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海英 王述晨
天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具备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但是在这个由文化实力与创造力引领的21世纪,作为工业老城的天津,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所以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将成为必然。
为了促进全球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创意联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创立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包含设计、文学、音乐、电影、美食、工艺与民间艺术以及媒体艺术,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十二个城市加入 “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是其中对城市经济实力、文化氛围、创意产业发展考察最为细致,科技创新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因此是“创意城市网络”中含金量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项目。2010年,我国第一座 “设计之都”落户深圳,随后,上海和北京先后申请成功,2017年,武汉市成为中国 “最年轻的”设计之都。2017年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天津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请,参与评选“UNESCO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
天津虽然仅有六百年的城市建设史,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她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所谓“百年中国看天津”:南北漕运的枢纽、西方殖民文化的最早登陆地、近代中国政治历史前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临海滨河、经济与军事并重的地域特征,形成城市特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得天津具有多元共生的枢纽城市文化基因。基于此,将申报主题拟定为“天津:设计之枢,赋能未来”。
枢纽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也指重要的地点或事物关键之处,出自《文心雕龙·序志》:“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天津的枢纽作用,得益于其因河而生、依湾而兴的湾区地理优势。国际一流湾区能够利用其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带动港口发挥聚集辐射、促进创新的作用,从而实现全球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设计变革领头羊的角色。天津作为渤海湾区的领军城市,具备作为设计枢纽为城市未来发展赋能的三大特征:“聚”(天津区位优势及历史源流所带来的文化的聚合交融)而后生“变”(包括设计风格、设计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创新);“变”又为“流”(设计资源要素有效地辐射和带动作用)提供了优秀的内容和载体;而“流”又为设计资源在更大场域的更好地“聚”和“变”赋能。这三者之间各具内涵,又互相依托,是在不同向度上演变和凝聚的统一体,代表了天津设计在时间与空间、人文与工业、科学与艺术、精英与大众等多层次的结合,呈现良性正反馈互动关系。
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天津,原本就是一种 “地缘之聚”,设计之枢亦由此而出。天津,居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既有九河下梢的百川归海,又有川流不息的城中津渡,更有溯流而下的“三会海口”。海港、渔船、码头、堤岸的地理空间交汇成就了地缘之枢纽,津与沽、桥与岸、远游与渡口的河海文明融汇了大陆文明,海纳百川的奔流到海与鸡鸣犬吠的农耕生活造就了天津这座城市历史底色的多元化:有大河大海,也有沧海桑田,有桥梁的联结,也有河海的合流。这一切也构筑了天津历史和现实的独特精神底蕴:地缘之会合,文化之合流,于是就有了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沿海开放的超大城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在这些标签与这座城市之间凝聚和承载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工业与人文、土著与移民、河海与大陆的多重汇聚,天津由此踏上近现代设计的问道之旅。
1.景观设计之聚。天津城市景观设计基因最闪亮的当属多元化。海河两岸拥有众多近代百年洋楼,在亚洲范围内独一无二。从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现代主义,集世界之大成,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多元共存,兼收并蓄已经成为天津城市景观的代名词。天津城市意象的形成得益于多元因素,民国时期,天津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中西商业聚集于此,河运漕运海运在此地汇合交融,近现代民族工业在天津发迹,以及随商业和租界发展而形成的建筑风格的引入,形成了天津市复杂和谐而又独树一帜的建筑和环境意象,西方意式建筑聚集区——意大利风情区、北派园林代表——宁园,民国商业剪影——劝业场,多国租界遗留建筑汇集区——小白楼、五大道,传统天津建筑风格的传承——老城厢等缤纷多元的意象,使得天津市多元共存的城市理念得以形成一个整体。在新时期,天津又着力对全市建筑风格进行规划和更新,如:发扬传统天津折纸艺术的津塔;借鉴欧洲建筑风格的津湾广场、世纪钟、津门、天津博物馆以及天津音乐厅;有中国最美图书馆之称的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融汇现代建筑特色的“天津之眼”、天津广播电视塔等。传统与现代、传承与泊来构成的天津建筑形态的反差与和谐,使得本土文化的老城厢建筑形式和外来风情的老租界区,在天津这座兼容并蓄的城市中,既有着独特的韵味,又有着相同的归属。这也就构成了口口相传的天津味。
