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涵 梁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向世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人们的巨大恐慌。最早在美国出现的艾滋传染病毒,因其至今没有治愈的方法,加上人们对它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导致它在今天仍旧是人们谈虎色变的对象。我们知道,每个时代的大事件总是能在当时的各个领域有迹可循,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其中最直观的媒介,忠诚地为我们展示了社会的缩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艾滋病首次爆发的美国有大量优秀的艾滋主题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具代表性的:戏剧方面有威廉·霍夫曼的《一如既往》(1985)、拉里·克莱莫的《普通的心》(1985)、托尼·库什纳的《天使在美国:一部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1992—1993);文学方面有兰迪·席尔兹的纪实文学《乐队继续演奏》(1987)、保罗·莫奈的《孤寂的爱》(1989)与艾滋回忆录《借来的时间》(1988);电影方面有乔纳森·戴米导演的《费城故事》(1993)、罗杰·斯波蒂斯伍德导演的《世纪的哭泣》(1993);绘画方面有基斯·哈林的《未完成的画作》(1989)、《忽视=恐惧》(1989)、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无题(完美的情人)》(1991);音乐中有迈克尔·杰克逊的流行歌曲《转瞬即逝》(1993)等。
二十世纪初中国部分公益者开始进行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相关公益活动,相应的一系列公益短片、公益歌曲广为传播,大众从陌生恐惧到部分人愿意踏出第一步去了解艾滋病人、接触艾滋病人再到关怀他们,无疑广为传播的歌曲和公益短片加上名人效应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相应题材的纪录片、电影的出现也温暖了不少艾滋病人绝望的心,比如许同均导演的电影《艾滋病患者》(1988),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大环境和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社会生活下艾滋病人劣势的社会地位和不被理解的处境。公益流行歌曲《拥抱你》,由易烊千玺、关晓彤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青年偶像合唱,励志歌词直击人心。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人生就会丰富光彩,充满阳光,只有信心不倒,就会有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在大家帮助下走出孤独和困境。歌曲号召大众关爱生命的多样性,尊重生命。
人们对约翰·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他为电影《红色小提琴》所作的配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后改编的《红色小提琴——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恰空》为中国听众所熟悉。他是美国当代最具才华的作曲家之一,曾担任《纽约时报》古典音乐电台的音乐工程师、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纽约市立大学雷曼学院的音乐教授等职位。他的创作体裁涉及广泛,数量极为丰富,最早的作品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共拿下包括普利策、格莱美、格文美尔及奥斯卡在内的多项大奖。
正逢美国人遭遇艾滋病施虐的动荡年代,1989年,科里利亚诺为缅怀艾滋病好友写下《第一交响曲》,作品的出现引起社会关注。作品前三个乐章分别献给三位从事音乐的友人:钢琴家、音乐监制人和大提琴家。作曲家用音乐对艾滋病人的痛苦的描写、对鲜活生命日渐消逝的痛惜与叹惋,呼吁人们关爱艾滋病人,积极投入疾病防治工作。艺术作品再一次将艾滋病强行搬进公众视野,迫使社会重新审视——必须免除陈见、重新“认识”及关爱艾滋病人。
