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焕梅
上海要瞄准资金融通,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中心,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贸易融资、清算结算、项目投资、跨境贷款等方面的使用比例;加强与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合作,稳妥推进境外机构和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产品,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
1.推动上海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未来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产能合作将成为对外投资的支持重点,尤其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行业,将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要求,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能源环境、生物健康、电子信息、海洋天空等五大领域。目前上海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与环保、软件产业、现代农业、光电子和文化创意等,基本覆盖了以上科技创新的五大领域。尤其是,上海张江自贸试验片区发挥着“双自联动”的独特功能,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需要鼓励和推动上海这些企业“走出去”,并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上海迈向国家制造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而且有利于推动和改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产业,使沿线各国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来加快培育壮大其国内新兴产业。
2.推动上海金融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可持续性融资。近年来,上海已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与场外衍生品、黄金、保险等市场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上少数几个金融市场种类比较齐全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随着企业“走出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金融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一方面,其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中资金融机构、民营资本将深入参与国际金融投资合作。另一方面,国际服务内容日益全面,增值类服务增多,并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热点。投资方式由传统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转向兼并收购,更好地整合东道国本地资源。2016年2月,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6年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工作的意见》,指支持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海外机构布局,中国银行业海外布局有望进一步加速。
3.不断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融资渠道并创新融资方式。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仍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随着企业“走出去”对可持续金融的需求,应发挥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市场作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从现有占比大的商业银行信贷间接融资,根据参与合作的业务自身特点,发展为以股票、债券直接融资为主的方式,不断创新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渠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创新经贸投资合作、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化融资模式,探索出搭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发挥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的桥头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新兴产业合作。
1.“一带一路”建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需求。(1)对上海银行业的融资需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为商业银行在沿线国家布局提供许多潜在的投资机遇,商业银行可在沿线国家设立机构、收并购,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及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等。因此,上海银行业可发挥产品优势,提供结构性融资、贸易融资等服务,如出口类贸易融资、服务贸易项下融资、成套设备信保融资到跨境供应链等,借助中国基建行业产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的良机,为中国设备、材料、产品“走出去”提供综合化跨境金融支持。(2)对上海融资租赁业的融资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融资租赁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带动国内设备、技术、服务出口。“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融资租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助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随着有关产业新政策出台和制度层面障碍的消除,我国融资租赁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融资租赁一方面可以缓解高端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集聚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3)对上海保险业的融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局势比较稳定,但部分国家存在局部武装冲突或骚乱,还有一些国家的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高于国际警戒线,国内企业将面临海外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保险公司也将迎来新的金融需求和机遇。保险公司可开发和完善现有海外投资保险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开发外汇保险、海外无捆绑贷款保险等新产品。近年来,上海保险业发展很快,与银行业结合紧密,也将成为对接“一带一路”融资缺口的主要提供者。
2.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功能,使其成为“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近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简称《全改方案》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积极有序实施《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即“金改40条”)。《全改方案》还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成为“一带一路”的投融资中心。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增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深度合作、互联互通。