2.桥梁设计之聚。孙中山先生曾说:“交通是实业之母”。若想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畅通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是其必备的条件。天津城市沿河而建,倚河而生,桥梁是打破河流两岸隔膜、连接两岸交往的重要工具。天津共有桥梁100多座,其中有20多座都在海河上。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原因大致有三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天津位于海河的出海口,俗称“九河下梢”,水路分布复杂。为了交通的发展,近代天津建有大量的桥梁;从交通便利性而言,海河作为连接海运和内陆河运的枢纽,桥梁的设计需兼顾桥下船只运输和桥上陆路行人的需求,所以天津的桥梁多为钢制开合桥;从文化设计角度来看,天津兼容并蓄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海河上桥梁建筑的多样性;从功能上讲,吊旋式、平转式和平拖式的开合桥并存于天津;从形态上看,既有西洋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后现代设计的感觉,也有中西混合的样式;既有历史性气息浓郁的桥梁,又有高科技创新的桥梁。永乐桥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摩天轮的桥;大沽桥首次获全球桥梁设计建造的最高奖——尤金·菲戈奖;赤峰桥是国内唯一一座斜塔双索面弯斜拉桥;解放桥是现今全中国旧钢桥中唯一还能开启的桥,传说该桥是由埃菲尔铁塔设计师埃菲尔先生设计。该桥是一座罕见的经典建筑,结合了水泥、铁路、木材,结构的融合使桥梁的作用和色彩发挥到极致。在这些桥梁的形态、艺术中,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海河上的桥梁延续、发展并创新了城市的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城市多元的文化形象。
3.工业设计之聚。天津是中国最早的工业革命 (洋务运动)发源地,其工业设计理念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东方文化为底蕴,西方创意为构架的新型创意设计体系。天津是首都门户,具有濒临渤海的优越位置,已成为中国汲取世界近代工业文明最理想的窗口。作为北方最早的开放城市和近代工业发源地,为近代中国贡献了100个第一。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天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几乎是全方位地在中国近代化旅程上引领风气之先,天津近代工业,始于洋务运动中清朝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此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工业中心,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天津是传统的工业城市,但时时刻刻都在朝着新的发展方向迈进,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获得了较快地发展。中国的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只手表、第一架照相机、第一台电视、第一台6000吨水压机、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等工业产品相继在天津问世,使天津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代天津一批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天津的发展水平和实力,大乙烯、大火箭、大飞机、大炼油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的组建与生产,继承了天津工业的辉煌历史,同时也开创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先河,站在了发展的最前沿。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更是使天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围绕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天津在工业设计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总之,天津市的创意设计产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状况,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天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比起具有特殊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北京和上海,天津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它的文化特征是非常的鲜明。从民国至今外来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形成了天津多元文化的格局。城市建筑景观将现代审美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天津的城市标签;码头城市的商业传统与舶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天津的商业特色;自民国开始,各国文化艺术的流入,形成了天津中外荟萃的文化布局;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天津一脉相承的 “民生型”“加工型”工业文化,在类型上、价值取向上,都同北京的文化政治中心、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有诸多差异。
聚合追求的永恒主题是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设计对话,是技术与艺术、人文与科学的设计融汇与变革。所以,“天津设计”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设计天津”,呈现一个城与人和谐生存的人文交互空间,更是用行动诠释了“以器载道、以匠立世、以艺弘德”的设计责任与情怀,更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津派设计”的理念与范本。
1.规划理念之变。天津虽立西风潮头,但其设计始终浸润着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所形成的美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形成了“津派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突出表现为:中国古建筑测绘自 1940年代至今已成为天津大学建筑学科继承传统、不断革新的优势学科。上世纪 90年代末以来,本学科最早推动将三维扫描、低空航测等数字技术运用到古建测绘领域,在数据采集和数字化处理技术以及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广受好评。天大建筑学院主持测绘的北京北海、太庙、凤阳皇城、麦积山石窟、解州关帝庙、义县奉国寺、应县木塔、无锡寄畅园、无锡惠山祠堂群等,被国家文物局、中国遗产保护协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录。对于中国传统民居与村落的研究历来也是本学科传统优势方向之一。彭一刚、聂兰生、黄为隽、荆其敏等前辈学者都在此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了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外传统民居》《闽粤民居》《湘西民居》《平遥古城与民居》《中国长城志(边镇·堡寨·关隘卷)》等重要的学术专著。并基于此,在天津城市更新中一以贯之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城市肌理保护与地方文脉延续的意识。城市里的老居民社区、老商业区、老工业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承载着地区的变迁印迹,是市民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所,与其他新建地区共同构建出持续生长的城市有机体,尊重地方发展特点、注重特色保护的改造策略更有利于旧城持续有机地更新,从而有效地避免大拆大建与千城一面。
