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明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00)
“十二五”期间,佛山加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对重点河涌污染源现状、水质状况和水环境容量进行测算,提出解决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同时在部分河涌节点处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底泥疏浚工程等。通过水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佛山市内河涌水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原有黑臭脏的河涌水环境已有较大变化,但部分河涌距离水功能区划仍有一定差距。
本项目为里水镇河涌水环境治理项目(一期) ——里水、新联、麻奢、赤山片区污水治理工程(BT 方式),主要的截污对象为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其中里水片区的设计纳污范围约4.45 平方公里,计划建设污水管线长约4.14公里及0.81 公里方渠;新联片区的设计纳污范围约3.35 平方公里,计划建设污水管线长约4.27 公里;麻奢片区的设计纳污范围约5.38 平方公里,赤山片区设计纳污范围约1.86平方公里,计划合计建设污水管线长约16.67 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坑和沟槽的开挖与回填、铺设截污管网、建检查井、路面破除和修复工程等。
实现河涌水质保持持续稳定向好,加快推进内河涌综合整治,强化截污及相关管网配套建设,着力解决片区核心水环境问题,全面提升内河涌水系的畅通性,显著提高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内河涌基本实现不低于V 类水体水质要求。
截污管线沿线既有河涌、鱼塘,又有道路,周围还有很多房屋建筑、地下管线等,对如何保证区域的交通顺畅、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管线安全以及深基坑施工安全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主管沿线的截污口很多,需要与主管接驳,流水位、截污口的位置等是施工的重点。
本项目场地四周大部分为农村、城中村、工厂等,截污工程施工的经验表明,管线穿越地区环境复杂,容易发生施工场地的占用及经济利益的纠纷,因此需要与业主、土建单位、当地供电部门、政府、周边的居民协调,与临电及迁移工程及其它各专业施工单位的配合管理工作,才能顺利推进,达到既定的目标。
本项目污水治理严格把关控制城区点源污染,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同时,继续做好截污纳管工作,因地制宜实施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生物(生态) 修复技术,双管齐下,有效的治理河道污染。
河涌两岸的截污工程面临着拆迁难、地下水位高及地质情况复杂等困难。为节省工程投资,要求规划设计图准确反映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工程变更。对顶管施工工艺、牵引管施工工艺及明挖施工工艺进行经济与技术比选,尽量减少房屋、管线及绿化迁改数量;对于截污工程软地基的处理,如遇建筑物及各类管线造成施工空间狭小,可选择水泥旋喷桩工艺,如有开阔的施工空间,应对水泥搅拌桩工艺、基土换填工艺及混凝土基础工艺进行优选;在雨污合流区域,河涌的上中游可以使用拍门井进行污水截流,河涌的下游尽量使用截污闸进行污水截流,因雨季时河涌下游截污主管渠内一般为压力流,截污闸的管理、调度及检修比截污拍门方便。
河涌生态修复的根本目的就是重建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维持流域水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能力,促进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胜循环。而曝气复氧则是在适当的位置向河水进行人工充氧,就可以避免出现缺氧或厌氧河段,使整个河涌自净过程始终处于好氧状态,有利于微生物快速的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本项目的生态化措施主要是通过恢复河岸植被和河岸天然湿地,种植芦苇、浮萍、睡莲和水草等湿地水生植物提高水域净化能力。
该河涌受潮汐作用,均为双向流,内河涌水动力差、水循环弱、与外江的水体交换能力差,水体污染而变黑发臭,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而且暴雨遇涨潮时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建设水体活化工程,一方面解决本流域片区汛期的防洪排涝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水体活化工程增加河涌流量,加大水体流速,提高水体交换频率,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实现内河涌的引洁增容的良性系统。本次治理通过闸站联动来实现水体活化。主要是利用潮差较大的时段,尽量拉大涌内水位变化幅度,增加内外水体交换,实现河网水系的单向流换水。在小潮情况下,由于先进行1 到2 个周期的日常换水调度水质有所改善,开展维持景观蓄水调度,营造水景观。引潮水位以不致淹水为原则,排出口水位维持在0.5m以上,这样能保证整个水系内河涌水位在0.5m 以上。
1) 内源污染消减:包括对河涌底泥清淤,清理沿河垃圾,清理水体生物残体及漂浮物等;2) 建立水务信息化系统,实现能应对风险事故、能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分析、能对重点闸站进行智能调度、能进行应急处置及辅助决策;3)要清理现场杂草,给裸露泥土位置补种植被,美化现场环境,将河道打造成特色鲜明、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生态长廊。
由于河涌整治并不是单一的整治工程,需要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里水镇河涌水环境治理项目(一期) 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如管道修复等,形成河水系综合整治完整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