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萌佛系少年
一
至和二年(1055年),益州府,知州张方平正在翻阅一个人的简历:“没文凭,没背景,没工作,这样的人也叫作人才?”张方平冷冷地看着下属。“苏洵呈递上来几篇论文,您先看看再下结论也不迟。”下属抱着一摞资料放在办公桌上,只见论文封皮上写着《几策》《衡论》《权书》……张方平耐着性子戴上老花镜,翻起论文,没想到越看,眉头锁得越紧,一转眼已经过了三个时辰,只听“啪”一声,论文被合上了。“苏洵的文章竟然兼具左丘明、司马迁、贾谊这三位大家的风格。你为什么不早点推荐?快,把他请到府上来!”
苏洵就这样去了。从此,张府给苏洵特设一个专座,两人时常一起摆龙门阵,纵论古今治乱,品评一时人物,好不快活。“苏老弟,前段时间我向朝廷推荐你到教育部任职,没想到迟迟没有批复。我给你写了封推荐信,你去见见我的好兄弟雷简夫,他也是个爱才之人,一定会帮你的。”于是苏洵又拜访了雷简夫。在看完苏洵的文章之后,雷简夫激动地说:“这应该是天下的奇才啊!区区学官怎么能施展你的才华!”话音刚落,雷简夫就展开纸笔,准备给当朝宰相韩琦、文坛领袖欧阳修写推荐信。
47岁的苏洵回到家中,开始收拾东西。“老爸,我们去哪儿呀?”身后两位稚嫩的少年开口问道。“去京师,博得功名,攫取天子之爵禄!”原本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应该“知天命”的苏洵突然感到,心中那团已经熄灭了30年的火焰又燃烧了起来。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成绩放榜了。
“苏轼、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喜报啊,老爷!”苏洵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自嘉祜元年进京以来,短短一年时间,老苏、大苏、小苏的文章刷爆了京城头条,篇篇文章都是“10w+”,粉丝遍地,三苏已经名动京师。当时的大V对苏洵的文章是这样评价的:“贾谊不能过也”“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一时间,苏洵身为韩琦府上的座上客,王公大人们争相求见,而他此时不过一介布衣。
“老爷,听闻殿试后皇帝说,钦点苏轼、苏辙中榜,是为子孙得两宰相之才,大喜啊!”苏洵听后仰天大笑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回想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寒窗苦读,屡考屡败,没想到一个“布衣”学渣却教出了两个“宰相”学霸。看到两个儿子少年得志,想到自己即将大器晚成,苏洵踌躇满志:看来,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终将留下我“苏洵”之名啊。
“不好了老爷,家里传来消息,程夫人病逝了……”“你说什么?”苏洵的声音突然撕裂,眼中已簌簌落下泪来。
二
父子三人离家虽然仅仅一年,由于没有成年男子看管,家中已是“屋庐倒坏”
“篱落破漏”,一片破败之景。而且,少了一个人,一个苏洵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去”,说好一起到白头,你为何忍心半途离我而去?一念到此,苏洵就肝肠寸断,五脏俱焚:“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49岁的苏洵,在这一刻是孤独的,哭得像个孩子,而记忆突然展开,像铁轨一样长……
她是18岁嫁给他的,那时他也18岁。刚嫁到苏家的程夫人还没来得及从婚礼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却突然发现:我竟然嫁给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新婚的苏洵,生活状态是这样的:“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苏洵自“高考落榜”之后,就抛下课本,整日与朋友相约在一起,裘马轻狂。是的,18岁的苏洵,游荡不学、放浪形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子。更何况,程、苏两家差距很大。程夫人的祖父是录事参军,父亲是大理寺丞,而苏家“三世皆不显”。然而,由巨富程家嫁到贫寒苏家的程夫人却“孝恭勤俭”,赢得苏氏族人交口称赞。
曾经有人悄悄对程夫人说:“凭父母对你的喜爱,你只要提出讓他们资助,他们肯定会答应。你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说呢?”程夫人微微一笑,正色道:“他们会答应,可万一这事传出去,让大家笑话我老公苏洵靠人资助才能养活老婆,岂不是太丢他的脸了!”
