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武汉大学)
台湾学生的培养关乎国家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领域,台湾学生规模、培养台湾学生的院校数量都大幅扩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些工作或推进比较慢,或实际效果不理想等。这其中原因多元、复杂。对台湾学生培养与大陆学生培养的“同”与“不同”的认识不准、界定不清,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大陆高等教育领域台湾学生培养秉持趋同化管理原则。但趋同化原则,在各高校实际工作中表现各不相同。有些高校认为“趋同最终就是要同”,实际工作强调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的一视同仁,纳入统一管理,易忽视台湾学生不同之处,培养内容、方式、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易引起台湾学生内心的抵触、排斥甚至反感,非但不能实现心灵契合,反而致使台湾学生的心渐行渐远。
另有些高校认为“趋同意味着当前不同”,强调台湾学生的特殊性,培养经费、教学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予以特殊照顾。这或许会有短期的应急效应,但难有持续的效益。一方面,台湾学生的培养涉及高校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给予台湾学生特别照顾,需要校内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这样的培养模式操作难度大,成本高,难以持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期来看易产生以下几种负面效果:第一,强化、固化台湾学生的身份特殊意识。台湾学生因为身份特殊而被特别关照,可以获得特别的利益与好处,这种方式实际上强化、甚至固化台湾学生的身份特殊意识。这与培养台湾学生的初衷不相协调。第二,两岸学生间难实现平等交流、难融合。特殊照顾,一方面导致台湾学生不协调的心理感受:身份特殊的优越感与学业差、能力弱的自卑感、学习乃至学生活动中未被平等相待甚至被歧视的感受不相协调的存在。另一方面大陆学生看到台湾学生在学业、住宿等各方面被特殊关照时,会有一种不公平感,会将台湾学生视为特殊群体而疏远。时间长久,两岸学生之间会产生矛盾,难以交流、融合。这也与台湾学生培养的初衷不相符。第三,台湾学生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当要求无法满足,无法被特殊照顾时,各种负向情绪、情感会聚拢成一种力量或指向学生自己,或指向周围同学,或指向学校。即使被特殊照顾至毕业,但未具备该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无法适应社会,很难对母校、对大陆有积极情感,也很难起到推动两岸统一的作用。总而言之,特殊照顾,只能是针对个别、临时情况的权宜之计,无法成为规模化培养的长效管理模式。
当前大陆地区台湾学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并将持续推进,切实做好台湾学生培养工作,有必要准确把握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培养的“同”与“不同”,探索长效培养机制和工作方式。
台湾学生、大陆学生都属于大陆高校人才培养职责范畴,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工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
1 都须培养“中国心”
培养中国人、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担当。这是台湾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两岸统一、人心回归的基础。
2 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目标基本相同
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学生的立身之本,与台湾学生的自我认同、母校认同、祖国认同正相关。台湾学生须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推动两岸统一。
1 处于相同的人生阶段,有相同的生理、心理特征
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年纪相同,都处于人生最后一个正规教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都在思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探寻未来的人生发展、职业生涯。
2 有着相同的时代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
目前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都是90 后、00 后,他们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中成长起来,全球化、网络化、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等时代特征在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身上有着相似的印迹,有着相似的、属于这一时代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
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培养工作内容所涉及的面向大体相同,都涵盖学籍管理、课堂教学、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毕业、就业等方面,所涉及的管理部门、所适用的规章制度基本相同。
台湾学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他及他亲朋好友的选票,关系到两岸关系、祖国统一,也关系到未来台湾的建设与社会治理,所以台湾学生培养具有不同于大陆学生培养的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
由于生活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台湾学生,尤其是台湾地区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台湾学生,具有些与大陆学生不同的特征:第一,中国人、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对大陆学生而言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确定,但对台湾学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判断的抉择。第二,知识结构方面,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存在差异。其中最为突显的是数学。台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进行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改革——建构式数学,数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与大陆迥然不同,因而台湾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大陆学生也有很大差异。另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也有较大差异。这是大陆高校台湾学生难以适应数、理、化及相关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因。第三,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识不同。在大陆学生观念体系中,为集体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是应该的,集体对个人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对台湾学生而言,个人更为重要,出于个人安全或利益的需要而归属于集体,当个人需要与集体要求相冲突时,个人易游离出集体。
台湾学生培养内容的设置基本原则应为补齐知识结构,实现培养目标。第一,“去中国化”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台湾学生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国情方面知识欠缺,大陆高校须科学地、逐步地增添相关内容,引导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相同。另外,也有必要增进台湾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第二,台湾学生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学科思维不同于大陆学生,高校须根据专业需要或增设课程、或特殊辅导等方式帮助台湾学生补齐相关知识,以适应专业课程学习,达到专业培养要求。
总而言之,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培养具有相同的特征,也有不同之处。“同”是基本点,须基于“同”建立大陆高等教育领域台湾学生培养管理机制。“不同”是侧重点,把握“不同”对台湾学生培养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方式、方法有指导意义。
大陆高校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招收台湾学生,开始了一项规模较小、探索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但随着台湾学生培养工作的持续推进,规模的日渐扩大,台湾学生培养工作推进难度也相应增加。其中关键原因是教育部各部门之间,以及教育部与各高校之间工作机制与规模化、持续性的台湾学生培养工作现状与未来趋势之间不相协调。
大陆高等教育领域的台湾学生培养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牵头负责。而台湾学生培养实际工作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各方面,各职能部门。台湾学生培养中的各项工作都须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周期长,推进慢。
另一方面,教育部与各高校间是纵横交错的条块管理模式。台湾学生培养工作涉及高校内多个职能部门。高校内各职能部门有分工、协调,各职能部门也对应教育部相应的司级单位,遵循其指导,也遵照其制订的政策和相关制度。各高校培养或由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牵头,或由统战部牵头、或在学生工作部门中设立一个相应的办公室,都存在校内部门之间协调难,与教育部相关部门衔接机制不顺的问题。有个别高校建立了校长或学校党委书记牵头的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校内工作,但也存在上行文件、政策不一致而无法推进的工作。如因台湾研究生生均拨款远低于大陆学生,高校扩大台湾研究生规模的意愿不大。台湾研究生反应较多的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因上行文件不协调,无法在学校一级予以解决。
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一项规模较小的、特殊性工作转变为一项规模大的长期性工作,有必要将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培养的“同”与“不同”辩证统一,完善台湾学生培养工作的顶层规划,将台湾学生培养相关工作纳入教育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所涉及的相关部门,成为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机制顺畅,政策一致。
秉持平等相待原则,分析台湾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精准的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台湾学生培养中的具体问题。如:台湾学生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开设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或讲座,开展国情考察,引导中央大政方针、发展规划研讨,以及与个别同学谈心释疑等多元组合方式,补齐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转变态度,逐步推进,这有助于取得根本性效果。针对台湾学生学业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学习困难,补齐基础教育阶段相关知识,组织学习方法交流,开展朋辈帮辅等多元方式方法结合推进,会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发挥大陆优秀学生的作用,引导两岸学生间平等交流,有助于解决台湾学生的各种具体问题,也有助于增进两岸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两岸青年学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