目前,中国与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与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货币的直接交易,并与2个沿线国家实现了货币的区域直接交易,有效降低了汇率风险,便利了贸易和投资。中国与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当地的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参与者有不少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CIPS为境外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的跨境清算选择,有助于节省资金清算时间,提高清算效率,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用人民币开展投融资,可调动当地储蓄资源,撬动更多的国际资本,节省换汇成本。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会逐渐增强对人民币的信心,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吸引力;同时,逐渐减少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依赖,降低因汇率波动而引发的风险。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落户上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加快构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探索扩大人民币在投融资中的使用,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和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上海集聚着大量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其先进的国际管理理念、信用评级方法及其信用评级公允性,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国外机构“引进来”,上海集聚的大量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会计、财务和法律机构,能够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或地区项目合作方面提供国际信用评级的需要,使其在发行债券、企业并购等方面更具公允性,加强其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逐步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持续推进,使上海不仅具有相对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健全的金融制度。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形成近20项可复制推广的金融创新成果。其中,央行和外汇部门已把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18项金融制度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以及全国,涉及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和支付结算五大方面,有效发挥了金融开放“试验田”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领先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够帮助这些国家设计其国内金融制度,促进其健全市场环境,如支付结算系统、国际金融交易平台、跨境融资制度等方面的设计与建设等,从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制度的健全与发展。
1.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2017年1—7月,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0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6.5亿美元,主要流向新加坡、老挝、马来西亚、印尼、俄罗斯、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中国与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近1万亿元人民币。上海支持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为:(1)对外直接投资重要项目。蚂蚁金服旗下的上海云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4.5亿美元入股印度最大的在线支付品牌企业PayTM。(2)对外承包工程重要项目。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11.2亿美元承接菲律宾马力万斯2X660MW燃煤电站项目,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9亿美元在土耳其承接了MERSIN水泥项目。
2.推动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高效的行政效率和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吸引了众多企业以上海为海外投资第一平台而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外投资的高度便利化措施向全国推广复制,创新行政许可手段向“一站式”服务发展。尤其是,上海高科技型企业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知名品牌、营销网络等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高端要素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近11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已集聚浦东。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商务委,联合税务、外汇、公安出入境等多部门加强研究对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推动加强了对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举措及其实施。
3.建立了宏观审慎的跨境融资制度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15年2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建立宏观审慎本外币一体化的境外融资制度,扩大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规模与渠道。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稳步推进上海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直接投资的全面可兑换,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沪港通顺利实施。2015年12月,国家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允许区内企业(不含金融机构)外债资金实行意愿结汇,进一步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手续,放宽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条件,支持银行发展人民币与外汇衍生品服务。
4.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4年2月21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规定上海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与符合条件的区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并赋予区内企业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管理及经常项下人民币集中收付功能。这进一步简化自贸区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业务流程,推动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创新业务,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此外,人民银行在上海启动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上线运行,首批有19家境内外中外资银行作为直接参与者在CIPS开立账户,通过CIPS直接发送和接受业务。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5.推进国际金融交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以提升金融市场对外开放。(1)启动了“沪港通”。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开创了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实现了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了境内外市场的有效沟通。(2)设立了“黄金国际板”,推出了“黄金沪港通”“上海金”。2014年9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国际板”正式运行,标志中国黄金市场开放迈入新阶段。2015年7月,推出“黄金沪港通”,实现了香港上海两地黄金市场的互联互通。2016年4月19日,又推出了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进一步扩大了上海黄金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3)成立上海保险交易所。2016年6月12日,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开始运营,这将搭建国际再保险、国际航运保险、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特种风险分散的“3+1”业务平台,将着重探索和发挥助力盘活保险存量、用好保险增量的作用。(4)成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2013年11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具体承担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平台建设。2014年12月,获批开展原油期货交易。(5)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筹建。2014年2月,人民银行同意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便利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
