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2019-11-27 06:27向燕君郭夏坤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战略民族

向燕君,郭夏坤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 32503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针对农村发展短板的现实,党中央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在党的十九大上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受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思想观念保守等因素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乡村的落后既违背了共享发展理念,也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着重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目前乡村振兴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重点关注民族地区。[3]只有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才能补齐短板,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

(一)推进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第一,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国家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在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同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第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文化、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提升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综合发展,有助于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第三,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经济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

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4]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保护传统文化纳入乡村发展整体规划,有利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5]第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规划中明确将“乡风文明”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艺术文化等文化形式的传承,使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第二,保护民族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战略中注重对民族地区特色乡土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村寨等的保护,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得到保护,使之成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精神财富。第三,增强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重新点亮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灯塔,唤醒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丰富文化生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发展的要求。[6]

(三)促进社会软治理,提升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尤其是推进社会软治理。对民族地区实行社会软治理是相对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等制度治理而言的一种治理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文化、经济以及情感等手段达到较好的治理目标,能够有效克服“硬治理”的不足。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和项目帮扶,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提升民族地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7]在民族地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对软治理模式的升级和发展。第一,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经济上的帮扶、政策上的支持以及人文关怀,使各民族地区能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牵挂和关怀,增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第二,通过推进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实现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目标,增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使民族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成果。

(四)完善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从而促进国家整体社会治理的完善与发展。健全社会治理格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边疆地区,是我国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由于发展的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贫困发生率较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教育水平落后,加上宗教等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较为复杂,现代化治理发展缓慢。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为社会治理发展奠定基础。

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历史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往往面临的制约条件更为复杂,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多挑战和更艰巨的任务。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梳理、总结分析,有利于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振兴的优化路径。[8]

(一)产业发展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

使农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深入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落后,以传统农业、养殖业和自然资源的简单开发为主,产业模式单一,技术落后,产业附加值有限。[9]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区内产业发展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产业发展的落后使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6年至2018年,虽然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增幅也在不断提高,但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较大,也低于同期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表1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网站整理所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长期低水平收入与较大的收入差距既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又有悖于我国共享发展理念,也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表1 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二)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失去动力

人才队伍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新产业开发、农业升级创新都需要高素质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表明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面临的就是文化程度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缺少懂得农村经济和国家政策,能够将少数民族地区潜在的、分散的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少数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人才。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第六次湘西州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5 761人,比全省少1 83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0 456 人,比全省少4 964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6 233 人,比全省多525 人;小学文化程度33 258 人,比全省多6 473 人;文盲率为5.76%,高于全省3.09 个百分点,半文盲率为35%;[10]每万名职工拥有科技人员仅为680 人,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仅为18人,大大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大量外流,外来人才既引不进也留不住,使少数民族地区陷入“越落后越没有人才,越没有人才越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产业发展和升级失去人才力量的支撑。

(三)民族传统文化未能有效保护传承,文化特色逐渐凋敝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我国少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淀了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识别的标签和民族延续的血脉。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丰富性等特点,深受少数民族人民大众欢迎,为少数民族人民代代相传,对少数民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但在实践中,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受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同化现象严重。如民族地区在民族语言、民族服饰及民族节日,甚至民族建筑等方面逐渐在城镇化发展中被同化。一方面,民族传统文保护不充分,民族传统文化被现代时尚快文化所代替,并逐渐走向凋敝,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被时尚文化同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总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严重不足,民族文化特色呈逐渐凋敝的趋势。

(四)乡村振兴主体意识不强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本应发挥积极、主动、创新的主体性作用,但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中,农村居民的自主意识不强现象严重,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因素,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第一,受农村发展凋敝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或移居城镇,农村社区居民老龄化现象较为普遍,老龄居民对乡村振兴的愿望不强,自主意识比较弱。第二,农村社区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较为模糊,将乡村振兴战略认为是国家及政府的事,没有认识到居民自身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第三,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能力不足也是影响自主意识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常住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新乡贤等力量进行引导和带领,才能调动起积极性。

三、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精准扶贫

针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落后的情况,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根据少数民族乡村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模式,增加产业附加值,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民收入水平。此外,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消灭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情况复杂,往往多种因素共同致贫,需要准确、科学地识别出“谁贫困”及“致贫因素”,确定“谁来扶”和“怎么扶”。通过精准扶贫,使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11]只有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使乡村得以振兴。

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首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外贸产业。通过寻求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的构建,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外贸经济的重要枢纽。其次,利用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地域风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巨大优势,应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将旅游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最后,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对本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和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依托少数民族地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产品和自然资源,引进新技术进行深加工,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催生乡村居民收入新动力。

2.精准识别,找准致贫因素

首先,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识别需经多轮筛选,公开公示。辖区政府以及村干部通过走访、调查、核查、登记入册等方式严谨科学地识别贫困人口,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状况,同时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也可自愿申请。以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开展民主评议会识别贫困人口,大会上通过识别的贫困人口还需经过乡村工作队核实、乡政府审核以及扶贫办复审,最后还需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其次,找准致贫因素。贫困根源事关能否拔除少数民族地区“穷根”,也制约着乡村振兴实施的成效。乡村工作队以及扶贫办应实地深入调研各贫困人口,排查致贫“病根”,摸清贫困群体的特征以及脱贫之需。

