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的中国资源
——当代中国作家培养经验考察

2019-11-27 18:10许道军等
写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学奖网络文学作家

许道军等

前言

创意写作在英语国家的兴起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极大改变了当代文学教育、写作教育的形态,并培养了大量创意写作人才,这为所在国家文学写作的繁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乃至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7年前后,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引进创意写作学科,并致力于创意写作学科的中国化。至今,创意写作已成蓬勃发展之势,并向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延伸,越来越得到公众的期待与认可。

创意写作没有引进之前,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作家培养的事实。实际上,中国不仅存在丰富的传统诗学资源,近现代以来也有大量的作家培养实践,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家,也形成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经验,甚至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作家培养模式。比如,以中国作协文学研究所、文学讲习所与鲁迅文学院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学新人”作家培养模式,以盛大(阅文集团)为代表的网络“写手作家”培养模式,以明星作家韩寒、郭敬明团队为代表的“偶像作家”培养模式,以“新概念作文大奖赛”“北大培文杯”和“90后创意小说大赛”等为代表的大奖赛青少年作家培养模式,以上海作协等为代表的地方作协、文学院作家培养模式,以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等中文系作家班为代表的高校中文系学院派作家培养模式,以各种文学奖为主导的台湾作家培养等等,这些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的作家培养方式。当然还有各种条线、专项的作家培养活动,比如“少数民族作家培养”“工人作家培养”以及“作家工作室培养模式”(比如山东的“张炜工作室”作家培养模式),等等,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经验。

当代中国作家培养经验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创建的重要资源。梳理与考察当代中国作家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创意写作中国化的深入,也是对世界创意写作发展的贡献。

一、当代中国作协作家培养经验梳理与研究

当代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作家培养实践活动,以各级作协为主导的专业作家培养即是其一,并积累了独特的经验。中国各级作协的作家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作家,积累写作人才,在纸媒文学时代和网络文学时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一)纸媒文学时代的作协专业作家培养模式

纸媒文学时代的作家培养模式,是指在纸媒文学为主导时期作协沿用的作家培养方式,其培养对象多是已经具有相当成就、以写作为主要工作的专业作家,主要方式有组织作家深入生活、作家采风,实行作家挂职制度,设置重要作品扶植项目,组织文学研讨会和研修班、写作营,成立文学院、设立文学奖等,目的在于提升作家的专业化素养和创作质量。

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旨在让作家积累生活素材,不脱离人民群众,从而再现作品的生活气息,这是作协一直坚守和强调的方面。例如湖南作协在70年代就积极推动作家下乡,中国作协2010年正式实施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根据创作需要和作家本人意愿,帮助他们联系到定点单位采访、体验3个月到半年时间。组织作家采风则更为常见,定期组织作家下乡采风,是丰富作家创作素材,激发其写作灵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行作家挂职制度,是指安排作家到生态产业区、文化产业基地和高校,担任一定职务,深度参与本地事务,这是对深入生活制度的一种创新。挂职制度既给作家以职位,又能给作家提供比较全面和长时间的体验保证,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从事文学创作。

重要作品扶植项目,是对一批重点作品在出版方面给予经济扶持、在研讨宣传上给予切实帮助,从而实现“出精品、出人才”。中国作家协会设有重点作品扶持、少数民族作家重点作品扶持、民译汉专项作品申报、少数民族作品出版扶持、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申报等作品扶持服务项目。