1.“一带一路”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一方面,由于“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经济状况差异大,而且大部分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均存在投融资期限较长、未来收益不确定、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绝大部分需要采取“先期扶持、长期获益”的开发理念。另一方面,涉及的国家多数市场环境欠缺,制度不完善,商业贷款不愿介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出现了融资瓶颈,这正是开发性金融的优势,即建立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弥补市场的缺失,以市场化的方式服务国家战略。部分沿线国家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资源匮乏,难以对各领域提供充分服务和支撑。在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情况下,中国与相关国家加强金融合作,将有助于为其发展提供“补给”,实现互利共赢。
2.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的广泛跨境金融合作,绝大部分的金融服务需要多个国家的货币金融体系相互合作。这涉及货币兑换、金融基础设施的联通、监管协调,以及双边、多边层面的跨境货币金融合作框架的设计等。但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货币互换等合作时,更多是迫于当前防范金融危机的需要,对长远的金融与货币一体化目标考虑不足,具体步骤需要进一步磨合。同时,大部分国家的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油气资源开采、管道运输等能源领域,其他行业并未形成真正满足银行要求的有效现金流。较为单一的信用结构会造成贷款集中度过高,对贷款风险的缓释带来不利影响。可见,沿线各国的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还较低,集中度较高。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加之全球范围内更多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其中,愈加高效和丰富的金融合作将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
3.“一带一路”金融需求迫切,须考虑融资的长期可持续性。“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大部分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本国尚未启动工业化进程,金融基础设施缺乏,本国经济金融缺乏良性循环的条件。与这些国家开展经济金融合作,既要注重开发性投资的特点,同时也要避免陷入简单“扶贫”的陷阱。区分国际援助和财政支持,确保长期金融的可持续性。多数“一带一路”建设周期较长,如果投融资不可持续、出现中断,不仅影响项目进展和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带来政治上的不利影响。
1.培育和运用开发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开发性金融,具有市场化运作、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补贴、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保本微利、财务上有可持续性的金融模式,介于减让式和商业性资金支持之间,但更偏商业性一些。近年来,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很多项目,其贷款条件既不同于减让式贷款,也不完全等同于商业性融资,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定的回报和财务的可持续性,其实际就是开发性金融的实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注重培育和运用开发性金融,除了国开行上海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之外,应大力鼓励商业银行、城商行和民营银行等建立开发性金融和普惠金融事业部,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尤其是支持上海企业“走出去”,不依靠财政补贴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后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提升开发性金融的效力。一是开发性金融有限的资金应当尽可能用于股本投资,从而撬动更多的债务融资。二是开发性金融资金应当尽可能用作劣后级资本,承担更多风险,从而撬动更多的股权投资跟进。三是尽可能采取公私合营模式,更多撬动私人部门投资。四是开发性金融资金应当尽可能投资基础设施、国家安全相关的正外部效应强的项目,给市场、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品,从而带动其他更多项目的投资,使得其他项目在商业上更具有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由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比较多的风险,约一半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都在投资级以下。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效用,可运用分散化的手段完善“一带一路”开发性融资的风险管理,以避免有限的开发性金融资金集中在少数大型项目上。否则,一旦出现风险,损失比较大。此外,在开发性金融推进过程中,我国能提供多个币种的融资选择,尤其是在提供人民币资金方面更有竞争优势,而人民币能够在“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
2.建设强有力的直接融资中心,支持“一带一路”可持续性投融资需求。(1)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发行“一带一路”项目债。在启动境外公司在沪深交易所发行人民币债券(俗称“熊猫公司债”)的同时,积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发行“一带一路”项目债,创新人民币债券品种。“一带一路”项目债,是由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已具有合作项目的“走出去”企业或社会资本方发行,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项目的建设、运营或偿还已直接用于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现阶段支持重点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国际产能合作领域的项目。(2)建立“一带一路”股票交易市场。以融资成本低、周期更长远等优点的股权融资,正助力为“一带一路”融资体系的一部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鼓励与“一带一路”有产业合作项目等优秀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和再融资,保障“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资金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支持境内企业在境外市场发行H 股、D股等筹集资金,投资“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引进来”的“一带一路”沿线优质外资企业,鼓励其在上海市发行股票。国务院在2017年1月17日公布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上市融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依法依规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引进来”的“一带一路”沿线优质外资企业,鼓励其在上海发行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新三板挂牌。(3)建立“一带一路”倡议板。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政府前期给予了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支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性融资需求的不断增强,应发挥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而股权融资在“一带一路”直接融资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板,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股东,通过出让部分企业所有权引进新的股东来对企业进行增资的融资方式。这种股权融资所获得资金,用于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营运资金和投资,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建立“一带一路”倡议板有利于:一是“一带一路”倡议板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上海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上海高科技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建设;二是有助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地;三是“一带一路”倡议板,能够对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可持续性的融资。建议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开“一带一路”倡议板,采取场外交易市场。
