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提高公安民警融入群众、服务群众、沟通群众和矛盾化解四种能力,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公安工作的职责使命。[1]而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要求公安队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但由于部分警察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不足,在执法过程中,无法实现言语或非言语的有效表达,甚至出现暴力执法现象,严重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在公安机关内部,同事之间、不同警种之间由于协调、配合等原因也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问题,种种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2]
公安院校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要面对脱离父母怀抱后全新的大学生活,还要接受封闭的、严明纪律要求的警务化管理,努力具备作为人民警察在公安工作中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因此,对新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与改善尤为重要。在新生一踏入警校大门,就应按公安工作需求对新生量身定制人际交往的规划、设计与训练,使其对原有的不合理的理念、方式、习惯模式进行调整与改变,达到训练有素。公安工作的社会定位需要警察院校培育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预备警官。
人际关系这一词于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梅约教授创立。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3]其概念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人际关系表明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协调性和融洽性的程度;二是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三是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交往又称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4]其过程主要是人们采用言语、表情、书信等方式进行的思想、意见、事实、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认识和理解,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实现对行为的调节。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关系是人际沟通的目的。任何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际交往通过沟通来实现,人们通过沟通,达成一定的协议,确定一定的关系。
人际沟通能力是警察院校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新生进入高校后,来到陌生的环境,内心渴望得到同学的友谊和关怀、老师的认同和尊重,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需求和交往意识,在“理想我”的期寄中,希望自己成为“人缘好、受欢迎的人”。由于语言沟通技巧的匮乏,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网络化的人际交往,当他们回归现实社会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时往往会出现孤僻、压抑、情绪低落等种种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鉴于此,我们对新生开展了心理问题征询工作,主要涉及学习、警务化管理、人际交往、未来规划、压力与情绪等几个方面。在本次受测的学生中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次研究对象为警察学院2018级40个区队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人际交往调查问卷680份,收回有效问卷630份,问卷有效率达90%以上。[5]
从调研分析结果看,38.10%的同学在人际关系方面基本无困扰,人际关系良好,善与朋友相处;45.24%的同学偶有不同程度的困扰;11.90%的同学经常怀疑自身的交往能力,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轻度困扰;4.76%的同学总是怀疑自身的交往能力,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较严重的困扰。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自信,体现为自我情绪泛化、怀疑自身交往能力、遇事敏感、喜欢虚荣性掩饰;二是不主动与人交往、腼腆羞怯,不会客观处理异性交往和青春期心理问题;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关系调整能力和意愿,只关心自我需求、兴趣、利益得失,很少关心他人;四是阶段性压抑与封闭,不能很快适应警务化管理体制,情绪低落,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应有的热情。
心理行为训练即OB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其主要运用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通过情境模拟,让团队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用以提升团队成员的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6]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在训练师的统一组织下,根据班容量分成若干个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以“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为核心理念。[7]首先,在训练中,训练师根据征询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有目的地设置模拟情景和活动项目。训练师在课前把授课内容、目的、要求和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对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加讨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使队员在活动中进行现场感悟。其次,项目结束后,每个团队成员分别围坐在一起,各自进行课后总结分享,主要以团队成员为主,训练师点到为止,使学员通过分享总结进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并重新发现自我、了解他人,改变自身不合理认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即行为改变认知。最后,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训练,团队成员在反复体验情感、情绪和认知的变化中,获得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而形成新认识,养成新习惯,获得新技能,并将其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
人际交往能力训练通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团队训练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设计而实现,以形成最优化的训练模式。其目的是通过体验共享成果并应用于实践。[8]据此,我们把实践教学模式分成四个层面(见图1)。
图1 心理行为实践训练模式
