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学生作文内容和结构两大写作瓶颈

2019-11-27 06:12王显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史记爷爷课文

王显文

一、数据分析

从质量监测表分析得出,我校2015级学生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中,在区域参与监测的20所中学里,语文学科均分位列第9,优秀率位列第10,合格率位列第4,指标均位列开发区学校的后面。从具体分析来看,阅读和作文得分率都比较低是主要原因,而造成作文得分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在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上失分较多。

二、原因分析

1.许多学生写作基础较弱,很多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既缺乏素材,也缺乏技法,没有形成基本的写作模式。

2.课堂关于写作的教学,没有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没有针对性和跟进式的教学举措。

三、实施原则

根据质量监测表的分析,我校大部分学生在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上失分较多,因而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经过集体商讨,我们决定在写作教学中和初三复习过程中从写作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和课文,借助课本中的大家名篇,从作文素材积累运用、写作结构框架建构、写作思路建模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期突破学生在作文内容和写作结构上的瓶颈。

四、跟进举措

1.素材积累与裁剪运用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正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型中,因而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难以有专注凝视、深入观察、沉浸反思、归纳提升的思维过程,加之初中生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阅历浅,在写作时自然难以有丰富多彩的素材呈现。

他们写亲人关怀,不是写妈妈冒雨为我送伞,就是写爸爸深夜送生病的我上医院;写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成长生活时,不是写这次考试考得不好,心情如窗外的滂沱大雨,就是从哭闹着踏进幼儿园写起,一直写到即将面临的让人忐忑紧张的初三中考,不到600字的文章,已经如同流水账一样写完了自己的所有经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没有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导致其作文空洞无物,素材不典型、不新鲜。针对这些情况,有如下解决策略:

(1)大家写史记

①家庭史記

同学自己在家中准备一个素材本,取名曰“家庭史记”,专门记录家庭中的小故事,动员全家齐上阵,家庭成员一周写一次,三口之家一周不少于三次,字数不限,要求有事例、有感悟。

②班级史记

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准备一个校园生活记录本,按照学号顺序,每个同学轮流在“班级史记”上记录该天发生的关于老师和学生的重要的事、难忘的事、有思考价值的事,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2)大家共分享

①课前三分钟

利用课前三分钟,轮流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有意义的事,可以是家庭史记或者班级史记,也可以是自己阅读好书好文之后的分享推介。在分享时必须要有“树干”、有“枝叶”,要把事情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作文阅读课

读写不分家,在作文课上,老师不应把时间都安排为评讲,或者安排学生写作,而是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借阅作文,或者阅读分享班级史记和家庭史记。读完后,在写作积累本上记录自己的收获。

(3)向名家学素材的积累和选择

提起模仿写作,现在的学生往往会抱出一大摞中考优秀范文选集,却忘记了杰出的写作大师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初中六册课本。你想看写父母亲人的文章选材,可以参看《散步》《台阶》《背影》《我们家的男子汉》《我的母亲》等;想看写师长朋友的素材,可以阅读《我的老师》《一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想抒发个人感悟和家国情怀,可以学习《紫藤萝瀑布》《往事依依》《本命年的回想》《枣核》《幽径悲剧》等。

这些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陪伴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是弥足珍贵、常读常新,也是我们情感表达的范式和写作传统的典范,自然值得初中学生去重新审视,从素材积累和选择的角度加以学习和借鉴。

例如《散步》一文,只截取一家三口春天外出踏青时,在岔路口选择上家人相互理解体谅的十分温馨感人的一个片段;而《背影》是从父亲的诸多事例当中,选择了浦口车站买橘子和送儿子上火车的一幕。这些经典课文的素材选择可以让学生懂得:写作素材并非都是不平凡的大事,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例如小温馨、小感动、小波折、小郁闷、小收获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只要你用心审视这些事件,写出场景、写出波澜、写出细节、写出情感变化、写出成长感悟,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2.框架构建和思路建模

学生的写作障碍,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素材的大量积累和裁剪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作时无源头活水的问题。那么,不知道怎么写,就需要从写作的结构框架构建和写作思路建模上下功夫了。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的文章,即使选材再好,也不会精彩。同样地,我们可以向课本中的写作大师学习“烹制”素材的好办法。

(1)欲扬先抑的写作思路

欲扬先抑的“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抑扬变化,实则是一种落差美。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产生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九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里,少年鲁迅眼中的阿长,起先是个让他厌恶憎恨的女人,因为她害死了自己心爱的隐鼠。然而,后来她却省下钱来为自己购买了《山海经》,让自己顿生敬意,是自己少年时代难以忘怀的温馨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思路,我们的学生就用在《         ,竟如此美妙》《没想到》《从未远去》等考场作文中。例如一名学生在《从未远去》的写作中,首先勾勒出的是一名为了工作总是出差不在家。留给自己的似乎永远是冷漠而严厉的父亲,然后在一次参加夏令营时的上车瞬间,自己却突然发现远处的那个模糊而又清晰的、正驻足目送的,正是父亲那从未缺失、从未远去的身影,原来父亲的爱从未远去。后来这篇作文获得高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信心。

(2)情感凝聚和意象寄托

人的情感敏感而又复杂,没有具象,难以捉摸,很多时候看不清道不明,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之具象化,使其可观可感,生动形象,如此,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

古代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什么让人难忘?很大原因就是这些诗人十分重视意象的锤炼和情感的具化。例如,想到李白笔下的“明月”,会让人顿生思乡之情;看到孟浩然诗中的“花落”,会惹起太多人的伤春之感。

例如八年级课本中有《紫藤萝瀑布》这篇美文,作者宗璞将她自己和家人伤痛的情感经历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都寄托在那年年轮回如瀑布般盛开的紫藤萝花上;再如八年级课文《背影》,朱自清笔下那笨拙老土而又让自己感激愧疚的父亲的背影;还有八年级课文《枣核》中,那寄托了海外游子深沉厚重的故乡之思和家国情怀的小小枣核,都是以小见大,运用象征等手法,凝情于物,让情感在所指定的特殊意象上体现得更加含蓄、饱满、立体、可感。

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这种写作技法和思路用在写作中。例如,有同学在写作《从未远去》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写作思路:他想表达对逝去的爷爷的怀念,表达他对爷爷普通平凡而又一直默默为家人付出的一生的敬意。在文中,他以爷爷院子里的一棵老桑树为行文线索和形象象征:他和爷爷一起欢乐地采摘桑葚、品尝桑葚—爷爷生病长期住院,老桑树失去了照料开始凋零枯老—爷爷去世后,为了避免老树倒下伤人,桑树被砍后轰然倒地—清明回家扫墓,看到小桑树冒出了新苗,悟出爷爷一生默默为家人付出的品质一直在传承,从未走远。因为有了意象寄托,所以对爷爷形象的塑造是十分丰富而有内涵的。

五、措施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在写作方面指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可见,素材选择和构思表达,是学生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作文首先要多模仿课文,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美文,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很好范例,学习这些课文的素材选择和裁剪,教师用典型的课本文章为例,指导学生构建作文的框架。当然,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学会作者关照生活、素材积累、结构架构的办法,所以可以在初三复习时,有意识地重视这一点,这样自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成果体现和目标达成

经过大半年写作建模的反复实验和坚持推进,还有课堂模式改革和教学导学案的推进实验,学生的成绩有了进步。同样是这一届学生,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中,在区域参与监测的19所中学里,我校语文学科均分位列第4,優秀率位列第6,合格率位列第1。分别上升了5、4、3个位次。

猜你喜欢
史记爷爷课文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冬爷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