3.积极拓展上海国内金融机构跨境业务,应对“一带一路”投融资需求。(1)中资银行应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探索专业化经营模式,开发创新融资产品,加大对“一带一路”融资支持力度。一是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持等战略性优先项目,中资银行可考虑给予重点支持。二是中资银行应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积极吸引各方资源,引导境内外资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宽投资来源,以金融促进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中资银行可在沿线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及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等。四是发挥产品优势,创新融资模式,提供结构性融资、贸易融资等服务,如出口类贸易融资、服务贸易项下融资、成套设备信保融资到跨境供应链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化跨境金融支持。(2)融资租赁机构可以帮助企业更好“走出去”,并带动国内设备、技术、服务出口。“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融资租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助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随着有关产业新政策出台和制度层面障碍的消除,我国融资租赁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在对外输出过剩产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一方面可以缓解高端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集聚更多社会资本,并带动国内有关设备、技术和服务出口。(3)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优势,使其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一是保险公司可开发和完善现有海外投资保险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开发外汇保险、海上保险、海外无捆绑贷款保险等新产品。一方面,针对出口企业的风险特点,丰富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体系;另一方面,针对进口企业的保障需求,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二是保险资金服务“一带一路”,可以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和私募基金等方式,以及通过投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投资“一带一路”长周期、大规模的重大投资项目。三是上海保险业未来几年将从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提升保险业服务自贸区水平、推进保险监管现代化建设及筑牢风险防线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有效推动保险业发展,并推动保险资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1.促进上海国际金融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企业“走出去”将产生大量的跨境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一方面,企业“走出去”将推动金融服务需求从贸易金融向跨境投融资、代理行关系、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综合性金融转型;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不完善,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定,企业“走出去”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金融风险对冲等风险管理服务。一是打造国际经营平台,推动国际金融分支机构“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较多、资金需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金融业务和分支机构布局,打造国际化经营平台,形成与当地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的互通。二是在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融资产品,丰富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开辟长期低成本资金来源。三是鼓励“一带一路”沿线优质外资企业在上海开展债权、股权等融资。
2.推动金融科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突显发展,我国在互联网支付、手机银行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领先优势,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多渠道、广覆盖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科技领先的经验交流。2015年,因看好PayTM在印度的发展势头,蚂蚁金服先后两次投资PayTM,融资金额过亿。除了PayTM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了印度的电商公司Snapdeal。目前PayTM主要发展印度市场,整个全球化的市场和理念都需要根据蚂蚁金服来协同。因此,通过推动金融科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带动当地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发展,增加新的商业模式,建立全方位场景化的服务,从而推进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网络化布局。
3.推进上海金融机构“走出去”,深入“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开展金融合作业务。随着实体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金融业“走出去”不断凸显。上海金融机构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上海应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走出去”深入“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开展金融合作业务。一是继续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上海发行“熊猫债”。二是在资本市场服务及交易所合作上继续探讨合作机制与寻求突破。三是引导优秀券商“走出去”,深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和城市,积极开展特色跨境业务,创新金融合作模式。
1.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计价结算。(1)有针对性地在海上丝路国家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完善银行清算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民币计价结算夯实基础。由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理环境、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相比,具有更好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条件。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对电子商务的通关给予很多便利,激发了这些国家的企业和个人与中国进行跨境电子商务的动机和愿望。二是中国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指定了人民币清算银行,方便人民币计价结算,资金流顺畅。(2)在推进跨境人民币电子支付时,一方面,重点应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这些国家的跨境电商、电子支付体系基础薄弱,需要中国支援,这就给中国的跨境电子支付留出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抓住机遇,重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子支付业务,提高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使用比例;另一方面,需要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国家作为突破口。(3)鼓励跨境电子商务网站更多地使用人民币标价,营造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人民币使用环境。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网站,使用的大多是美元标价,直接使用人民币标价的比例很低。要使跨境电子商务网站将从现在的美元标价转向美元与人民币双币标价。一是跨境电子商务网站应当更多使用人民币标价,迈好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第一步。二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构筑良好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环境。三是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与跨境电商结成战略联盟,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支付习惯来研发产品、提供服务,共同推动人民币结算,提高其安全性、效率和吸引力。从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标价,使人民币逐渐成为主要计价货币。