2.设计造物观念之变。集中体现为“中体为本、西体为用”的交融与变革。天津作为近代工业设计的发祥地,其继承了传统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并不断借鉴西方设计风情,实现设计的创新与进步。这集中体现在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实用性和工艺性的传承,将科技和传统美学相结合,将设计造物观念与精神文化领域和社会文明文化相结合,形成创新型的造物思想体系。这要求观念的更新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要利用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对其进行本土化,正确理解国外流行风尚,避免模仿和生搬硬造。1955年中国第一只手表在天津诞生后,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公司宣告成立并屡创中国民族手表工业的里程碑;中国的第一只电子手表、第一只独立(自行)设计制造的机械手表(东风表)和第一只符合国际标准的女表等均在这里诞生。同时天津手表厂与香港华成表行联合共创了中国第一只出口手表(海鸥表)。时至今日,海鸥手表仍为全国唯一的国企品牌,在国内外手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传承传统手工艺的精巧和神韵。
3.设计工匠精神之变。设计竞争力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在北洋政府时期,周学熙在实行实业新政时提出实业救国,强调“工艺非学不兴”和“工艺为民生之计”。这种工业文化与工业传统从天津的历史流淌进了城市文化之中,因此重视实业、崇尚工匠技能构建了天津城的主旋律。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工人学习职业技能,工厂开展工业技能培训成为天津工业教育的常态,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天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实业发展与工业教育共同发展,实业为教育的基础,教育为实业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了天津工匠人才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工匠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加弥足珍贵。工匠精神既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追求,更是不断吸收最前沿技术、创造新的成果。这种精神品质,对设计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设计者、制造者来说,以工匠精神追求产品质量,既是敬业的表现,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信念。创新发展,需要的正是这份责任、这种信念。天津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工匠精神的传承则体现在天津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从“半工半读”到“产教融合、工学并举”天津的职业教育模式屡次首创先河;从深化“五业联动”,到构建“中高本硕”的现代职教新体系,天津的工业教育示范带头作用愈渐突出;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到创办“鲁班工坊”,天津的工匠精神逐渐向外辐射……天津工业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秘诀就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4.设计治理模式之变。中西文化在天津的撞击与融合,使得具有开放思维和现代求新求变意识的广大市民阶层得以涌现。基于天津市民那种共享意识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较为规范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民间组织,形成了天津枢纽型社会民间组织与国家的互依型设计创新联盟,进而为天津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根基。天津创意设计业的发展得益于市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民间组织自下而上的推动。天津市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区出台了一系列的设计业扶持政策,从技术创新、支持青年设计师发展、推动设计联盟发展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如《天津市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天津市市内六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北方设计之都”建设实施意见》《天津市智能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全市实施文化创意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累计推出了8批共486个项目,总投资达1813亿元。同时,民间层面,各类团体、活动开展活跃。涌现出北方设计联盟、天津市创意产业协会、天津市福莱特投资集团、泰达文创等一批民间组织及企业团队。推动了各国家、地区在创意设计领域的交流合作。如天津市国际设计周、天津市“泰达杯”青年创意设计大赛均由民间企业组织发起。自发成立的天津创意设计产业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全面、系统地聚集了城市设计专业企业,共享设计产业的优势资源,提高创意设计产业收益,最终展现天津创意设计风采,对打造天津的城市名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天津市申报设计之都工作从酝酿到落实的所有环节都体现了以上枢纽型民间社会组织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5.设计“津派力量”之变。天津的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都为发展未来设计产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容。