作协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学研讨会、高级研修班、写作营等,其目的就是提高作家的创作热情,吸收更多的创作资源。如江苏省作协就举行“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研修班第一阶段是创作指导、第二阶段是社会实践学习,第三阶段文学理论学习,通过三个阶段,对中青年作家进行培养。同样是江苏作协的“雨花训练营”,目的是为了延续传统,培养青年作家,训练营由《雨花》杂志牵头,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训练,邀请了《中国作家》《十月》《花城》等26家省外文学期刊主编或资深编辑前来点评,以举办四期改稿会的形式来锤炼学员作品①《第二届雨花写作营第四期改稿会暨典礼在南京举行》,江苏作家网,网址:http://www.jszjw.com/topnews/20190311/1552293283686.html,发表日期2019年3月1日。。辽宁省的“新锐作家班”也举办了多届,是扩大辽宁作家队伍、提高中青年作家整体素质、更广泛更深入地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的重要举措①《省作协举办第五届新锐作家班》,辽宁作家网,网址:http://www.liaoningwriter.org.cn/a/xinwen/html/1203.html,发表日期2007年12月23日。。各地方作协都有相似的文学班或训练营、改稿会,定期举办,为作家培养提供动能。而更为日常的则是作家读书班、作家沙龙、赛诗会等形式,这些活动更频繁,参与人数相对较多,覆盖范围较广,同样对作家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设立文学院,是作协和区域联合进行作家培养的模式。北京的老舍文学院定位在培养京派文学人才,江苏省作协与南京大学一起成立江苏文学院,目的是培养高层次的文学人才。河北文学院通过健全完善青年作家培养机制、奖励扶持机制,以此加强对青年作家的培养。辽宁文学院与被聘任的签约作家签订合同,按选题和合同规定完成创作任务。黑龙江省的萧红文学院,每年举办中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积极培养中青年作家。各地区的文学院承担着培养作家、繁荣区域文化的重要职能。

设立文学大奖来鼓励新人创作,进一步培养新生代作家,也是作协一直采用的作家培养模式。主要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些文学奖都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4年评选一次,目的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鼓励文学创作,培养新人作家。为了鼓励文学新人,作协还在“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设立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来进一步扶持青年作者。这些大奖含金量较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和体现了中国优秀作家的创作水准。地方作协也有不同形式的文学大奖来鼓励创作,如江苏作协的“紫金山”文学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等。不同主题的征文活动,也是作家培养的常见模式。如江苏作协的“天降花雨·大美雨花”全国诗歌散文大赛,北京作协的“我的北京我的梦”征文,天津作协的“国际禁毒日”征文,辽宁作协“我和我的祖国”征文等,这些征文大赛大多与时俱进,主题各异,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情怀,给作家提供了一定的创作机会。

与此同时,作协也在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作家,少数民族人口少,作家也少,但是少数民族却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待挖掘,中国作家协会自2013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工作,并设立“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以此来推进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此外,作协还设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旨在发现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作家,推出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力作,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青海作协举办青海少数民族藏语文学创作翻译培训班,加强了作协组织对藏语作家和翻译家的组织、引领、服务职能,促进青海省藏语语文学创作的发展。贵州作协、内蒙古作协等也都在积极地鼓励和培养少数民族作家,实行“先筛选,后扶持,再鼓励”的政策,积极推动少数民族作家成熟起来,推动其创作文化精品。

(二)网络文学时代的作协专业作家培养模式

网络文学时代的作家培养模式,是自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作协逐渐摸索出的顺应时代发展的作家培养新模式。主要有合同制作家招聘,设立作家签约制度,建立创作基地、网络作家进作协,成立网络作协等形式。这些模式是新模式,尚不十分成熟,但是一些地区作协首先开创并运用了起来,对于新时代的作家培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合同制作家招聘,是湖北作协创立的,每两年一届,面向全省公开招聘作家,这些作家按照申报题材又被细分为综合类签约作家(以创作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儿童文学为主)和长篇小说项目签约作家,继而形成业余作者、作家协会会员、合同制作家、专业作家的梯度前进规则。这种方法保持了创作的活力和竞争力,可以给更多业余作家提供机会。河北作协、天津作协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进行“合同制”作家制度,实施办法大同小异,依各地区实际而定。

作家签约制度,是山东作协针对传统专业作家制度缺陷暴露后提出来的,“打破了传统的驻会专业作家的体制模式,由过去的‘花钱养人’转变为激励精品。”①杨学锋:《培养优秀骨干作家打造齐鲁文学精品》,《百家评论》2014年第2期。签约制规定了作家的任务量,可以很好地激发作家的创作活力。为了加强上海网络作家队伍建设,上海作协扶持优秀网络作家,也开展了网络作家签约工作,为网络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实际支持。

