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绿芽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核心素养是指能够伴随终身发展需求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青少年的核心素养是我国现阶段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性、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七个方面。而作为涵盖了文化精髓的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绝佳切入点,因此,历史教师如何通过初中历史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项热点课题。下面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受升学压力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着重利用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是以“考试”为导向,只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因此,难免出现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古板、固化等情况,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缺乏兴趣,进而无法掌握历史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历史是一门跨越众多领域,总结了先人经验智慧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看待事物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受教师引导不善、学业压力过重、只关注眼前、对未来社会竞争缺乏认知等因素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较为功利,即以考试成绩论,并不注重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初中学生不注重历史、对历史课积极性较低、对知识没有探索欲望等问题[1]。
初中学生受年龄的局限,其在人文素养的积累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缺乏,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混淆、概念模糊、知识点记忆不深刻等情况。这是因为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素材绝大部分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想象当时的社会思想与社会风貌,因此,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最终导致知识无法串联,历史知识体系散乱,无法通过学习历史来汲取对当今有用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百家争鸣”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代表当时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提前让学生自行查阅本学派的核心思想、代表人物、治世理念等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展开一场关于治国理念的“百家争鸣辩论赛”,通过辩论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当时各学派的了解。辩论赛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资料展开合理想象,当时各学派主要人物提出的哪些理念与我们国家现代的哪些理念相似,或者哪些理念值得我们现在借鉴?通过富有竞赛性的辩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展开合理想象则可以加强学生的历史素材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其实践创新精神。
历史的长河里发生了众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下蕴藏着当时的社会问题、政治矛盾、生产力发展等因素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思考。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则必须具备多角度、辩证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常规的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全盘接受知识,往往不主动深入思考,更不具备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眼光,所以学习完课堂知识后对历史问题的认知仍停留在稚嫩、浅薄的层面。对此,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来促进其思考,进而让其更深刻地了解历史的本质。例如,在进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播放新航路开辟的视频资料来导入案例,随后教师向学生提问: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在地图上显示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案例的导入很容易解决此问题;随后教师可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两次远航对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通过结合案例讨论,学生可以列举出二者的目的、路线、性质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树立多角度、辩证看待问题的思考能力[2]。
受应试教育长期以来的影响,初中学生在进行历史课堂学习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完全了解自己才是求知者,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时,大多数教师也习惯了“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进行提炼,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性低,同时对学习的关键节点也缺乏一定的敏锐度。对此,历史教师应优化教学结构,对知识点进行提纯,让教学立意变得更富有思考性与思想性,从而通过以问题为导向,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究。例如,教师可以“毛泽东的中国梦”作为教学立意的核心,通过提问“毛泽东为何要投身革命事业”“毛泽东为什么要开辟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为什么可以持续壮大与完善”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随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就会明白这一切现象都是因为“毛泽东的中国梦”在推动,同时也推动着中国革命进程的发展。通过以“毛泽东的中国梦”为切入点,能让学生更有代入感,仿佛经历了一次“家国情怀”的洗礼,同时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整个历史的逻辑推导过程,从情感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合理性。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贯通知识体系,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的人文底蕴,提高了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历史是一门涉及门类众多、跨度广泛、时间纵深较长的学科,因此,学习历史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需要通过长期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完善自身的知识格局。而正因如此,历史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吸收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令自身的学习处于良性可持续状态。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通过网络下载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为学生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历史风貌。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请学生自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相关资料,并将所查找的资料上传至班级所建立的学习平台上,供大家分享。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选取具有探讨价值的内容进行品评,品评后教师可趁势导入知识,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查寻历史资料,如何进一步评估资料的品质、可信度,怎样利用资料来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等。此外,在进行知识重点、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不同历史学家的评论或历史当事人的语录、文章,多角度带领学生分析、对比这些人物的理念有何不同、为何不同。这种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历史格局,也培养了其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的能力及严谨的求证态度,让其更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当前提升我国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实际需求。因此,历史教师应利用自身的科目优势,提高自身对核心素养教育的认知,主动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