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萍
小学语文教育中,除了进行语言和文学知识的讲授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运用好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要难易适中,又要有创新性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问题还要回归到课堂教学,让学生从问题中学到知识,思有所得。
一、课堂提问的优点
语文课堂教育相对来说会比较枯燥,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往往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反感。
低年龄孩子的好奇心比较重,且更愿意去表达自己,所以,教师可以运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让学生积极发言,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让教师得到课堂教学的反馈。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做好调整,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即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已掌握的知识可选择性地跳过或简单处理,而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则详细精讲。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二、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师已经深刻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提问技巧,往往会浪费时间,达不到教师预想的教学效果。
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表现为,一是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过于简单的题目,尽管学生想回答,但对于巩固知识没有作用,这样的提问实属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过难的问题又会增加学生的压力,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课堂提问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产生负面作用。二是问题与课堂教学脱节,每一个课堂提问都包含一定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从问题中有所收获,而不是没有意义的“闲聊”。三是提问的方式存在问题,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力,所提问题过于宽泛或是概念化,学生看到问题时不明白所问的知识点,从而无法准确回答,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只有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师生关系轻松自如,才能让学生愿意发言,对教师的提问有所回应。下面具体提出关于建立良好课堂氛围的措施。
1.多與学生进行互动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要主动与学生
互动,加强彼此间的交流,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互动频繁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互相理解,才能培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提问环节也会显得有趣得多。
教师可以在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给予一些指导和建议。在看到学生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并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发言。在课后,教师也要多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多向老师提问,悉心指导学生,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2.多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以此鼓励其他学生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学生,在给予肯定后,要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而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耐心对回答进行指正后,提醒其他学生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性的题目居多,往往要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一类问题,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并无标准答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不能仅仅只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要兼顾其他层次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多多关注他们,给予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让他们将学习的被动性转为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优化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成绩。
四、掌握正确的课堂提问方法
即使建立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也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入门阶段,教师提问容易概念化,导致学生对问题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因此要有正确的提问方法。
1.引导性地提问
教师要深刻理解课本的内容,并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景条件,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幸福是什么》。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幸福是什么,让学生理解幸福的含义。但幸福的含义含糊而宽泛,一开始在课堂上提出“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不理解,无法回答。教师需要先进行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课文中,三个人一开始也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但当他们经历人生,多年后重逢,再回到井边时,三个人就明白了幸福是付出有所收获,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帮助。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三个人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他们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并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回答。教师也可以先做示范,告诉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幸福是什么,给予学生一些引导,或是先向学生简单解释幸福的含义,再让学生作答。最后,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但考虑课堂时间有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下对幸福的理解,形成一篇小作文交给老师。
2.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过难,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往往根据课程计划进行教学,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吸引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进行课堂提问。
小学语文课程会涉及到古诗词的学习,这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首先是对字词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有一定的概括性,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时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诗中有个别生字,教师要先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再讲解字词的意思,之后讲解一句诗的意思,最后讲解整首诗。等学生明白了诗的内容,可以向学生提问“诗中包含了什么情感”。学生有了内容上的理解,才会了解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3.有针对性地提问
每个班级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对理解能力比较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发其更多的思考,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需降低问题难度,主要是让他们主动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进而引导学生回答。对于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知识,可以不必重复提问,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而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要多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最后教师给出答案以消除学生的疑问。
同样是古诗词的教学,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好、掌握较多字词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字词在诗中的意思,并让学生学会根据字型来猜測词义。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其学习读音、朗诵等简单的内容。
五、从课堂整体布局上设置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一定是与课堂的专题教学密不可分的,问题要与教学内容挂钩,教师要从总体的教学目标上设置课堂提问的环节,如问题的数量、提问的时间、问题的答案,等等。要使问题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就要从课堂的整体布局上设计提问环节,让提问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课文设置问题,其中包括教学前的问题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讲授完成时总结性的提问,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提问,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提问的时间。
每一篇课文的结构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写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课文结构并不能进行简单直白的讲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结构,分阶段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概括各个自然段的段意,再进行层次划分,最后理解课文结构。如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自然段较多,学生一开始无法划分层次。教师可以提问:事情发生的起因是什么?即文中的小精灵是怎么出现的?“我”与苏珊是怎么认识的?其实这就解决了对文章开头部分的归纳总结,之后再分阶段讲故事的发展过程,最后讲结局,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总结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课文的结构脉络,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了。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的提问艺术风格,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