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与现代的文化形式和素材相结合,为天津市贡献国际设计之“津派力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天津市2018年设计业企业及科研院所超过2500家,营业收入达到2429亿元,整体设计规模居全国前五。目前天津市设计方面有两院院士5名:傅熹年、李猷嘉、彭一刚、崔愷、刘旭锴;国家级设计大师近40名;天津高校培育出的设计大师代表有:鸟巢总设计师李兴刚;水立方总设计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书平;中国知名设计师,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董事长贾伟等人。天津企业也是国际设计大奖的“常客”,天津深之蓝 “白沙MAX”、天津科技大学“The Friendly Umbrella” 获 2017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天津建筑设计院获得全球AEC(工程勘察设计)卓越BIM大赛可持续设计二等奖和建筑设计二等奖,是全球唯一获得双奖的团队,也是中国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设计单位。此外,震惊世界,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南海吹填岛礁、雄安新区铁路网规划等重大工程均凝聚了“天津设计”和“天津智慧”。
昨日的海河凭借其72公里之躯,哺育了一座国际化的一线城市,成全了天津与全国的休戚与共,促进了港口与内陆的融会贯通,彰显了每个时代中这座城市的脉动。今日的天津作为立潮头之先的枢纽城市,从“经典设计”的时代(设计旨在提升物的功能与质量),历经到“设计思维”时代(以市场需求为中心,通过设计创新引导消费导向)。今后更是来到了大工业爆炸信息时代,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利用网络将设计传播到每个角落。设计中的科技含量提高,提倡可持续发展、人类共同遗产的设计方向,为人设计,造物以人为本,重塑人与空间的和谐生态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目标之一。天津将以枢纽的优势赋能 “未来设计”时代的到来。
1.未来设计的主要特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不断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中,未来的设计也就必将进行跨界整合。天津工艺一直秉持着专精一隅的设计精神,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这种方式的传统工业有着一定的冲击,因此,对设计产业的改变和融合势在必行。设计产业的跨界整合主要采用拓展产业链的方法进行,将设计的上游软件编程、包装营销以及下游的广告宣传、文案推广都纳入到设计行业之中,将设计的多个环节包含到设计本身,扩大设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将互联网思路引入到行业变革中,以创新设计技术,推广跨国设计手段,进行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2.未来的设计之枢的功能。设计枢纽是借助设计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平台 (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物流服务平台、金融平台等)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进行集聚、扩散、疏导等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高度的供应链、产业链、产业集群化组织特征。利用互联网经济的现实便利,将物流行业、交通行业与城市的设计产业相结合,实现城市的枢纽经济作用,让未来设计摆脱地缘与产业限制,流出城市,流出区域,实现设计的传播与辐射。通过城市的各种符合“流”性的要素,带动设计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载体完善,从而提高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以城市为载体。城市具有设计要素的聚集性和承载性,尤其是人口的集聚,可以为产业发展、其他要素的聚集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由于设计要素流的聚集和承载方式与传统的更多依赖空间承载的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天津作为传统的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具备通过挖掘组织优势聚集要素流而发展设计枢纽的潜能,并可能因聚集、扩散能力逐步提升而成为设计枢纽,实现设计产业的规模扩张。由于要素流超越了地理区位、空间发展的界限,城市应主动寻求各种具备流的特征的设计要素,培育和促进其在城市集聚,通过开展国际国内服务而进行扩散,是发展设计枢纽经济的重要途径。
其次,以服务为依托。设计枢纽是在设计要素流聚集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城市要聚集设计要素流,就需要寻求具有规模扩张能力的聚流手段和途径。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种流是实体经济运行的体现和附属,是伴随实体经济运行而产生的;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供应链服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流本身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源和要素,并以云计算、大数据等形态存在于创新性聚流为目的的经济模式中,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流为手段的服务,新型服务业成为经济流聚集的重要依托。以“流”为要素开展各种服务,既形成了新的服务业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鲜明特点,又依托创新服务而使流聚集成为可能。设计作为依托经济流的现代服务业,是对传统的服务于制造业、商贸业、建筑与空间等服务的全新改造,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新要素流动平台。
我们知道,现代世界秩序有大陆秩序、海洋秩序和海陆中介/枢纽秩序。天津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存在着海洋和内陆两种资源,它们通过历史的演化与现代的整合,而凝为一个共同体;因此天津属于枢纽秩序,即海陆中介。发挥天津中介枢纽作用,是天津作为面向未来的国际设计之枢的责任担当。100年前,梁启超著书《新中国未来记》,为一个国家设计了一个带有科幻魅力的未来世界;百年后,书中的“幻境”上海世博会已经变为现实;今天,梁启超留在天津的旧居“饮冰室”成为天津城市文物保护与设计的典范。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天津这座“设计之枢”正在书写的是一部面向未来的 “设计之书”。
天津将围绕海河上游后5公里,天钢柳林地区的15平方公里,面向全球设计资源,高标准规划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融入“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人文设计”等设计理念,打造“设计为主、活力多元、创新引领”的未来设计之城(设计之都)。
