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专家:杨祖艳
(湖州市练市镇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
【中考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为读者的。——周国平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专家评析】
对考生而言,2019年湖州卷写作试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读得懂写作材料。对湖州卷写作材料而言,重点落在后一句话上:“然而”一转,是在强调什么?“并不是”表示否定,那什么才叫“是”?“随便”是随心所欲、不经心的意思,那什么才叫“不随便”?“读点什么”也可以让我们继续追问,“读什么”“读出点什么”,才可以称之为“读者”?当然,前一句也不是可有可无,有这句话的铺垫,才更突显对“读者”的内在要求。湖州卷写作材料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义丰,即便“并”“就”“的”这几个字,也有强调意味,值得玩味。这固然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在长期阅读中培养语感。语感强,则理解能力强。
第二,连得起阅读体验。要回答上面分析的几个问题,考生就必须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把考题和自己在课内、课外阅读中的阅读体验、阅读思考、阅读收获勾连起来,并形成有意义的、紧扣材料指向的写作主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缺乏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体验,是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的。
第三,显得出阅读品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统编教材则更深入,对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课外读物的选择,批注、质疑、跳读、选择性阅读、不同文体的阅读、专题阅读、写读书笔记等阅读策略和方法,读懂作品、读出自我、提高表达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等阅读目标。这些,恰恰是写作材料中“不随便”地读、“读出点什么”所需要回答、需要突出的。明白了这一点,才可能写出有“品质”的作文,显示出考生的阅读品质,也才能更好地回应写作材料中“美好”一词。
统编教材主治“不读书”弊病。把语文课程标准对读书的“倡导”性建议,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落地”性要求,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特点。可以说,湖州卷写作试题在富有思辨性的材料中,蕴含的实质是对考生阅读品质和表达阅读体验的考查。对于这一点,经历了统编教材三年学习的考生应该有话可写,有“体验”可谈,也能有“品质”高低之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善于发现写作试题背后的东西、隐藏的导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挂在我书房里的八字箴言,从最初的懵懂,到如今读了几本书之后的若有所思,我开始喜欢这句话了。
喜欢读书的人也往往喜欢旅行,我也如此。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我发现:人生也是一本厚厚的无字之书,一路走来,我在读书,我在行路,在读懂书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读懂人生之书,尝试着做一个合格的读者。
儿时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读到“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我便潸然泪落,我不想告别我的童年啊,不想眼睁睁地看着童年像颗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我多么希望童年就像旋转木马一样,转着转着就又回来了。
然而,终究要与童年告别的。于是,默念着朱自清《匆匆》里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来安慰自己,希望在下一个路口遇见似曾相识的童年。
当我踏入崭新的初中生活时,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书本,好不容易看见朱自清的名字,它也就那样倏忽不见了,我要去读陌生而深奥的鲁迅,去读他的《朝花夕拾》。感谢上天,让我遇见了喜欢读鲁迅的我的语文老师,他开口念《朝花夕拾》的一瞬间,我便可以感知他是一个好的读者,他是懂鲁迅的。
于是,我也喜欢了鲁迅,和萧红一样地喜欢鲁迅。喜欢他的百草园,也喜欢《呼兰河传》里的小花园。
于是,我的童年也变成了我的百草园、后花园,它没有销声匿迹,而是永远地活在了我的心底,成一个温暖的港湾,足以躲避风浪。
后来啊,我读了更多的书,行了更远的路,把童年甩得远远的,直到站在初中生活的尾巴上。回望来时路,我想起龙应台的《目送》,想起“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让我怦然心动的一段话,似乎可以抚平我对初中生活所有汹涌澎湃的想念——不必追。
是的啊,“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人生是一张不知下一站叫什么名字的单程票,没有哪一个人,哪一段时光可以陪我们一生一世。
“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如今,即将背起行囊,告别深情难忘的初中生活,踏上青春洋溢的高中旅途:我一边眷恋着过去,深情凝望,温暖告别;一边向往着未来,昂首遥望,热情拥抱。
罗曼·罗兰说: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不是吗?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那个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少年,那个能读出自己、发现自己、润泽自己的少年。
【专家点评】
本文考生将“读书”与“读人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将这一想法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中,沿着人生的时间轴,娓娓道来,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慢慢成长、成熟,对未来满怀憧憬与自信。这一路的成长源自阅读的启示,考生将阅读感悟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养分,滋养心灵,滋润人生,润泽生命。可以说,这位考生已然成为了一个美好的“读者”,快乐的读者,豁达的读者,一边用心读着名家名作,一边用心读着人生之书。同时,本文还暗含着对“读者”的另一理解,即读者的美好境界是读出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既是对“美好”一词的印证,也是对“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