群。这样既可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对乡村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
上海某一小镇,当地的政府对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造。不仅灵活的突出了建筑物的文化特征,还合理的开展了旅游服务的发展。主体村庄是一个向西部发展出来的一个村落,并且当地也保留着村庄原本的基本面貌。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又或是少数民族,所有的乡村传统建筑都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顺应环境,贴近自然,符合自然规律。因此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改造的设计中,也要根据这个特点,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使得被保护或者改造的建筑仍然能够贴近当地实际,具有当地特色。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有所侧重,让设计在兼顾现代化条件的前提下更具乡土特色。
一般来说,对于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大多数着重于对建筑的改造,并且都是在旧有建筑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住宅。因此在保护或者改造的过程中,要考虑旧宅的特色,根据建筑风格或者是建筑特色,选择具有保留价值的地方,进行新旧结合的设计。必要时可以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考虑进行翻新、修缮、还是重建。当地政府应该出台一套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标准,对于一些值得保留的、有保留意义的乡村传统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改造,对于一些没有人文价值和文化价值,或者文化价值已经被破坏无法修复的建筑当断即断的采取拆除措施。这需要专业的团队,制定古建筑保护标准,并对古建筑的文化价值进行评估。根据各地的地域特色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执行标准,为保护和改造乡村传统建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政策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不能逆转,需要乘势而上,不断推进,加快城镇化建设。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于传统村落和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在进行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的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顺应当地的环境特点,出台一套符合当地特色的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标准,按照标准对于乡村传统建筑进行整改设计,保留乡村传统文化,保留乡土内涵。在改善乡村生活,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传承乡土文化,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