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平 周晨
名著,既是人类传播智慧、传承思想的载体,又是文化积淀、价值溯源的集中体现。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丰富人性情怀和精神理性的重要途径。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对名著阅读专门提出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也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好书、整本书,主要是指经典名著。第一次出現名著阅读题是在1997年湖北宜昌语文中考试卷中,随后,各地不断探索和完善名著阅读的有效评测方式,以期推动名著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实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然而,通过对近几年名著阅读题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各地名著阅读的命题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2017年和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语文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名著阅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名著阅读的命题现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2017—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现状
2017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共计考查29题,总赋分77分;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共计考查35题,总赋分141分。对命题中不同题型及能级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在名著阅读命题的题型和能级定位方面,识记背诵能力在名著阅读考查中仍占有较大比例,考查内容大多围绕“主要人物的信息”“重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等提炼性知识,学生在进行知识点背诵之后便能轻松得分,这使学生形成了“伪阅读”也无大碍的意识,不利于促进其真正的“整本书阅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此外,命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导致考查能级过低或缺少应有的能级梯度,而更能体现思维能力的复合题型或创新题型有待进一步探索。
然而,不难看出,2018年较2017年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单一识记背诵能力的命题逐渐减少,大多采用在情境中考査识记,同时,命题者开始意识到名著阅读考查中需要体现作品鉴赏与综合读写能力,这对于促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另外,2018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不仅呈现出关注综合能力的趋势,而且开始关注学生阅读经验与自身体验的结合,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
【例1】(2018年江苏南京卷,第18题)
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_________在2018”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南京卷大胆地将名著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不禁引发我们对于名著阅读的考查走向综合性和整合化测评这种新趋势的思考,这种高度开放式的考查形式,旨在鼓励学生基于名著阅读的感悟、理解、分析、评价,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想象。安德森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者是“低阶思维能力”,后三者是“高阶思维能力”。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创造,这种读写结合的模式无疑是可以尝试探索的。
二、基于现状对命题策略的若干思考
(一)重视命题材料的价值体现
1.避免狭隘,选择多样性的阅读材料
“名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价值的出名著作”,由此可见,“经典名著阅读”相对于一般书籍的阅读,应该更强调价值及对人发展的意义。也就是说,除了强调提升语文素养的文学名著,我们也应该对非文学的学术著作加以关注,不宜窄化“名著阅读”的性质定位,导致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生偏向。因此,关注非虚构性作品、人物传记等的阅读,区分不同性质文本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掌握信息”“理解内容”“审美鉴赏”“分析运用”等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从而建构完整的阅读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在最新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我们也发现了名著阅读书目中除了纳入“四大名著”,国外经典长篇小说《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之外,还纳入了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人物传记《名人传》、科普著作《昆虫记》、人文著作《傅雷家书》、哲学著作《培根随笔》。这类“人文”“科学”“哲学”等交叉学科的名著引入,更能丰富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互相渗透融合,从而提升认知和建构水平。
命题者在选择命题材料时,是否也该适当考虑材料性质的多样性,兼顾语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在本学期的一次测评调研中,我们就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例2】
阅读《昆虫记》选文(略),回答问题。
《昆虫记》是科学和文学结合的完美典范。请结合选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在本题的命制中,我们提出让学生从“科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来对材料进行研读分析,这种将语文人文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的命题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根据名著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重整、分析建构、思维优化等方式,帮助学生会读、读懂、读好,培养其阅读的关键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避免随意,选择思维性的命题材料
命题材料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与命题之间的必然性联系不大,“为考而考”,材料的选择只是为了引出考点。比如:
【例3】
《西游记》选段(略)
选文中“那怪”指:_________,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_________。(2分)
这道题中关于“猪八戒”的语段从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上与考查内容的价值匹配关联度不太大,换作任何一部分与“猪八戒”相关的语段皆成立,那么,这则材料本身并不是无可取代的,它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这种简单的结果验收,学生究竟讀没读,读得怎么样,教师无从得知,不免让人担心这是一种“伪阅读”。
另外,命题材料的随意性还体现在针对材料进行命题的过度泛化。比如:
【例4】
《西游记》选段(略)
有人说【乙】段中的“一股水”是“流沙河”。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乙】段内容及相关情节说明理由。(2分)
通过这段材料的阅读,大部分学生捕捉到的信息是猪八戒抛石测水的深浅,命题者似乎将这段材料进行了一次逻辑测试,然而顺着命题者给出的材料信息,考生纷纷陷入命题的“逻辑误区”。结合语段本身如何分析“这股水”是否是“流沙河”?且看参考答案:“不正确。流沙河是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河流,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其长万里、宽八百里,河主人是沙僧。而【乙】段中的沙僧已成为三藏的徒弟。”这难道不是一道脑筋急转弯吗?
我们在命题过程中是否真的需要为了创新而过度泛化材料的价值?到底要让学生读什么?是把握阅读信息、感悟情感价值,还是关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二)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很多学者进行过论述。从各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广泛阅读实践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在名著阅读命题过程中,应以学生思维能力考查为核心,提供相对开放的命题空间,侧重学生对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展与创新等能力的考查。比如:
【例5】(2017年湖州卷,第4题)
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同学们针对《骆驼祥子》中“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是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这句话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甲:祥子是被他周围的人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乙:你怎么这么说呢?是祥子自己把自己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这类命题旨在培养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己平时的“读”为基础,进而“悟”出来,“写”出来。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提升思维能力的水平,加强语言表达的实践运用,从而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全面提升。
(三)重视命题评价的标准化
中考是学生初中三年学习的一次总结性考核,同时兼有升学和选拔的双重作用。因此,需要改造标准化测试,创设真实情境,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减少对学生机械化识记的考查,以达到提高测评效度的目的。
近年来,中考的测评依旧以常模参照考试为主,参考答案主要是为了赋分;我们可以借鉴PISA 这种评价方式,在赋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答题表现,通过定标、编码、记录的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从而达到更高的评价效率和可信度。我们以2018年中考语文无锡卷第7题名著阅读中第(2)题的第一问为例:
【例6】
两个公差呆了半晌,动掸不得。
①简要说说选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该问题参考答案为:“画线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两个公人又惊又怕的神情,侧面村托出鲁智深声势猛、动作快、力气大。”
我们对其进行量表化评价,得出下表:
量表说明:答题模式中,①表示“神态描写”;②表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两个公人又惊又怕的神情”;③表示“侧面村托出鲁智深声势猛、动作快、力气大”。
这种定标、编码、记录的形式,不但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看出学生在答题中的状态和表现。针对主观题答案阐述模糊不清这个问题而言,细致科学的评分量表将是良好的解决办法。
在中考名著阅读标准化命题探索的过程中,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探索、开发标准化、灵活性的评价工具,以期考查学生更为综合的能力,从而发挥考试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正向引领作用,使之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综上所述,中考名著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和命题方式,是教师名著阅读教学的“指挥棒”。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命题的标准化和多元化,重视材料性质的“广”与考查能力的“真”,不断探寻有测评标准、有能力梯度、有价值导向的命题方式,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