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丽旺 李会明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18名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教师的教科研形式主要以参加校级教学比赛为主,教师申报教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自制体育器材与教具数量少,教师未编写出版过学术著作或教材;教师的教科研工作面临着“意识到行动”“实践到文本”“形式到内容”“理想到现实”4个方面的困境。针对现状,本文从教育助力扶贫攻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科研伙伴关系、构建多层次教科研支持系统4个方面,对突破困境的路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 教科研工作 困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130-05
1 问题提出
教科研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对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做了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教科研能力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1]。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指导下,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能力决定着教师发展与专业发展的方向,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成效决定着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的全面落实[2]。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科研问题,学者赵正越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区域、学段、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教师科研素养有待提高,科研诚信状况堪忧。就单一学科而言,教师科研的重点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3科,针对体育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较少;中小学主观上将副科老师边缘化,把音体美教师作为学校的打杂人员安排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事务,严重扭曲了素质教育的初衷”[3]。学者张斌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知识结构不完善,学校的激励制度、职称评定制度不健全,使得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观念异化、科研能力低质化、科研道德恶化”[4]。学者王晓芳指出,“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指的是一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性、有意识的探究。当前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发展面临参与动机不高、科研意识和技能缺乏、科研过程形式化、科研成果质量低、科研时间无法保障、科研持续时空不足等现实困境”[5]。
综述相关研究发现:(1)国内对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问题研究目标指向笼统,研究成果对管理部门制定某一学科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指导性不强,对提升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针对性不强。(2)学者对我国的教育落后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研究较少,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素质发展研究较少。
针对当前研究现状,本文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随机对云南省临沧市11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其中小学教师49人,中学教师69人)的教科研现状、教科研困境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引起相關部门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并争取到更多的专项培训资金和专项培养机会。
2 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现状
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过程与形式应有别于传统学术研究的量化、质性研究等方法,基于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应该与一线工作紧密结合,是实践工作与探究工作有机结合的过程。另外,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更多的要用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本文从临沧市8个区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中随机抽取118人,对其教科研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
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教师在体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体育科研方法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阐述现象、探索规律,进而达到促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能力。调查发现,临沧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形式主要以参加体育教学课件、体育课教案、体育公开课、示范课等教学比赛为主,且多为校、县级比赛,参加市级、省级比赛较少;教师申报的教科研课题多为校级和县区级,市级课题少,没有省级教科研课题;教师发表论文数量较少(仅有10篇);教师自制体育器材与教具数量少,且未获得专利或发明;教师未编写出版过学术著作或教材。在教科研数量方面,小学教师占比53.6%,中学教师占比46.4%,小学体育教师参加教学比赛数量略高于中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数量高于小学体育教师,教科研成果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 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教科研困境
3.1 “意识到行动”之困
教师对教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教师教科研意识的主要表现。对临沧市11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82.6%的受访教师(97名)能认识到“教师教科研工作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但在97名教师中仅有36人(包括11名小学教师和25名中学教师)“参加过体育教学比赛或申请过教科研课题或发表过科研论文”,其余61人则“从未参加过任何体育教科研活动”,即有教科研工作经历的中小学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37.1%。在118名受访教师中,52.5%的教师认为“搞科研是其它学科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事,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如主干学科教师和学校领导评职称便利,上好体育课、锻炼好身体才是第一位”;23.7%的教师认为“申请课题、写论文、参加教学比赛费时间费精力,听说发表论文还要花钱,搞科研无非就是为了评上高一级职称后增加收入,还不如搞点副业来得实惠”;6.8%的教师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及其专业身份并不稳定,由于农村地区师资紧缺,体育教师既要上体育课,还要承担自然、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从事体育教科研”;8.5%的教师认为“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加之学校的科研管理失位、科研政策存在学科间不公、科研环境差、个人科研知识匮乏等多重因素影响,笔者虽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有思考,但最终并未落实到科研行动上”;还有2.5%的受访教师选择沉默,对体育教师教科研工作没有认识。分析发现,科研意识淡薄是导致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参与教科研动力的关键因素。
3.2 “实践到文本”之困
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教科研面临的最大困难,这种难度与体育教师的学习经历、对系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能力之间存在很大关联度。对临沧市11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42.6%,专科学历教师占45.8%,中专及以下学历教师占11.6%,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调查后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两方面的整体水平均高于其它学科教师;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运用情况调查后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均远低于除音乐和美术以外的其它学科教师整体水平。对11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综合能力调查结果显示,81.4%的教师表示“不会运用数据库检索体育文献资料”;89.8%的教师表示“不了解体育类、教育类期刊有哪些,不清楚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不知道怎么写论文”;77.3%的教师表示“不知道体育教科研成果形式除了论文还包括出版著作教材、申请体育自制器材与教具专利发明、参加体育教学课件、体育课教案、体育公开课、示范课比赛等”。综合分析发现,体育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在参与教科研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根源在于:一方面,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空间及自由度相对较高,长期的室外工作环境受约束少,易产生自我放松意识;另一方面,长期受到社会对体育课“重实践轻理论”评价的影响,使得教师难以做到将研究、写作与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研究与写作相结合。受此影响,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只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却无法做到通过文字表达来“解决问题”,也无法理解和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主观将实践与理论脱节,不依赖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是导致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参与教科研动力的重要因素。