嫁给一个没钱的男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嫁给一个知道自己没钱还没有上进心的男人。程夫人忧心忡忡,整日“耿耿不乐”,却仍然一言不发。因为,为苏洵前途忧虑的,还有他的七大姑八大姨:“怎么不高考了呢?”“为什么整天在外瞎逛呢?”面对亲朋好友的“七嘴八舌”,苏洵表示呵呵哒,依旧我行我素。
然而,奇迹发生了。
宋仁宗景佑二年,27岁的苏洵突然对程夫人说:“我觉得,自己从现在重新开始读书还行,可家里就没人照看了。夫人,请问你怎么看?”程夫人心潮起伏,这一天,她已经等了好久:“家里的事全由我来照应,你就安安生生地读书吧。”程夫人把从娘家带来的珠宝首饰全部卖掉,来经营家业,没过几年,苏家就脱贫致富奔小康了。
从这一天开始,苏洵把签名改成了“高考改变命运”,拉黑了从前的玩乐朋友,一心只读圣贤书。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四
然而,命运依然给了苏洵两记重拳,两年后,第二次考进士,不中;又过了八年,应试制科,不中。从18岁到37岁,几乎整整20年间,苏洵参加高考三次,都落榜了。如果让苏洵总结一下他的前半生,他估计会这样写:《年轻人不可不看之高考的十大陷阱,血泪总结》《高考不得不承受之痛,没有人比我更懂》《我的前半生,不是在准备高考,就是在去高考的路上》《最怕你胸怀大志,却还碌碌无为》……
这时,37岁的苏洵在家人的鼓励下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我不考了!我要自由地读书、写作,做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他放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和《八股文速成宝典》,捧起了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自由的思维跨越千年、魂交古人,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就这样,苏洵闭门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洵读过的万卷诗书,走过的天下奇山川,在胸中孕育、发酵。苏洵终于憋不住了,厚积薄发、下笔万言,一发而不可收。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考生苏洵,而是为自己写作的苏洵。好的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迎来繁华。
当时,北宋文坛上流行的有两种文风:“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西昆体和“穷期险怪、艰深枯涩”的太学体。这些文章,要么华而不实,肆意传播腐朽低俗的生活观,损害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么充当“标题党”,夺人眼球,诱导广大中老年人转发刷屏。更有甚者,已将写文章变成了“标准化的商品产出流程”……
苏洵偏偏以最朴实的题目《六国论》,开篇就把文章论点抛出来了,开宗明义,直截了当。接下来,他痛心疾首描述“六国赂秦”的现实:偌大的大宋帝国,竟然像六国一样,割地求和,缴纳岁币,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真的是连六国都不如啊!皇帝陛下,我都替你心急!在结尾,苏洵发来了宋代历史上的最强音:“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虽质朴平实,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句子掷地有声,生动感人,反复阅读,深刻感受到苏洵的不凡见识和铮铮傲骨。难怪这样的文章一传到京师就火爆了整个大宋文艺圈,凡是读过苏洵文章的人,要么为之惊叹不已,要么感叹自己的水平差距太大,要么拿来当作文的标杆模范——“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不靠标题党,不靠刷粉丝,老夫苏洵也可以成为流量天王,因为,只有自由的灵魂和卓绝的努力,才能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五
很多年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在苏洵闭关十年苦读的日子里,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让自己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二是培养两个儿子,奠定了日后跻身唐宋八大家的基础。
是的,一门三父子,就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半壁江山。毫不夸张地说,苏洵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成功的老爸!
