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教学中学生提问的重要性

2019-11-28 00:20
中学政史地 2019年15期
关键词:定式思维教师

邵 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国古人也非常重视“问”。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问”。

作为教龄近20年的政治教师,我在教学中却很少遇到学生问问题,尤其是问一些有内涵的高质量的问题。面对这一教学怪相,我开始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

一、零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学而不思——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每天都在背课文、背单词、背公式,这种消极的思维定式就成了束缚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枷锁。

2.丰富的辅导用书——投机趋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会对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压力和不利因素,本能地调用思想和动作程序来反抗。趋利是生物(包括人类)的本能。现在社会上的工具书、辅导资料铺天盖地,网络也非常发达,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查答案的途径也很多。久而久之,一些目标不明确,甚至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就养成了不善思考的习惯。

3.教师课堂预设——无时间思考。

新课改强调回归,强调问题导学。但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而忽略在课堂预设中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二、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从思想入手,引导学生明确质疑的重要性。

动机是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乐知,就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强调提出问题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内驱力。

2.用实践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质疑的价值。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而发挥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疑惑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体验,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用方法激励,引导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鼓励他积极上进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给予一定的语言鼓励、表扬。例如,可以给提出问题的小组或个人加分,或者在每节课或每周评选优秀个人或小组,等等。

三、怎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学生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理越辩越明,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己的观点、认识不断检查、改正、补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博采众长自我完善的过程。

2.延迟满足——授之以渔。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不是即时满足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归纳总结——积累经验。

归纳总结是指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有指导性的结论,以便解决将来遇到的类似问题。例如,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缺陷产生的,这类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学生知识面没有达到,或对某些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导致在运用中产生盲点。另一类是思维方向产生偏差导致的。解决这类问题就要从纠正思维习惯上下功夫。

总之,引导学生提问看上去是一个小问题,其实却蕴含着大学问,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猜你喜欢
定式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高中物理中一种常规题型的解法判误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要克服思维定式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