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校区节能管理模式研究

2019-11-28 11:42:53孙忠博黄晓一赵晓健徐颖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乙方甲方后勤

孙忠博 黄晓一 赵晓健 徐颖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8 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出的《创建中国绿色学校倡议书》,将建设绿色校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之初的顶层设计上,就确定了低碳节能的绿色校园建设目标,注重在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方面应用,同时搭建节能监管平台对能耗情况进行统计。大部分新校区的技术节能工作进展顺利,但在节能管理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管理节能与技术节能脱节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节能以实现绿色校园的常态化管护。

1.2 文献综述

目前对高校节能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意义与重要性、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推进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几方面。如宋珍珍认为一是对节能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三是人员素质相对较低[1]。曹凯锋认为问题在于校园建设长效机制缺失,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节能科技创新不足[2]。在关于推进节能管理的建议、措施中,严永刚、孟永刚提及要加大节能宣传,提高节能意识[3]。张凯伟等学者提出要从完善节能工作机构、完善节能工作制度、设定能源管理目标、确定定额管理模式、细化节能日常管理几方面推进节能管理工作[4]。

综观已有文献,对高校节能管理的研究从整体视角出发研究节能管理的较多,从管理节能单一角度展开的深入研究尚不充分,而管理节能恰恰是推进高校节能工作得以长效发展的保障。

2 国内高校能源管理现状

2.1 高校能源管理组织建设

随着国内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校园规模的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运而生。“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成为国内众多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与目标,高校节能的组织建设也随之向社会化转变。本文通过对国内100 所高校后勤节能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的调查,认为国内高校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组织建设模式:

2.1.1 独立法人模式

独立法人模式是高校将节能管理工作直接交付于从高校分离出的独立法人单位,该单位除承担高校的管理业务外,还会承揽一些社会业务,进军市场,如苏州大学的苏大教服集团、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等。

2.1.2 模拟法人模式

模拟法人模式是未进行注册的独立法人模式。该模式下的后勤集团只是被扣上“法人”帽子的事业单位,例如,上海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中心等。

2.1.3 甲乙方模式

现阶段,国内多数高校节能管理采用更多的是固定的甲乙方模式。其按照甲、乙方之间的不同关系可分为三种:一是一甲方一乙方模式,即后勤管理处为甲方,乙方为后勤集团;二是多甲方一乙方模式,即乙方为后勤集团,乙方服务的对象即甲方;三是一甲方多乙方模式,即后勤管理处为甲方,服务提供主体即乙方。如北京交通大学固定的甲乙方模式、南京理工大学的“一乙方,多甲方”模式。

2.1.4 高校主导模式

高校主导模式不同于前三种模式,其节能管理更多是由高校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管理,该模式的节能管理虽然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但是节能主管部门对本校的能源使用现状的熟谙程度有利于其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决策与安排。同时,在高校主导的庇护下,节能管理安全与稳定系数较高,利于节能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发展。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都是在该模式下节约型校园建设成绩斐然的案例。

2.2 高校能源管理发展现状

综观国内各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校园节能管理工作主要有对节能意识的培养、管理制度的完善、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1)注重宣传教育,培养节能意识。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待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推进管理节能。整体看,高校能源管理的公示、审计、监管、奖惩与激励制度还不够深入,存在缺位现象。

(3)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初显成效。但许多高校对平台的应用不够充分,只实现了对能耗数据的采集、监测功能,忽视对能耗数据的分析、审计与公示,使得节能管理的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其作为管理节能的工具利用起来。

3 对策与解决措施

3.1 优化组织建设

由于现阶段高校组织建设模式存在差异,与之相应的组织建设的优化方向也不尽相同。本文以高校后勤节能管理的不同社会化阶段为依据提出了对应的优化对策。

3.1.1 建立配套模式—传统模式

若高校在节能管理方面仍处于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初始状况,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并建立适合的组织建设模式。在高校所在地经济实力雄厚、第三产业发达,且学校资金储备充足,但自身后勤管理体系并不完备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甲乙方模式,与社会企业签订合同,利用社会力量承担后勤管理职责,扶持后勤管理部门开展节能工作;若高校所在地产业体系并不完善,且原有后勤管理体系较为完善,仅缺乏对自身节能建设的重视。可尝试应用高校主导模式,建设校内节能管理的配套组织架构,如节能领导小组、节能管理部门、巡查监督小组等,明确规定其职权与分工以及与配套组织之间的关系。

3.1.2 优化组织架构—甲乙方模式和高校主导模式

在甲乙方模式中,高校管理部门应完善组织架构以加大其统筹和指导节能管理工作的力度。当前多数采取甲乙方模式的高校,其自身节能管理组织建设还处在不成熟阶段,极易引发乙方的不作为或工作懈怠问题,因此健全高校节能管理组织架构成为必要。

扩充、完善高校节能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高校节能“责任人”对执行实体的指引、管理与监督作用,确保科学高效的节能措施落到实处。

3.1.3 加速社会化进程—模拟法人模式

淡化后勤集团与高校的关系,挣脱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束缚,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性、自主性,逐步向独立法人模式转变。模拟法人模式下的后勤集团应主动推进自身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以独立法人企业的标准完善自身,提高自主经营能力,进一步明确其与学校的产权关系,完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与后勤服务收费标准。

3.1.4 打造节能品牌—独立法人模式

后勤集团应分化节能管理职权,研究形成一套独有的节能管理模式,并进行推广。后勤集团的专业团队可针对全国或其服务范围内的高校节能普遍问题与现状,制定具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并根据服务对象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形成灵活的高效节能模式,提高后勤集团节能管理服务质量与专业化水平,从而形成品牌效应,拓展经营规模。

3.2 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要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能源管理的审计、公示、奖惩与人员培训制度,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节能目标与发展方案,并将制度细化为可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使得制度不是流于形式,而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地发挥规范作用。具体如下:

(1)统计与审计制度。高校可按照实际情况自组织或者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能源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根据能源审计报告制定下一年度的节能目标、落实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节能措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能源公示制度。高校应将平台上监测到的能耗情况,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信息栏等平台在校园内进行逐月、逐季度、逐年度、分区、分建筑的公示,既有利于加强节能监管,又能够促使节能观念深入人心。

(3)能效考核与奖惩制度。高校应将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依据考核结果明确赏罚,将节能管理纳入相关责任人年终绩效考核指标中,以加强考核制度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4)人员培训制度。高校要重视对负责节能管理工作的相关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管理水平。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谈到“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在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新校区绿色学校建设更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节能管理制度与组织建设模式辅之以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四大高校节能模式的特色组织建设方案,并基于以往文献研究得出具体可操作的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对策,对新校区节能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乙方甲方后勤
破产千金倒追落魄甲方:所有的好,不如刚好
房地产工程中甲方管理成效提升策略
施工中的甲方质量控制研究
后勤服务
做生活的甲方很奢侈吗?
幸福家庭(2019年14期)2019-01-14 05:14:57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强力后勤”入职记
后勤服务
少林秘宗自卫术
少林与太极(2010年5期)2010-09-12 04:11:52
少林实用防卫制敌术
少林与太极(2009年6期)2009-08-21 0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