科里利亚诺曾在总谱说明中写道:“在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华盛顿纪念碑前的‘艾滋病纪念碑时,我被深深地触动。它由好几千块用于纪念艾滋病死者的布交织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每一块都是死者的爱人设计并制作的。这让我萌生了把我因艾滋病去世的朋友记录到音乐中的念头,同时也提醒自己珍惜那些正在或即将失去的朋友。”所以《第一交响曲》的主旨非常明显,就是要让人们意识到,艾滋病其实是一种常见到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疾病,请对艾滋病患者持更多尊重与关爱。
《第一交响曲》共四乐章,它们有一个共通点:贯穿始终的A音——结合创作背景来看,该A音极有可能源自艾滋病的英文单词“AIDS”的首字母。它的贯穿,既扣合主题,也是艾滋病毒无处不在、恣意泛滥的象征,在音响持续、调性结构以及音色处理这三个方面被作曲家突出表现。
第一乐章“寓言:关于肆虐与回忆”是为钢琴家谢尔登·斯科尔尼克所作,曲初通过A音构成的不稳定音程及鼓声营造出凝神紧张的氛围。乐章进行到中部,幕后传来抒情遥远的钢琴片段——取材于阿尔贝尼兹的“探戈”,是好友形象的音乐化身。同时小提琴在高音区的相互自由模仿所构成的旋律暗指着作曲家本人的悲痛心情,在音区、情绪上与钢琴片段形成一层无形隔阂,好似在本应在音乐中彼此交融的角色,却成了亲密的“生人”——大概也是作曲家面对好友时的一股无言哀绪吧:生与死,活者与逝者,昔日风景犹在,唯念远近相安。
经过第一乐章的“暴虐”与沉寂,第二乐章的整体节奏明显欢快了许多——作曲家使用塔兰泰拉快板舞曲替换了传统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慢板体裁。对于这种有别以往的做法,科里利亚诺解释道,一是缘于该舞曲本身的接近“疯狂”的特征与“治愈”作用的矛盾叠加,二是这段音乐所展现的意象与他的朋友——钢琴经理人杰克·罗曼因艾滋病而精神疯狂的形象十分吻合,仿佛彼此映照,同时显现出对既定悲剧的某种预言性。
第三乐章“恰空:朱利奥之歌”是为怀念大学时期的好友——业余大提琴家朱利奥·索倫蒂诺而作,该片段中大提琴独奏的音乐素材来源于1962年作曲家与好友即兴合奏的录音带。作曲家基于引用素材的特点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步展开性创作。或许是其旋律如泣如诉,科里利亚诺觉得必须有所回应;也可能是作为在第三乐章怀缅的第三个人,其实已经脱开数字,而应要达到一个更高的“质”——他在大提琴的独奏旋律后安置了另外八个音乐短句,交由不同的独奏乐器,与大背景下的恰空形成相当的力量。而这八段旋律,也依然代表了科里利亚诺的八位罹患艾滋病的好友,与“朱利奥”主题交织倾诉。
末乐章“终曲”与第三乐章无缝衔接、徐徐引入,其结构短小,既扮演“乐章”身份,同时也是“总结”的角色。在这一乐章中,作曲家希望通过“波”状海浪式的音响来传达永恒的形象,所以来自前三乐章中的友人主题逐一平静祥和地再现,似是一种告别与祝愿。终于,所有的狂躁与愤怒都在独奏大提琴逐渐隐去的A音上消散、解脱,在整部交响曲的最后,作曲家终于抵达了他所期许的永恒之境。
对科里利亚诺而言,《第一交响曲》针对的不仅仅是三位患病的挚友,而是所有的艾滋病人,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弱势病苦群体。他曾说:“这是一部投射出所有社会角色的深刻的交响乐。该作品旨在关注那些‘失去。”由此投射出的是当时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及将其置于身外的社会常态。而消极淡漠的事态通常反映着现实。因此,也正是由于科里利亚诺在《第一交响曲》中做了社会角色的放大化处理,他才得以成功地、真实地向听众揭示:在艾滋病面前,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由于该作品选题直面当下,手法新颖,引发极大关注,在某些特殊场合经常上演,密尔沃基(Milwaukee)芭蕾舞团还为它创作了舞蹈作品。科里利亚诺《第一交响曲》于1991年获得美国现代音乐的格罗梅耶大奖,1992年又获格莱美最佳古典现代创作奖。
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主要是站在局外人的视角,呼吁大众正视艾滋病、关爱病患,那么另外一部音乐剧则同时体现了身为艾滋病患的局内人在面对疾病时该如何继续好好生活。就在科里利亚诺创作《第一交响曲》不久后的1996年,同为美国作曲家的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on)也写下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摇滚音乐剧《吉屋出租》(Rent)。这部以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为蓝本、讲述一群纽约东区的贫穷艺术家生活在艾滋病阴影下却并未丧失希望的音乐剧,率先将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议题搬上舞台,在一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反映出作曲家关乎爱与生命的个人思想。
