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破身份社会的最后一堵墙

2019-11-27 19:13陈宪
南风窗 2019年24期
关键词:餐食打工者东莞

陈宪

最近又去了一次地处东莞松山湖的“松湖智谷”园区,试图深究“园区中的人如何融入城”这个厚重的话题。给企业员工一个家,话说容易,做到甚难。衣食都是私人品,本来都是个人的事。但是,在园区中,让每个员工自己解决每顿饭,既不经济,也不可取。所以,就有一个用社会化的方式,解决食的问题。松湖智谷里有一个“智慧餐厅”,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次,我去了这家餐厅,拿着带芯片的托盘,自取餐食,自动结账付款。这里的“智慧”,对员工是便利的问题,对管理者是降低成本的问题。在一个供几千人一日三餐的大食堂,無论餐食品种,食材质量,还是料理水平,都堪称上乘,基本解决了“食”的问题。

“住”的问题就比较犯难了。暑假来的那次,园区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有建造人才和员工公寓的打算。这次,我问道,现在园区中的员工主要住在哪里?他回答道,住在附近的出租屋。在珠三角的“城中村”和城郊地区,农民在宅基地上盖了各式各样的楼宇,是打工者、蓝领工人,甚至白领职业经理人居住的重要房源。而且,这些楼宇有不同的品质,大致可以满足中档及以下的各种需求。这也解释了,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的打工者、蓝领和白领选择更低的成本居住在比北京、上海更大的空间。但是,“城中村”有改造的问题,宅基地上的“小产权房”会有变数,这些住所大多具有过渡的性质。园区中的“人”要融入“城”,居者稳定地有其屋,至关重要。由园区或政府提供廉租屋或公租屋,是解决园区员工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向,同时,稳定商品房房价、降低购买商品房的门槛是另一个重要途径。

最为棘手的问题是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地向所有人提供公共服务。这是颠覆中国身份社会的最后一堵墙。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三项公共服务,是教育、医疗和养老。园区就业的大多是年轻人,结婚生子后,就遇到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问题。在东莞,以及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大部分地方,没有城镇户籍的打工者的孩子,基本是上不了当地公立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当然,也有通过付费,上公立园校的,但对这部分孩子来说,园校“公立”的性质就不存在了。所以,如何逐步做到义务教育不和户籍挂钩,只要在本地就业、纳税和缴纳社保,子女就可以在当地享受义务教育,是“产城人”融合的一个难点,也是最为紧要的一项改革。

医疗和养老的问题,对现在园区就业的员工来说,还不是十分紧迫的问题。但是,从“产城人”融合的角度,需要解决的也是公平的问题。把流动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是各级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的大事。例如,上海早在十年前,就建立了外来从业人员的综合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就业农民工,其费用全部由用人单位缴纳,外来从业人员本人不承担缴纳综合保险的费用。综合保险费的缴纳标准并不与本人的工资收入“挂钩”,“缴纳基数”是上年度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用人单位再按照“缴费基数”的12.5%缴纳综合保险费。这种制度在许多城市都在推行。然而,这种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底层安排,要进一步向较高水平演化,逐步建立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必须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餐食打工者东莞
“无主”打工者受伤谁担责
一种基于移动端的航空餐食销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靠违法手段获利的打工者没有生存空间
世界银行:可持续的学校餐食计划要避免“一刀切”
2015年打工愿景调查
精确化的航班餐食管理
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