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巴斯·贾瓦德·卡迪米(伊拉克)
2018年是伊拉克和中国正式建交60周年,幸运的是,这一年也是我和家人在中国首都北京工作、生活的20周年。
我依然记得1998年的那个夏日,我在那天下午抵达北京。刚走进接机大厅,我立刻就见到了迎接我的新华社的新同事们。路途遥远,当时我们又对中国一无所知,于是我决定先独自来中国熟悉情况,而没让家人随我同来,我担心自己都没法适应这个极遥远的国度。中国人很慷慨地接待了我,让我在漫长的旅途之后先休息三天。我在公寓度过了这几天,其间还在住所周围散步,熟悉环境。公寓在友谊宾馆附属的一栋楼中,这是一家很大的宾馆,而这栋楼是专为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准备的。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因此被我们称作“小联合国”。而“外国专家”则是中国人对来华在新闻、学术等领域工作的外国人的称呼。友谊宾馆位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这里有好几所著名的大学,到处是商店和人,这意味着生活很便利。北京像一个蜂巢,所有人都在忙碌着,放眼望去到处是工地上的塔吊。早高峰时,人潮四处涌动,人们坐着公交车、地铁,或是骑着自行车出行,主要路口十分拥堵,这样的场面在傍晚下班时还会重复一次。夜里,街上的人变得少了,但北京城从来不会沉睡!
一开始,一个伊拉克家庭对新的地方难免有些忧虑和疑惧。忧虑的是如何适应整体的环境、适应住所,然后是寻找清真食品,还有为子女找学校。好在这样的忧虑随着时间消除了,因为我们发现中国人在本质上和我们没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也有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中国人总体上是较为传统的东方人,过着和平、稳定的生活,市场里有着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货物,尤其是清真食品和肉类,同时他们还很乐意为来华工作的外国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得益于日复一日勤勉、活跃、充满活力的劳动,这里的日子充满了生活的喜悦,也过得很快,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的。当然,在新的环境中我们还是没有忘记祖国伊拉克的艰难局势以及祖国的亲朋好友的艰苦生活,但中国人对伊拉克人的友好帮助我们忍耐着对祖国的牵挂。只要我们说自己来自伊拉克,中国人就会真诚地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和支持,对当时国际社会制裁伊拉克的做法表示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中间有过一件美谈,50年代末中国遭遇严重的饥荒,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们都尽可能提供了帮助,其中就有伊拉克。伊拉克领袖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1914—1963)对中国提供了援助,他派出了两艘满载椰枣的船,这些枣的香甜让中国人难忘。中国人还认为伊拉克国家队是亚洲最好的队伍,他们会做出比较,一面是重重封锁之下的伊拉克球员,虽然可能连像样的球场都没有,但他们还是有明显进步;另一面是某些国家的球员,他们有优渥的条件,却比不上伊拉克队。
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在中国的活跃发展中,我们一直在关注并记录着这个国家发生的大事。我们的北京生活中最闪亮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家所生活的地方与子女成长的天然对接。我们的孩子们与他人一起,在这座搏动着生命力,向所有人张开双臂的城市里学习、进步。我9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要坐公交车到大约20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我们的心总是随着他们往返,怕他们赶上拥堵或是迷路!但是人们对这两个外国小孩儿格外照顾,在拥挤的公交车里总会给他们让出座位。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学习阿拉伯语还有锻炼英语水平,同时学习中文也是必需的,我们完全知道中文有多么重要。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让我们的三个孩子在成长中一边留住我们的宗教习俗和语言,一边在生活和学习中与时俱进、与“地”俱进(此处的地就是指北京,它就是个永不停歇的工作间)。怀着人类普遍的对家庭的关心,我们关注着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因为关注,这一切我们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在中国生活的20年间,我们目睹了一段充满了发展的历程,清晰地看到了这里人们生活中的巨大、快速的变化,这变化从建筑到科技,又从收入增加到住宅和新型汽车,发展清晰地显露在人们的脸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们看过的最精彩的体育赛事之一,而比赛中伊拉克、阿拉伯运动员的参与则更让我们高兴。
我的家庭很贴近中国人,我们知道中国人对伊拉克人民、文化的尊重和喜爱,我们有着良好关系的坚实基础。在伊中建交6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两国关系继续加强、发展、深化,从而实现两国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