2.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既是人民币国际化必需的技术支撑,也是中国提供的全球公共物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中国的支付系统不论在技术先进性还是系统完备上,均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完全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跨境支付业务。2015年10月8日CIPS(一期)在上海上线运行,基本实现了CIPS规划的基础功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第二期将落户上海,这将更好地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用人民币直接到境外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基础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利用央行间货币互换协议,利用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优势,在风险可控范围之内承担对外汇兑、担保和外币融资等业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价格便宜、安全、高效的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为当地支付清算系统与现有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机制实现对接提供方便,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一条高效、快捷的通道,有助于提升其他国家持有人民币、以人民币结算的意愿。
3.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成功经验在“一带一路”重点领域的应用。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融资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和地区的推广和应用。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本外币跨境融资的放开,使自贸试验区真正实现了连接境外、境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区内主体可根据境内外资金价格的不同,灵活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可从境外拆入低成本资金,贷款给区内企业用于生产经营;也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的方式,便利其从境外借款。将上海自贸区跨境融资经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广应用,有助于支持企业“走出去”可持续投融资的需求。二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方面经验的推广和应用。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自贸试验区累计发生人民币境外借款约304.3亿元,403家企业累计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为7704亿元。三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布了共65个金融创新案例,内容涉及跨境人民币使用(境外借款、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支付结算、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跨境并购融资、投贷联动、国际贸易融资、同业存单、大宗商品、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实现了政策上的突破,并具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用推广价值。四是FT账户在“一带一路”重点金融领域推广应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创设自由贸易账户(FT)系统,建立了“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资金跨境流动管理基础性制度,实现了跨境融资、跨境并购、金融市场交易等多领域的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其分账核算防止跨境、跨市场交叉性的风险传递,为创新试验提供了安全保障。推广FT账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确保金融创新能够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4.建设上海大宗商品区域定价中心,为“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以人民币定价创造有利条件。一是黄金国际板的经验,逐步将外国套期保值者和投资者引入境内期货市场。继2014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推出之后,2016年4月19日“上海金”的推出,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增加上海对外开放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商品的期货品种,推动上海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大宗商品区域定价中心。随着近期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应持续开展天然气、商品指数等期货品种研究,继续探索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上市。三是吸引“一带一路”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利用上海期货市场,鼓励和支持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对冲风险,为“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以人民币定价创造有利条件。
1.积极扩大上海自贸试验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开放的辐射功能。(1)上海自贸试验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对外开放所取主要成效。一是吸引外资方面。“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新设企业763个,利用合同外资37.6亿美元,主要涉及领域是批发贸易、金融租赁、商务服务、科学研究等。二是对外投资方面。2016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沿线25个国家投资了108个项目,中方投资额26.3亿美元。三是股权投资企业加快集聚,弘毅、高盛、民生、鼎晖等知名股权投资企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了境外股权投资基金。四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华信、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约占90%,主要投向贸易、互联网、研发、医疗健康等领域,显现出民营资本的活力。(2)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的出台。2017年6月28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2017年版)》(下称《指引》)发布,详细列明外资进入金融业的条件和要求,为外资进入金融业与经营提供政策指导,也为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作了积极有益探索,使金融服务业开放透明度大幅提高。(3)扩大上海自贸试验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对外开放。一是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二是深化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建设。一方面,拓展现有境外投资服务平台的功能,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项目库、资金库、信息库,增设“一带一路”专栏,引入更多服务机构,提升跨境服务能力,打造境外投资服务平台2.0版;另一方面,搭建自贸各片区服务“一带一路”相关企业的平台。三是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别(地区)进口商品中心。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上海自贸保税区片区设立了中东欧16国国家馆。在吸引建立更多“一带一路”国别(地区)馆的同时,推动国别(地区)馆与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线上线下互联互通 。四是增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优势,发挥上海多层次金融市场的优势,一方面,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和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为沿线国家企业和项目提供直接融资。五是加强“一带一路”人才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创造了更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人才合作交流的机会,也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新的动力。应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与“科创中心”联动的优势,深化人才培养合作,积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离岸创业基地、国际孵化器等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2.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引进外资的营商环境建设。随着全球跨国投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一些传统上以对外投资为主的发达国家积极鼓励制造业回流,加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减弱,我国利用外资面临新形势新任务。