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骏 夏鹏 王莎 陈斌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上海 201620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一系列新兴的重大战略(例如“中国制造”、“互联网+”等)相继颁布,标志着国家的经济需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驱动,对大学教育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1]。
为此,国家教育部连续召开多次会议,明确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方向。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新工科研讨会中,会议精神指出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达成了“复旦共识”[2]。3月,在天津大学召开的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中,深入探讨、传播新工科理念,推动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推进新时期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引领新工科建设和发展,凝聚了“天大行动”[3]。6月,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研讨会中,明确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更与时俱进,对接行业企业需要与国家重大战略,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形成了“北京指南”。
本文以汽车工程测试基础课程为例,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计算机工具将网络技术、虚拟技术、多媒体教育有机相结合,形成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对接新工科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尝试,本课程所涉及的研究结果将对其他院校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汽车工程测试基础课程的内容中,测试系统部分讲授的内容有:测试系统的组成、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分析、动态特性分析[4]。这部分内容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和公式推导较多、学生很难理解。汽车传感器的授课内容包括:各类传感器(应变片式、电阻式、变磁阻式、电容式)的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繁杂,汽车工程测试基础的课程特点对授课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5]。结合本人的授课体会,该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汽车与拖拉机试验学》,该书的出版时间为2006年,时代较为久远,教材的内容滞后于传感器的技术发展,从而影响学生对最新新技术的掌握。如何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时下前沿的技术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汽车工程测试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汽车工程测试基础课程教学还是以老师PPT教学加板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教师掌握课堂,把握授课进度。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提问和质疑的勇气,上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低头玩手机的现象,而且屡禁不止。
(3)考核方式未能综合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一门考查课,汽车工程测试基础课程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平时作业和期末测试,学生只需机械式的背诵知识点和学会计算题,即可通过课程,这样容易滋生同学都不爱学习的不良学风。为保证教学效果,有必要引入多元化的指标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对课程的改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应当尝试创新型的教学,例如对于传统的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少部分时间讲,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新型的传感器,例如轮速传感器中的半导体磁性晶体管传感器,可以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较,介绍新型传感器的灵敏度跟高,而且成本低,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模式,借助互联网+课堂教育模式,将各类信息化手段引入课堂,同时还可以借助MOOC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线上的教育资源平台进行自助式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课堂考核方式。采用“N+1”的考核模式,其中N包括出勤、作业、期末考试成绩,而+1着重于对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创新性思维增加适当的分数奖励。课堂中引入翻转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任务,课题来自于工程实际或科研项目,重点对具有新意的小组汇报进行加分奖励。
在新经济在大背景下,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为工程技术领域培养大批创新型的人才,是我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以汽车工程测试技术为例,全面优化课程教学,融入学科的前沿研究热点,弥足教学内容之后的不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自主式、对话式等方式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多元考核“N+1”模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