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 杰
前段时间,辽宁开原的强龙卷风灾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而人们在感叹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的同时也在探讨,这些气象类的自然灾害不能提并预报吗?国内相关专家表示,龙卷风的预警预报主要线索还是以中等以上强度的气旋,雷达可以看到有强对流天气发生,但具体到是不是龙卷风却很难判断。
确实,并没有强龙卷风历史的辽宁开原遭袭,偶发因素占主导并不容易预警预报。当然,这并不是代表所有。有专业气象领域专家表示,在商业气象服务发达的欧美,除了一些偶发性的自然灾害不太容易预报以外,专业的商业气象服务甚至能提前预测到龙卷风的运行轨迹。
这里有必要先说一下气象服务,或许因为其广普性大众并不陌生。
基于广播电视端的天气预报是大众最早也是最广泛接受到的气象服务,随信息的高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手持智能终端上的气象服务也广为大众所熟知。不同于广播电视端纯民生性质的气象服务,智能终端上气象服务则已跳出政府服务范畴,将气象与商业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结合,而且养活了一大批从体制内“下海”的气象人和其创立的企业。
当然,这些服务C端(个人)的气象服务,跟商业气象服务完全是两个概念,商业气象服务的对象是B端(企业),且服务是收费的。
有数据显示,欧洲的商业气象已经达到了2600亿美金,美国的商业气象也有1600亿美金。业内人士表示,八成以上的企业对商业气象服务有需求。欧美商业气象服务领域有有一条很流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企业气象投入产出比为1∶98,即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美元,便可以得到98美元的经济回报。
市场大、需求强,这种千亿级的市场如何能少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近些年来,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之下,商业气象服务在国内已广受关注,但行业发展际遇跟欧美却完全不同。
“需求是在增长,但我并不认同当前业内高调喊出的千亿级别市场规模,我甚至认为国内的市场总量还未达到百亿甚至几十亿的规模。”
这是早已成为在C端市场打出一片天地,并已进军B端市场的商业气象服务企业华风爱科CEO冯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稍显失落但又绝对坦承的开场白,“作为一个门槛较高的领域,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市场却短时间内涌进了近千家企业,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做的却并不是技术活,甚至有用一个U盘打包一下历史气象数据就号称专业的商业气象服务,三万五万卖给企业客户的。长此以往,这种一锤子买卖的服务模式,让国内对商业气象服务有刚需地退化成潜在需求客户,本来有一定需求但非刚需的则直接没有了。”
其实,似存相识的场景在国内互联网产业时有发生,MP3、MP4、智能音箱……这些非刚需产品在野蛮无序的竞争之下迅速边缘化甚至消失不见。
刚刚发展还未成气候的商业气象服务难道要重蹈这些非刚需电子产品的覆辙?
冯雪表示,国内的商业气象服务市场的“红海”格局已然成型。“最起码未来三五年内,我认为是看不到良性市场的端倪。这种不注重研发,只追求短信利益的普遍市场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做死整个行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冯雪的悲观源自于其对商业气象服务行业发展方向应由技术来引领的执着,“在刚需渐强的当下,行业错误的方向以及恶性的竞争局面如果能有改善,相信一个超千亿的商业气象服务大‘蛋糕’很快就能成型。”冯雪表示,华风爱科现阶段在做的,就是把气象服务和各行各业的业务特点结合在一起,找到新的行业增长点,这才是是未来商业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
或许,未来我们仍然可能无法精确预测到某些偶发的气象灾害,但专业的商业气象服务肯定能大幅减少各行各业中因气象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