一是重构地区城绿关系。借鉴波士顿查尔斯河沿岸景观效果,在海河北岸核心区规划临河城市森林,构建3平方公里的连续完整生态空间,用新规划理念为地区打造绿色工作生活环境;二是落实创意实施载体。对天钢保留的老厂房等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布局文化创意、休闲交流空间,为各设计单位和设计师提供创意、思路交流碰撞空间;三是统筹职住平衡。在办公商务区周边规划配套住宅,降低地区开发强度,合理分布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工作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让地区做到产城融合、自成体系。最终形成国际设计资源高度集合、国际设计师交流合作的 “天津设计”名片。
天津可以“滨海工业云”平台、天津工业云平台为基础,发挥天津曙光高性能服务器的竞争优势,通过运用华录蓝光、“天河一号”超算中心等既有资源在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库研发应用等领域已获得的大量信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成果,建立为先进制造业提供自主创新技术和提升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服务平台。积极鼓励本地的优势产业向全国的客户和合作商进行有差别化的智能供货和交易,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进行上下游行业的资源整合,延伸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以提升天津市的研发制造能力。同时,利用天津完善的制造研发能力,形成一个先进的设计基地,利用产业连贯性和地区辐射性,带动京津冀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并努力成为区域龙头,从而扩大影响,推动全国性的设计研发基地的构建。天津可利用上述资源,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创新水平,促进设计产业的开发和升级,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构建城市的智能制造研发基地和网络设计云平台。
一是重塑海河文化带。将海河资源依据地理位置分为上、中、下游三阶段,在上游,注重推出其历史文化意境,将天津西站、老城厢、意式风情区、小白楼、津湾广场等重点旅游资源进行集中规划安排,利用海河上游的各种桥梁和文化资源,融汇各种风格的城市意境,着重打造西沽公园、意奥风情区、老城厢民俗文化旅游区、和平路滨江道中心商业区、意库创意产业集聚区、“老城津韵”民俗旅游商贸区、津湾广场等创意旅游示范区。在中游,充分利用天津的教育资源,构建一个 “海河教育园区”。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作为载体,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建设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并利用高校的国际声誉,引进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组建相关中国分部。在下游,整合新开发区域,打造一个集商务、体验、观光为一体的新天津,重点利用滨海新区的核心商务功能,辐射开发海河外滩、月亮岛、解放路、洋货市场等旅游资源。实现海河下游以专业商务咨询和创意文旅体验为特色的天津创意产业集聚中心。
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700多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在农田土壤提升、水环境治理、生态屏障内硬件配套等方面做足文章,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三是推进大运河 (天津段)文化带建设。编制《大运河天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完成《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研究报告》《大运河天津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报告》,全面梳理挖掘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做好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和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
推动设计国际交流,构建“设计之枢”。2017年举办了首届 “世界智能大会”,以“迈向大智能时代”为主题,从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邀请了众多政要、著名企业家和院士专家,深入对话和交流,共享产业创新合作成就。此外,天津连续多年举办“天津国际设计周”,参会者包括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荷兰、丹麦、爱沙尼亚等国的近200人次国际知名设计师。2015年天津国际设计周期间,开启了设计竞赛作品征集活动,设计竞赛以“记忆与梦想”为主题,邀请世界著名建筑与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担任设计竞赛评委会主席。由天津开发区政府支持,开发区1984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主办的2015年“走向国际”文化创意设计策略讲座暨“泰达杯”青年创意设计进阶赛已经启动并成为年度赛事。经“台湾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创办人标磐耸先生授权,泰达杯“进阶赛”成为“台湾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的一个分赛事。
基于此,一是持续办好天津国际设计周、全球青年创意设计大赛、世界智能大会、海河创意奖等活动,推动与国际城市,尤其是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城市的合作交流;二是借助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强化与日本、韩国、北京等国家和城市的交流互动,成立东北亚设计联盟,打造以天津为枢纽,联通北京、上海、韩国 首尔、日本神户、日本名古屋等 “设计之都”城市的“东北亚设计中心”;三是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交流合作,围绕天津的“海河”和“运河”元素,主动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河论坛”等活动。四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南南合作,继续做好面向发展中国家的 “鲁班工坊”,主打“丝路津韵”文化交流品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展示天津特色的主题文化创意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