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琪
那是1910年春天的事,周恩来随着堂伯周贻谦去了东北,进了新式学堂读书。从此,他的眼界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
周恩来刚到东北奉天(今辽宁沈阳),来到铁岭银岗书院(相当于初级小学)读了半年书,就转到奉天一所学堂的高等班学习。在学校里,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形势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富于感情的周恩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善良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从此以后,他开始关注国家大事,渐渐养成了天天读报的好习惯。当时他的经济状况很紧张,但仍省下钱来订了一份当地出版的《盛京时报》。有一天,他从报上看到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的消息,心里非常气愤,痛斥之余大发感慨,希望黑奴得到解放。
随着年齡的增长,他对中国国情有了进一步了解,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炽热,对中华民族处境的艰难痛心疾首。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爱国书报,努力寻求使国家走出困境的途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恩来学习十分认真刻苦。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为推翻旧世界,缔造新中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成了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