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琪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
所谓“智慧校园”,一般是指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来实现校园内人员,包括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信息交互、实时化管理的校园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当前智慧校园的研究中看,对于智慧校园运营现状、发展方向、校园建设等方面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以学生社团这一大学生高校活动,其与物联网技术的联系却易被忽视。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以期能够深入挖掘物联网技术对高校社团组织建设的作用,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与成熟。
高校学生社团是当前学生校园活动的形式,是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校园组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社团这一组织在“智慧校园”的大环境下,愈显重要。
高校学生社团的明文规定,可追溯至2004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一文,根据该文规定以及现有学术界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念探讨,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实则是指以高校学生为组织主体,以学生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学术观点等作为社团分类,并按照相应的社团章程进行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的学生组织。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社团是展现学生领导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重要平台。
作为重要平台的高校学生社团,在当前众多高校里遍地开花。依据社团的设立目的,现有的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划分为学生委员会与功能性社团。所谓功能性社团,一般是指设立目的具有明确性、活动内容具有特色的社团组织,可分为学生委员会和功能性社团。学生委员会包含校学生会、院学生会,这是自我管理的统一性学生组织形式。一般设有办公室、宣传部、文体部、外联部、学风建设部等部门,分别管理不同事务。功能性社团主要包含:第一,文体类社团,主要提供文化艺术表演、体育运动锻炼的空间,满足大学生身体素质与精神文化需求,如太极协会、舞蹈协会、长跑协会等;第二,学术类社团,主要以学术交流为活动核心,以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来提高学术水平,如外语社、诗词协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社等;第三,兴趣类社团,主要以学生兴趣培养为社团宗旨,提供兴趣可依托的场地与伙伴,如天文社、围棋社、话剧社等;第四,公益类社团,主要开展社会公益服务、社会无偿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绿地养护协会等。
作为互联网发展下的新事物,“物联网”的实践最早源于1990年施乐公司开发的可乐贩售机,而“物联网”一词则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99年提出。“物联网”,这词面本身,我们即可解读出其“物与物相联接”的基础含义。进一步深入分析可知,“物联网”还包含了两层理论内涵:其一是载体方面,物与物联接的基础仍必须依托于互连网本身;其二是用户方面,物连网的用户涵盖了能够进行信息交互与共享的任何物品。也正是基于这两大特征,物联网技术已逐渐在以物交换为主要手段的各行各业中推广开来。在现有的物联网技术中,为了实现物联网技术中感应物与被感应物之间的网络连接与信息传递,互联网领域中的感知与识别技术必须应用其中,只有网络传感技术、RFID 技术这两个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才能助力物联网技术的实现。
不难发现,除了上述的物联网应用实例,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日益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校园重要活动之一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成为与物联网技术息息相关的重要成员。两者的关系也在推广与应用中显而易见:
物联网技术是学生社团组织运行的支撑力。学生社团组织种类繁多、成员众多,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手段来管理与建设,如纸质签到、现场报名等形式,那么瞬息万变信息量的庞大、社团组织成员的不断增多,势必造成信息资源无法及时传达、内部管理存在混乱等管理难题。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物联网环境下,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平台,加之以实时数据监测系统,能够从技术层面上为学生社团组织的运行提供支持,从而使社团组织的管理与建设能够高效开展。
学生社团组织是物联网技术成熟的催化剂。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是当前智慧校园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成功与否,也是智慧校园实践的重要一环。而物联网技术作为促进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核心技术,其在推动社团的发展的同时,也在促使自我技术的变革与成熟。学生社团组织也是物联网技术的完善的实践应用的样本,能够加快了物联网技术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信息环境的成熟。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与物联网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而物联网技术在社团组织建设中的逐渐应用也指日可待。因此对于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的引进与推广的可行性评估也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对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可以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践、应用价值以及应用前景方面各个突破。
物联网技术概念自2005年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之后,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被不断推动。而智慧校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根据对当前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考察,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的各个项目中应用成效可见一斑。
节能校园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在校各项能源数据的实时监控,由此及时掌握在校师生数量,并依据这一数据分析出学校食堂、超市等服务部门当日的供应量,从而有效避地免食物、生活用水等资源的浪费。另外,在教室、寝室等场所按照环境温度监测仪器,以通过人数变化、光照变化实现智能供水供电、调节室内气温光照等,在优化资源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平安校园项目。校园环境的安全关系着校园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因此平安校园项目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不容忽视。在物联网技术平台中,校方利用综合安全系统,如GPS 定位系统、图像识别系统、无线传感系统等,配套相应的寝室门禁、校门车闸,以确保校内师生安全、校内行驶车辆管制等,为校园安全维护构建一个严密网络。
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而言,倘若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其组织建设中,将具有多层面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第一,优化流程,降低活动成本。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灵魂。而物联网技术的存在与引进,恰好使这一灵魂得到更到位的展现。具体展开来说,就是凭借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传感、图像识别等技术,改变传统的必须一对一进行认定的活动方式,以此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活动对象与活动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由此优化了活动筹备的流程、简化了活动过程中的步骤,实现了社团活动的最优方案,使活动成本保持最低值,也大大提高了整个高校社团组织的办事效率。
第二,便捷交流,丰富活动内容。在过去的高校中,由于社团组织活动众多、人员复杂,校内社团组织往往各自开展活动,很少进行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物联网技术能够通过一个统一的信息云端,将不同社团的活动信息、社团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反馈,使每个社团管理者都能第一时间掌握自身以及其他社团的基本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推进了不同社团之间的交流,还能为社团合作提供一个技术平台,使高校社团活动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第三,创新升级,打造社团品牌。对于高校社团而言,由于经营不善、资金有限等原因,社团的兴衰替司空见惯。而物联网技术这一剂强心剂的注入,可以让高校内形形色色的社团有了技术支撑,通过实时数据监测系统,随时知悉社团发展信息,从而能够及时对社团建设中的漏洞进行补救,为社团建设的信息化、科技化道路提供有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高校社团以这一“互联网+”的方式实现了自我的创新升级,提高了社团竞争力,在当前高校环境中树立起了优良的社团名声与品牌。
在“互联网+”的这一大环境下,物联网技术推广的国内外政策呼声也与日高涨。从国外来看,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先导者,美国已出台多项政策规定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保驾护航,诸如规定物联网技术标准以提升可操作性、出台《推动物联网发展》规定发展方向等;韩国则推出《物联网基本规划》构建出了涉及各产业链的物联网生态体系。而纵观我国国内对物联网技术的政策,虽然目前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但是各省各市的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都大力倡导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等方面,并逐步推广到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
正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特性,以及两者能够一以贯之的创新与变革的共性,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才成为可能。但是,两者的应用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不断磨合,通过技术不断更新社团组织,通过社团组织不断锻炼物联网技术,如此“互联网+”时代命题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才能在智慧校园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