3.3 “形式到内容”之困
受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等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性格憨厚、实在、耿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做事随意性大、工作不够严谨、个性执拗且不愿改变自我等实情。对临沧市11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66.9%的受访教师表示“体育教师开展教科研就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很难解决实际问题”;62.7%的受访教师表示“通过教科研成果解决问题耗时太长,体育工作中的问题现场就可以解决,这样既直接又有效”。分析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开展教科研工作是一种形式”的错误认识,实则是在形成研究问题、收集资料、获得研究结论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具体表现。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探究体育问题是需要获得研究工具的帮助的,也是需要获得外界的科研支持的,教师们“希望外界能够提供较为完备的研究技能、工具和方法,希望外界对教师所要开展的教科研主题要素进行严谨而系统分析,以帮助教师确立其作为研究者的主要角色和主体功能”,然而现实情况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自身研究知识匮乏的同时又很难获得外界帮助,教师们在没有科研团队支持下单打独斗开展教科研活动的结果是——研究过程流于形式,研究成果缺乏价值。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看待教科研工作的简单粗暴与开展教科研工作要求严谨细致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教科研无用”的抵触思想逐渐战胜了科研能力弱的实情。教师不了解教科研工作的价值,不会有效运用教科研成果指导工作是导致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参与教科研动力的主要因素。
3.4 “理想到现实”之困
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探究教师角色发展中所面对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对临沧市11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受访教师表示“自己当前所掌握的体育专业知识在开展体育教学完全够用了”;52.3%的受访教师表示“当体育教师很好,既可以锻炼身体,工作又轻松”;82.4%的受访教师“对当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对自身的体育专业知识比较自信”;65.1%的受访教师“从未考虑过未来职业发展问题”。综合分析发现,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当前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并不充分,表现为:一方面是安于现状,缺乏对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工作方式方法等进行创新思考;另一方面是铁饭碗思想严重,未意识到当前教育改革将会决定未来个人职业生涯的走向。专业惰性是导致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参与教科研动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4 突破当前教科研困境的路径分析
4.1 抓住教育助力扶贫攻坚机遇,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必扶智,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扶贫攻坚就是要克服教育这块短板”。改变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现状,要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着手,要全面深化和落实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突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困境,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针对校际、城乡、东西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状所实施的区域间教育资源交流机会,争取更多的教育发达地区体育教师支援边疆教育扶贫指标,通过内地体育教师“手把手、结对子”工程,帮助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主管部门要破除“坐、等、靠、拿”扶贫思想,要重视并积极落实国家的师资培训计划、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跨世纪园丁工程等发展教育的优惠政策,利用好教育培训平台、互动平台、交流平台、公益平台,主动为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创造学习机会。
4.2 抓住“新课改”契机,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新一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中国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具体落实在于每一位教师、教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参与。首先,体育教师要热爱体育学科、热爱体育专业,要认识到体育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和了解“新课改”,创造性的开展教科研工作;其次,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教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创造并利用好教科研平台为体育教育教学服务。从学校整体发展来看,教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三驾马车,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学校的发展需要教科研。中小学未来的发展需要教科研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学校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内在需求。
4.3 完善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科研伙伴关系,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以大学为主导,搭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科研伙伴关系已成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科研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国家的多年经验启示,伙伴关系是教师教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理想载体,而教师教科研则是伙伴关系中的活动内容与焦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有大量的学校体育研究热点,大学则有丰富的体育科研资源,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与地方高校、与省内高校或国内高校之间的研究合作,通过搭建教科研平台,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类型的教科研团队,是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4 构建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多层次支持系统,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完备的教科研支持体系是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动力的来源,构建多层次支持系统要从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技能的措施、细化教科研奖励机制着手,要完善从宏观到微观、从校内到校外、从共同体到个体等多层面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支持系统。要实现“教科研成为体育教师的心智习惯和工作方式”,学校应从教师科研共同体、学校研究文化与结构性条件等方面完善内部支持系统,从“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科研意识与技能培养方面强化教师个人因素,同时还要加强外部合作力量的引入。
5 结语
突破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困境,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推动农村教育改革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在于:有利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帮助其重新发现个人知识的价值,进而培养教育创造力和教育活力;有利于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加速其教师角色转变,尽快适应新时代对教师职业发展提出的能力要求;有利于扩展和重构知识生产中的权利关系,进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正义。
参考文献
[1] 潘怀林.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要做到“六抓”[J].中小学校长,2018(2).
[2] 郭兆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2-24.
[3] 赵正越,米俊魁.中小学教师科研现状调研——基于2011-2017年呼和浩特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微型课题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31(9):72-75.
[4] 張斌.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研究——从教师核心素养谈起[J].教师教育论坛,2017(8):30-33.
[5] 王晓芳,熊和妮.构建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多层次支持系统[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