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燕青
多动障碍就是注意缺陷,是一种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异常行为。具有多动障碍的学生智力水平与正常学生相差无几,可他们在学习、行为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患有多动障碍的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安静地听教师讲课,在课堂中坐立不安,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难以集中,东张西望,学习成绩落后。由于个人行为易冲动、无意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定、动辄乱发脾气,缺乏条理性,动作笨拙等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另外,还可能因为插话、打闹、交头接耳等活动干扰其他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关注多动障碍学生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心理状态,在充分尊重个体心理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科学干预,防微杜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情况不同,多动障碍的成因也有所不同。本文试从心理学和主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对多动障碍的产生进行具体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多动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明确
表现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很专心、很投入,但上课、学习、做作业却不专心。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对学习缺乏兴趣。
2.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自我控制能力落后的原因是大脑抑制功能差。有多动障碍的学生,在接受刺激后,不能适当地抑制或延迟自己的反应,而是倾向于立即做出反应,所以,总是特别容易兴奋、好动、冲动,静不下心来。
3.感觉动作能力落后
由于身体本体感觉的混乱,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也是混乱无序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动作功能的落后,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中提取有用的感觉信息,许多感觉信息未能传达到大脑,从而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就小学生中的多动障碍情况来看,由生理发育、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比例并不高。
导致小学生产生多动障碍的原因可以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
其一,学习基础差。有些学生很想学好,上课、学习的时候主观上也想专心听、认真学,但由于学习能力发展滞后,基础知识不扎实,跟不上学习进度,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所以才分心、走神、开小差,从而使得学习过程和成绩进入恶性循环。
其二,学习习惯不良。有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边读书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边吃零食,边学习边谈笑,或边写作业边摆弄小物件等不良习惯,积习难改成为大多数多动障碍学生的原因。
2.客观原因
其一,家庭因素。父母生活没有规律,造成儿童的学习、生活也没有规律;父母或教师对子女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没有进行必要的限制与引导,更缺乏一定的科学训练等。另外,由于缺乏安静的生活环境,亲戚朋友串门来往频繁,或者孩子经常处于打牌、打麻将等嘈杂环境,结果养成了难以专心做事的习惯,最终迁移到学习活动中,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听课和学习内容上。
其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每个学生都产生重要影响。一些教师讲课不生动、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或教师评价学生“唯分数论”,或学生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倦,或不喜欢某一学科的老师,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压力,引发不满,从而将注意力转移他处,这是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原因。另外,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与同学、伙伴的关系在小学生心中往往分量较重,稍有变化便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这些都会引起注意力分散。
小学生多动障碍的矫正是个复杂的过程,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协同家长通力合作,共同参与。需要在家长和教师全方面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深入分析多动成因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齐抓共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总结起来,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们积极的影响。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性格内向,不敢靠近老师,老师要主动接近他们;面对学生的过失,教师的指手画脚、大发雷霆、恶语伤人,甚至侮辱体罚,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害怕畏惧、仇视和敌对心理,并由厌恶老师发展到厌恶这门学科,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要清楚,孩子是在不断犯错和改错中成长进步的,要允许学生犯错,宽容学生的过错,但不纵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错误的发言进行积极引导和评价。平时经常和学生谈心,聊家常,特别是当孩子精神不好、身体不舒服时,老师更要像慈母一样关心他们,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
2.善于化解学生间的矛盾
小学生在一起学习、玩耍和生活,相互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绊绊。因此,教师面对学生间的纠纷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训斥,要耐心地充分了解情况,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深入细致地分析原因,客观公正地指出其危害,鼓励学生向对方认错,同时教会其今后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把学生相互之间的矛盾都变成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的转变点。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明白助人为乐的意义与价值,不失时机地用肯定和表扬激发孩子参与到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群活动中去。
3.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有多动障碍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困难。对此,教师切忌给学生贴标签,说一些降低信心和伤害自尊心的话,更不能拿他们与其他孩子相比,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一旦孩子失去信心,无论老师费多大力气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对这部分孩子要特别关心,采取个别教育、个别帮助的办法,还可发动学生一帮一。要告诉他们学习有困难不要怕,相信有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帮助,一定可以克服的。另外,在作业设计、课堂提问方面降低难度,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增强,学习潜力就能得到激发,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脑、口、手并用,读、写、做结合,自学与小组研讨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注重引导学生享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求,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除考试成绩之外,更看重学生平日的学习表现,端坐、倾听、安静、认真、勤奋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
1.加强家庭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得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并没有在家庭中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应当增强广大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加大家庭心理教育力度,引导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并且进行恰当的交流与引导。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应注意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向教师请教一些预防和克服儿童多动障碍的有效方法。同时,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为孩子营造出安静、和谐而又轻松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正确、客观地评价孩子,时刻注意自身言行,做好榜样示范。家长也要注重与孩子及时进行交流,注重彼此之间的互动,引导孩子制定阶段性改进计划,采用小步子原则,教会孩子合理面对自己的不足,循序渐进取得进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家长要注重在日常生活或公共场所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存在,进而自觉地遵守规则,逐渐增强自控能力。
1.学会认知调节
那些由于幼时不良生活环境而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多动障碍的学生,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会认知调节。认知调节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积极的信念,使得自己保持正常的行为和情绪反应,避免不良行为引起他人的否定评价,而带来情绪和行为的过度偏激。学生应努力学会归因,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归因于长期的努力,明白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靠努力,还要靠他人的帮助,应学会维护外在的环境,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2.掌握基本的调节方法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将心思集中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个爱好、一个小活动等上面,不可将精力倾注于无关紧要的事务;要主动与师生和伙伴交流,听取他们关于行为的自我控制方法的建议,要特别注重别人对于自己行为表现的评价,及时中止或调整正在从事的活动;要积极发展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让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这些活动上面,逐渐减少多动行为的出现。学会关注并记录自己的多余行为,以此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必要时,可以请求教师、家长或伙伴的帮助。
总之,在小学生群体中多动障碍现象的出现在情理之中,关键在于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如何去教育及引导学生。家长和教师平时要高度重视这类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要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帮助其尽早预防、克服和消除多动障碍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中,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