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地思考。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该通过实践让学生巩固书本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地理这门学科的魅力,使学生逐渐对地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地理这门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只有将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掌握一定的自然规律,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在实践课程中,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实现了寓教于乐,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也能更加亲近自然,陶冶情操。
实践意识的形成是提升实践效果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例如,在学习有关“植被覆盖率”的内容时,学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植被的作用,进而总结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全球变暖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周边小区,了解植被覆盖情况,并提出建议。小组成员在实践中各司其职,分别收集数据和进行实践调查,最终形成报告。
地理这门学科需要借助学习用具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解,所以,学生通过学习用具,既可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也能提升课堂参与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学习用具的制作方法。例如,在介绍中国地形时,教师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课本,然后让学生用胶水、泡沫、彩笔等亲手制作中国地形图,利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势。学生在制作中既可以了解中国地形,还能增强动手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要求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细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所以,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交通线路、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带领学生进行课堂调研,深入了解一些自然灾害,如干旱和洪涝等,通过走访、询问和搜集数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这些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预防灾害的措施。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大自然中的气候、植被、水文和土壤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大山、农田和湖泊中,让学生进行野外体验,可以使学生取得不一样的收获。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周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调研,进行实际的野外考察。学生在野外考察前,可以先通过网络收集资料,了解当地的地理情况和土地利用情况。然后,深入当地,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最后,通过走访村干部,了解当地种植存在的问题。借助这种实地考察的方式,学生可以感受到土地资源对人们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明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升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发现当地的土地利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农田被工业、企业占用,导致农民没有安身之地。水田和旱田的种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土地综合利用度不高。有些地方将植被砍伐后在原有的土地上种植庄稼,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实际调查,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树立了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深化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教学规律,结合实际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