《吉屋出租》的创作者乔纳森·拉森自小展露出戏剧才华,中学时期便创作过由全班同学出演的音乐剧,后获得艾德菲大学(Adelphi University)的表演奖学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偶像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经提点后放弃表演转而全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吉屋出租》虽说始于一场合作,但最终却可算是由拉森一人作词、作曲、编剧独立完成的音乐剧,剧中人物皆来自他身边的朋友,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理念融入其中。只可惜这部倾注七年心血的作品,拉森还未等到首演的那一刻——就在前一晚,年仅三十六岁的作曲家便因病长辞于世。但即便如此,这部作品仍大绽光彩,为拉森赢得了普利策奖、托尼奖、戏剧桌奖与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颁发的最佳音乐奖等一系列奖项。
剧情主要围绕八位角色展开,分别是摄影师、剧情的旁白叙述者马克(Mark),身染艾滋病并正从海洛因毒瘾中恢复的音乐家罗杰(Roger),俱乐部舞娘咪咪(M i m i),双性恋表演艺术家、马克前女友莫琳(Maureen),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同性恋律师乔安(Joanne),无政府主义者科林斯(Collins),街头艺人同时是异装癖的安琪(Angel),曾有艺术梦想却因妥协于利益而放弃的班尼(Benny)。除马克与班尼外,其余所有人都患有艾滋病以及其他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的行为习惯。然而也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美国现代社会底层的人,即便付不起房租、买不起火炉,只能靠点蜡烛来度过平安夜,却始终展现给观众对爱、对生活、对梦想的热情与渴望。他们珍惜当下、把握现在,剧中的两个唱段——《Seasons of love》与《No day but today》的唱词尤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姚恩豪是一位年轻的作曲家,1973年出生在中国香港。继科里利亚诺《第一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艾滋交响曲”,即姚恩豪写于2015年的《交响曲》问世,这部作品关照同龄艾滋病年轻人,由英国BBC交响乐团委约,同年8月在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首演,爱德华·加德纳指挥。
作曲家们意识到,历代的交响曲都在表达他们那个时代的特别情感和生命状态,为什么现代的交响曲只剩下一个旧有的形式外壳,而丧失了应有的社会意义呢?不,要改变,要激活它,任何时代、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应该只是奢侈的娱乐。人们在重新定义艺术,艺术家在积极与现实、与听众进行心灵的沟通。
关于《交响曲》,姚恩豪自己曾说:“1992年我刚到伦敦的时候,艾滋病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直接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来了又走了,过了几年他们不见了,死了。太可怕啦。我希望年轻人不要有这种记忆。这是我的交响曲的核心内容。”这部作品采用大型乐队,并加入高男高音,作品共五个乐章,都是对这些记忆的思考。第四乐章再现英国诗人托姆·冈恩(Thom Gunn)的诗歌,他写过许多与艾滋病有关的作品,自己也是一位HIV的携带者,并长期与艾滋病抗争,其作品曾荣获多个奖项。姚恩豪的音乐引用了斯卡拉蒂、贝里奥、尼尔森、马勒、Bee Gees流行组等素材,声音表达丰富。
约翰·科里利亚诺、乔纳森·拉森、姚恩豪等作曲家们,借交响曲或音乐剧写出艾滋病选题的音乐作品。如《吉屋出租》中主题曲《爱的时光》更是一遍又一遍地表述:“我们拿什么衡量时间?要用爱!”在我们时代,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伤痛,因之我的朋友们有些已经逝去而有些即将逝去,好在痛不是全无意义,这些音符中,有忧郁、有挣扎,也有温暖爱意、力量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