3.精准施策,找准脱贫路径

国家应出台与少数民族地区相适应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着更为特殊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应按照因村施策、帮扶到户的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路径。例如对于部分散居于地势险峻山区的少数民族村落,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威胁的部分贫困人口,可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对于因病因残等因素致贫的人口,应为该类贫困人口申请医疗救助,给予生活保障,摆脱贫困。对于缺少脱贫资金的贫困人口,国家与地方政府政府可以设立扶贫专项资金,为有担保贷款需求的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和创业方面的资金难题。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振兴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短缺主要表现在内部人才缺乏,外部人才引进困难。因此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振兴时,需内外联动,解决人才困境。

1.发展壮大返乡创业队伍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必须改善严重的人才流向现象,重点围绕生源地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及乡贤等,促进人才回流。首先,要吸引生源地大学生返乡。选拔一批立志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大学生。生源地大学生对于家乡的发展更有认同感,熟悉当地的状况,更易于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应完善相关制度,如对因外出求学户口外迁的大学生,应该允许户口回迁,使大学生积极投身家乡乡村振兴。其次,支持各类返乡人员创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创客、退伍军人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流向沿海城市,这些人思想较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受过技能培训,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乡村振兴的重要的力量,但他们回乡创业往往会面临资金短缺、创业风险以及人才等问题。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为创业人员减少风险,提供创业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建设农村双创园,开展返乡创业培训,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鼓励引导各界人才回归。最后,鼓励乡贤返乡,支持乡村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浓厚,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乡贤在农村“德高望重”,具有一定的地位,综合素质高、视野开阔、经济基础较好等,受到村民的尊敬与爱戴。他们一般有时间有精力能够投入到乡村的建设中,应多鼓励乡贤回乡振兴家乡,投资创业。

2.多方聚贤充实人才队伍

首先吸引城市的专业人才下乡创业。通过完善乡村地区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政策,消除下乡人才的心理落差和后顾之忧。吸引医生、党政干部、企业家以及高校学者等专业人才,通过在乡村开展志愿活动、开发项目、投资产业等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围绕生态疗养、农村电商、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开发一批乡村振兴项目,吸引专业人才。完善区域人才交流、培养与合作机制,使区域间人才高效流转,使城市人才下得了乡,公职人员能回乡任职。其次吸引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创业。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与高校开展合作,发挥民族地区高校较强的知识、技术、人才优势,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支持高校技术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技术、业务以及人才培训等,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选派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把技术引进乡村创业园。同时乡村地区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资源分配和合作方式,允许下乡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农村的经济利益分配。

3.着力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在完善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育之后,还需为留住人才做好准备。首先,要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卫生、网络服务等,优化生态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人才对乡村地区的认同感。其次,要完善少数民族乡村人才的晋升渠道。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在事业编制、专业技术职称以及经济待遇等方面向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适当倾斜,把深入乡村基层锻炼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环节。

(三)多措并举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保护传统民族村落、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培育传统文化创承人等多种方式,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创造文化底蕴,促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1.规划与保护传统民族村落

民族村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涵养一个民族多元文化的生态空间,也是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和“营养土壤”。少数民族村落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对传统民族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抢救性保护,对民族村中的传统古建筑逐一登记,由政府、社会组织及民族村居民共同出资进行修缮和管理,对于民族村落中的传统服饰、乐器、以及节日等都应进行收集整理。对于面临失传的民族传统技艺应该重点保护,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并寻找专门传承人对其进行资金支持,使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民艺在不断传承中得以创新发展。[12]

2.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

在保护少数民族乡村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创立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把民族文化转变成经济收益,使民族地区人民能够感受到在文化保护中带来的经济收益,有利于强化其保护的动力和意识,用文化产业引领文化保护。文化产品进入市场之后,消费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但在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同时,要避免对民族文化的过度商业开发,使民族文化丧失“文化”属性,异化为纯粹的商品,变成“伪文化”。也不宜过于守旧,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内涵。

3.培育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传承人是文化继承的实践者,是文化传承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业产品融入人们的生活,年轻人流向城市,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以及续存所必备的市场和人才都陷入疲软状态,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现象严重,面临凋敝与衰亡。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乡村振兴的“顺风车”,制定相关政策,培养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培养一批善于文化市场的运营的文化产业军,创立属于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品牌。

(四)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自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要以农民为主体,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着力提升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自主意识,发挥农民作为主体的积极性。

1.加快农村地区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只有让少数民族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感受到物质利益的增加,才能使农民打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观望疑虑情绪。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坚持用物质利益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农民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农民通过物质利益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不只是喊口号,也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而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政策,只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意识。

2.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

农民在农村发展和自身生活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首创精神,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群众的发展意愿和首创精神,使农民能够根据自身愿望决定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具体事务。通过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进行认真的考察和调研,把握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发展愿望,在制定规划的过沉重,尊重农民自身的愿望,只有从农民的自身愿望出发,才能发挥农民的自主意识。避免出现扶贫工作者代替农民自主选择,忽略农民意见和愿望的现象出现。

3.对农村居民进行政策及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整体落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一方面,农民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全面,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的掌握也比较贫乏,这也是导致农村居民乡村振兴主体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专业技能,可以分类别、分层次对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行文化和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按照年龄分批次培训,用易于理解的语言风格展开专题政策宣讲,与职业中学及高校开展合作,定期进行牲畜养殖、农作物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知识,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意愿不断提高。

四、结论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其过程也面临独特的困境和制约因素。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应抓住政策机遇,将自身发展优势同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相结合,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国家应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加大政策倾斜,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互相推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战略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我们的民族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