2017年4月27日,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投资准入方面,争取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把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作为进一步吸引外资的落脚点,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符合国际惯例的先行先试制度。首先,实施“一带一路”沿线重点领域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支持各区和开发区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举措,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次,注重构建有序、统一的招商引资体系和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市区两级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工作机制,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外商投资管理信息化水平等举措,充分调动有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再者,按照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要求,切实落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7年版)》和《指引》,积极争取更多的金融开放措施在上海落地生根,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以带动和扩大“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和加大支持和服务沿线外商投资企业的力度。
1.“一带一路”沿线跨境合作涉及的主要风险。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发展程度、金融生态环境差异很大,自身国际化程度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面临着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国家信用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等。二是基建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国内银行发放境外贷款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定价,息差水平、资本回报率远远低于国内人民币业务,使国内银行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和信贷风险。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多为小币种货币,不可自由兑换,世界政治复杂多变、沿线有些国家债务负担较重,这些国家的货币将持续贬值,使中资企业和银行投资经营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
2.上海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一是中资银行国际化金融经营和服务能力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加快,但海外机构数量仍然较少,且分布不均,产品和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共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分支机构,其中五大中资银行仅在“一带一路”部分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但覆盖国家仅15个,且主要分布于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在独联体和中东欧国家几乎空白。二是多数上海中资银行国际业务集中在涉外保函等传统业务领域。跨境结算、内保外贷、贸易融资、人民币等产品和服务手段较为单一,内外贸、本外币、全流程贸易融资综合服务产品尚局限于个别分行,多币种清算平台和交易渠道需要进一步搭建和完善。三是综合化经营能力不足。企业“走出去”除了需要银行提供融资支持外,还需要国际结算、资金清算、汇率避险、资本运作、境外上市、境外投融资等多元化综合服务。中资银行长期以来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近两年随着国家政策逐渐放开,上海各中资银行在境内设立了基金、租赁和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有的已经进入证券领域。但是,这些机构规模、业务量仍然很小,市场地位和竞争力较低,且各类机构各自为战,没有建立跨机构、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联合营销及服务机制,或者没有发挥应有的协同效应,服务能力不足。对此,上海中资银行应对“一带一路”沿线风险的主要措施为:一是加快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上海中资银行应不断提升服务网络覆盖面,加快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中资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地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加大互联互通、能源资源投资、国际经贸合作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商业可持续的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坚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上海中资银行应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其牵头支持的境外重大项目或国际银团;加强与境内主要金融机构和沿线国家主流银行合作,建立同业信息交换、资金融通、授信和互委业务关系,形成金融合作纽带,打造协同发展格局。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特色。一方面,通过贸易融资、涉外保函、跨境并购贷款、本外币资金池等多种产品,满足企业对外投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创新跨境电商服务模式,打造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优化商业银行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提供涵盖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全流程金融解决方案。
3.监管与防范“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风险。一是健全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特殊的信贷制度。一方面,要健全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坚持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制,严格把好客户准入关,优选业界实力强、国际化程度高、项目资质良好的客户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在信贷制度上,对市场和客户准入、分类、评级、征信、授信等做出明确规定,对“走出去”跨境集团客户实施统一授信管理,严格控制风险敞口。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机制、跨境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处置机制。在合规经营及风险管理上,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不同文化的特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机制、跨境风险隔离和危机处置机制,完善境外项目风险监测、评估和压力测试工作机制,及时预警、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国别风险监测,构建国别风险评级机制,对国家风险较高、市场影响力大但风险可控的重点项目,实行特殊国别风险限额核定,支持其开展业务,加强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在跨境机构处置、反洗钱、宏观审慎等方面的监管合作,维护区域金融市场信心和金融体系稳定,防控风险。要强化区域增信和风险缓释能力建设。跟踪研究沿线国家金融法规和监管政策,与信用保险机构、国际组织、金融同业等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合作和危机协调应对机制,增强风险分散和缓释能力,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四是积极探索构建区域性金融监管合作体系,推动与沿线尚未正式建立监管合作机制的国家,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双边监管合作机制,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加强日常跨境监管沟通协调,有利于积极拓展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监管合作。目前,中国与6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63份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换文。加强跨境金融风险的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国别风险的防范,进一步织密金融安全网。五是探讨打造中外金融机构监管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金融法规和监管政策的交流沟通,尽可能规避监管风险。一方面,探索建立跨境信息沟通机制,在金融服务、项目资源等方面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上海金融机构要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加强跨境风险监管与防范,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