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院明
(广东省丰顺县华侨中学 广东 丰顺 514300)
面对当今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年轻一代需要的不仅是接受现成的真理,更需要的是树立不断探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学会探求真理的方法。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要求发展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没有创新,只能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社会不能进步,科学不能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做:
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入新课时,尽可能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前沿科学情景,吸引同学们的视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讲“电阻定律”时设置一个火力发电站的输电线路情景,同时对比家庭进线电路,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要注重创新思维发展的有利氛围。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抑制创新思维的因素,使学生不把自己摆在被支配的地位,而是以共同讨论的姿态进行学习,积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始终处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时,自制半径较大的螺线管且与演示电流计相连,接着左臂伸入螺线管中,电流计不动,然后右臂伸入,电流计却动了。学生产生一片惊奇,激发他们心理上的冲动,让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挽起衬衣袖子,原来右臂上绑了几条长形磁铁[1]。这样,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发现事物发生的起因并分析事物内部的联系,从而总结客观规律,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自主学习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引入问题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问题情景教学可以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社会情景教学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等等。在粤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教学中,在知识点讲解中,设计了问题情景教学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用多媒体展示了“勤劳的啄木鸟”的小游戏,把一只啄木鸟的脚套在一个杆(代表树干)上,而其腿是弹簧做的,当用力向下搬动啄木鸟的身体,啄木鸟就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不停的吃树上的虫子。很多学生也许玩过了这个游戏,但是却不能正确全面的分析其中的物理现象。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对于物理的客观规律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不断自主探究,总结。将枯燥的物理知识点,在生动的体会认知中掌握,并进行拓展,提出了关于力的来源和能量转化等问题,为以后的学习探求更深的物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的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啄木鸟不仅向下运动,还围绕这杆运动。学生提出质疑,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拓展了此次实验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学到了客观事物规律,并对身边的事物产生的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探知兴趣[2]。
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产生于思维的“碰撞”冲突之中。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思维“碰撞”,力求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师生平等和谐的、积极研讨的环境,以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正视学生在思维发展中的“错”。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宽容和允许学生犯错误,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为各层次学生展示能力、发挥潜能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的思路符合老师的设计要求,更不要对学生不同的或别出心裁的见解视而不见,甚至粗暴否定。只有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要点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疑问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对学生而言要尽量地提出疑问,对教师而言要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师生思维相交融,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能否提在点子上需要不断猜想。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深入的思考可激发灵感,放射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猜一猜”,鼓励学生猜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通过一个磁铁插入螺线管,研究感应电流磁场和线圈磁通量,让同学猜测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与线圈磁通量有何关系?继而用多次实验加以验证,最后上升到理论。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思考是做不到的。问题能提到点子上,表明了思考的深度。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能在别人看来不成问题的地方提出新问题,这正是创造的开始。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分析理论与实验的矛盾,多种假说的差异与对立,让学生为寻找对物理事实的统一解释,追求物理理论的普遍性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解题时,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创能力。
最后开展讨论和争辩,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组织形式,采取“方块式”(小组讨论)、“圆桌式”(集体讨论)等有利于学生讨论的方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范围,将课堂延伸到校园、校外,变小课堂为大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参观工厂和实验室。增强学生的知识积淀,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3]。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广泛吸纳社会科技、时事政治等各种信息充实课堂,活化课堂知识,以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容量、频率和效率。
总之,祖国要发展,民族要复兴,都离不开创新。我们的教育要时刻怀着创新这个目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广大教师要承担起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思维意识,形成创新作风,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才能,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