1.破冰沟通,建立团队
新入警察院校的大学生面对新环境、新角色除了对大学生活新鲜和好奇外,会对军事化生活、训练和管理产生一些不适应的心理反应,常常处于自我保护状态,不能以信任、开放的心态与周边环境进行互动,更无法在团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在新生心理学实训课程第一周的心理行为训练设置方面以破冰沟通、建立团队为主,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言语沟通、推荐自己和了解他人,在团队中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好心理调适。通过分组、组建团队,完成选队长、起队名、创队训、选队歌,介绍个人情况以及团队成果展示等任务,帮助队员顺利进入角色,打破人际隔阂和彼此间的陌生,增加每组成员间的了解,逐渐让新生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使每位同学意识到参与团队活动对于大学生活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使团队成员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肢体沟通、缩短心距
我们知道个体空间需求距离分为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而空间距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心理学中有四种空间距离代表不同关系间的安全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顿博士为人际沟通划分四种距离:一是亲密距离,即15-45 cm米范围内的实际身体接触距离,例如挽臂执手、促膝谈心等;二是个人距离,即46-122 cm间,在此距离内进行谈话、争论等人际间隔稍有分寸感,较少身体接触;三是社交距离,即120-370 cm的范围,在商业化谈判或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四是公众距离,即370-760 cm的距离,通常上课、演讲等均会采用此距离来传递普通信息,即无关系或不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9]第二周的训练,通过设置活动调节同学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利用调整空间距离缩短心理距离。如我们设置了“共度难关”项目,由两人结成团队,一个如同瞎子A(用眼罩蒙住双眼),另一人闭住嘴巴如同哑巴B,哑巴B通过肢体语言带领盲人A在相互配合、相互信任下完成充满险阻的崎岖长路。通过此类项目的训练,团队成员可以从个人距离升级到亲密距离,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寻求同伴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最终顺利完成任务,使团队成员意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和项目成功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在新环境中更好地适应、更好地积聚力量,并内化于心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改变认知,构建信任
对于新组建的团队,如何消除彼此之间的猜忌和怀疑、增进团队成员相互理解和认知、搭建团队信任的桥梁、增强团队凝聚力,是建团后亟待解决的问题。队友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有效沟通在团队训练中尤为重要。在“信任背摔”项目中,团队成员通过领会老师的要领,其中一员站在1.5 m的高台上,背向大家,直体后倒(双手用软绳捆绑),其他团队成员两两一组,手臂把手臂、肩膀挨肩膀形成保护人床,接应背摔队友。在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每一名操作人员都必须完成一个人际沟通的过程。首先是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当决定接受任务时,不畏首畏尾,努力尝试、正视困难,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到,实现自我信任。其次是他信,即让别人相信自己。这里的他信主要是让团队成员信任自己,通过专业训练师指导下搭建的“人床”,以及“准备好了吗?”“我们支持你”等喊口号的沟通方式,从队友那里得到团队的力量和勇气。最后是互信,即“同理心”,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信任背摔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最终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动作的协调。在此环节的设置上,课后交流尤为重要。每位参与者的感悟与交流可以客观评价自我、修正理想自我,从而改变不良归因,重建团队信任,使参与者对于活动本身以及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正确清楚的认识,从而正视自我并重建信任。
4.心理相容,熔铸团队
心理相容( Psychological compatibility)是指团体成员在人际关系和行为上的协调一致,是情感上相互认同并彼此接纳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相容就是以团体共同活动为中介,是对共同活动的动机、目标和价值的认同,它是心理相容最重要的基础性因素。在心理行为训练中,团队成员通过语言交流、肢体沟通、缩短心距、重建信任等实质性沟通、交流和改变,了解了彼此在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了共同目标调整个人的好恶、习惯和情绪等的独特性,强化了认同、容纳、欣赏、信任和尊重等高层次的相容性心理过程,团队成员之间从先前彼此较劲的紧张关系演变成更合群的合作关系。[10]为此设计团体互动,主要以分工合作、激发潜能及熔铸团队为主。如合力冲击项目,准备一面4 m钢板墙(顶端设有平台),要求团队所有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到达四米墙的顶端平台。本项目的实践一是通过团队活动检测参与者的心理互动过程,检验个体是否能真正实现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并尝试改变自己;二是个体是否融入团队,成员之间是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是否能树立合力制胜的信念,并通过比赛激发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三是能否运用新的人际交往知识、亲身体验和新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大一新生为期8次的心理行为训练,培训教师发现以团体方式进行的心理行为训练会使群体中能力较弱的个体获得强大的行动力,团队成员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和模仿,会把更容易被他人接受的人际沟通模式和交往方式纳入自己的行为体系中,从而提升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11]在随后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参训学员在训练期间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有了明显的团队概念,改变了自我不合理认知、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获得了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和经验,从而变得更加自信,但保持力在参训结束后会有所弱化。下一步我们将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强化训练,并开展追踪研究和比对性探究,力争通过持续的训练达到有效提升的目的。同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选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升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训练效果的稳定性,为培育与警察职业相匹配的专业人才进行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