苏洵的育儿经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一是严格要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苏洵的指导之下,苏轼、苏辙两兄弟并不拘泥于教材教辅,而是饱读了经、史、百家之书。这段时光给两兄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苏辙曾回忆幼时学习时光:“惟我与兄,出处皆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苏轼的回忆却带着一丝紧张和忐忑:今天我应该把《春秋》读完,老爸马上就要来突击检查,吓得我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夜半惊醒。这是苏轼六十多岁被贬海南期间写的感慨。他都这把年纪了,还梦见老爸督促自己读书的时光,童年的勤学苦读到底给苏轼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难怪苏轼保持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是交流讨论,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苏洵从来不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每天读完书,都要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古今的成败得失,各种思维的火花在一起激烈碰撞,其乐融融。在两个孩子还不满十岁的时候,苏洵就开始布置课题作业,让孩子点评先贤经典,苏轼做出了《春秋论》,苏辙做出了《孟子解》《论语略解》。这在今天看来,相当于让小学生独立思考,写大学论文,完全称得上是素质教育啊。
三是品德教育,塑造孩子正确的三观价值。关于读书、作文的目的,苏洵是这样教导两个儿子的:孩子们,读书首先是为了治国安民,同时也是为了修身养性。即使不为当世所用,也要著书立说,传之后世,方可无愧于此生。
后来,苏轼、苏辙两兄弟都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认真工作,抱国安民;处江湖之远,则著书立说,传之后世!
六
时间推进到宋仁宗嘉佑三年,即程夫人去世后的第二年,苏洵赋闲在家。“老爷,朝廷不日即有召命,将召您入京试策论于合人院,定有重用,大喜啊,老爷!”
考虑到苏洵还没有学历,朝廷专门为苏洵举办了一场自主招生考试。仆人喜气洋洋,沉寂一年的苏家,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不去。”苏洵竟然拍起桌子咆哮道:“自前年进京以来,王公大人一边把我吹得上了天,一边依旧不肯用我。现在我都50岁了,还让我去参加考试,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我的论文发得都可以评教授了,你们还让我考本科!”
于是,在给宋仁宗的回信里,苏洵满腹牢骚。写着写着,他突然又收不住了,毕竟自己是个有志于天下的人,转而洋洋洒洒给皇帝提了十条建议:强化激励机制、严格官员KPI考核制度……你可以决定我的功名,却无法左右我的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最终,苏洵没有参加考试,朝廷还是给了他一个官职:秘书省试教书郎。意思是,这个九品管理员,还是试用期,助理级的。这让苏洵很不爽,都说冗官冗吏是朝廷的弊病,但也不至于就单单多余我一个人吧,辛苦大半辈子,就给个九品芝麻官打发我?
嘉佑六年,文化寺要修撰一部《礼书》,朝廷才让苏洵做了霸州文安县主簿,成为编委会主要人员。苏洵这次官职终于有了提升,不过很尴尬,从九品仅仅提到了八品。四年之后,《礼书》百卷顺利修撰完成,皇帝很满意,给苏洵发了一笔奖金。57岁的苏洵很高兴,在参加韩琦的宴会上,开怀畅饮,并赋诗:“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最愁苦的日子应该过去了吧,接下来,为了报国安民,实现胸中抱负,再接再厉吧!
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苏洵卒于京师,终年58岁。天下震动,
“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兵,皆闻而哀之”。宋英宗诏赐银绢,韩琦赠银300两,欧阳修赠银200两。“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我觉得父亲现在最需要的,是朝廷给予他的尊重和肯定。”苏轼椎心泣血,因为他想起父亲坎坷的一生:前半生困于考场,20年3次考试落榜;后半生困于职场,50岁才做九品小官。“爸爸,你这辈子太不容易了。”苏轼泣不成声。
朝廷终于追封苏洵为光禄寺丞,正六品官职。这重要吗?不重要!“年二十七,始发愤;年五十,方九品”。那又如何?苏洵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师从任何名师,没有考取文凭学历,但他中年奋发,自学成才,成了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进士功名的大师,一手打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苏氏豪门。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苏洵,宋代文学史、思想史、教育史,乃至历史,会是多么黯然失色。关于苏洵,如果只能记住一点,那么就记下《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吧:“苏老泉(苏洵的号),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其實我们与苏洵相差的,只是一颗恒心。
编辑/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