建立创作基地,是指作协在地方建立专门的基地,是探索镇街文学创作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大大丰富充实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出更多文化精品,同时,也为地区经济社会双转型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如天津作协与天津高新区共同携手创办了“天津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以天津高新区作为创作基地,组织作家深入基层采访并创作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进作协,主要是针对近些年网络文学的燎原之势而开展的,目的在于吸收网络上的新鲜血液,为作协提供创作新营养,保证作协和时代不脱节。不少作协如广东作协都积极鼓励优秀的网络写手进作协,吸收民间力量,扩大作协的影响范围。江苏省作家协会为引进和培养优秀网络文学创作人才,建设中国网络文学全产业链发展高地,创建了“江苏网络作家村”,“将规划建设“中国网络文学IP形象展览馆”“网络作家培训基地”“淘梦华东基地”“编剧医生培训中心”“网络文学众创空间”“江苏网络文学研究院”“国家级网络文学IP路演基地”等,为网络文学泛娱乐产业提供便捷服务。作家村还与网络作家签约,就IP开发、影视制作、衍生品开发等进行合作②《江苏网络作家村“在镇江杨牌”》,江苏作家网,网址:http://www.jszjw.com/online/20181119/1543816927470.shtml,发表日期2018年11月19日。。湖北省作协举行网络作家文学精品创作培训班,通过培训教学的方式提高网络文学的创作水平。

此外,部分省市成立了网络作协,负责网络作家的培养和网络文学的推动,如江苏、浙江等,网络作协定期举办“网络作家体验营”“网络文学周”等来对网络作家进行培养,丰富网络作家的创作素材。天津作协成立了“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扶植和培养当地的网络作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也应运而生,对我国网络文学最前沿的发展态势和创作现象展开研究,重点组织开展“网络文学国际论坛”“网络文学年度奖”和“网络文学传播集会”活动。上海网络作协则先行一步,“对网络作家进行网络文学专业中级职称的评审,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次专门就网络文学建立体系完整的社会化职称评审机制。”③《上海作协率先启动网络文学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上海作家网,网址:http://www.shzuojia.com//plus/view.php?aid=2570,发表日期2018年7月18日。此举为网络作家提供了切实平台,有利于网络作家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作协专业作家培养模式的意义

作协的专业作家培养方式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进和调整的,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先行兵”也有“追随者”,都在培养作家和创作人才上下功夫。作协对于作家的培养确定了作家是可以被教学的基调,纸媒文学时代下的作家班、训练营,可与创意写作工作坊相互借鉴。作家班、训练营重在讲师指导和作品优化,创意写作工作坊重在工坊内交流与灵感激发,二者可以相互吸取经验,进一步更新作家培养方式。大奖模式和征文活动,对作家作品进行遴选,不断鼓励新作家进行创作,创意写作学科也可借鉴该模式,调动学科内部的创作积极性,并推动学生走出去,通过有针对性的投稿来不断提升自身创作水平。网络文学时代,作协在地方建立创作基地,既带动了地方文化事业,又提升了作协的创造力。创意写作学科也可以在适合的社区设立自己的创作基地,走进生活,与人民打交道,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创作积累现实素材。作协的作家合同制给作家以创作压力和动力,网络文学和作协的结合与交流,更壮大了作家队伍,也丰富了地区文化。在对作家培养的创新机制探索上,无论是中国作协还是创意写作学科,都是应该一直在路上的,在既结合社会现实,又考虑到作家自身水平的前提上,创新思维,取长补短,进而摸索出一系列明确的有实际意义的培养机制,这对我国文化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产业的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对作协模式的梳理和探究,可以为中国作家培养的新视野打开思考之路,也能为中国高校创意写作学科的作家培养提供借鉴。培养作家的模式应当是丰富的和不断更新的,在创意写作新视野下,“人人都是作家”,更需要不断探索更好的作家培养方式,促进作家创作水平的提高。

二、鲁迅文学院作家培养经验考察

在创意写作引入之前,鲁迅文学院作为国家级的作家培养机构,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作家培养经验。鲁迅文学院(简称鲁院)最初名为中央文学研究所,不久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后来又更名为鲁迅文学院。自1950年成立以来,跟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近70年的风风雨雨。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央文学研究所时期(简称文研所),创办于1950年10月。第二个阶段是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时期(简称文讲所),于1953年11月更名,此时它改由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领导。1957年,随着丁玲被定为“丁、陈反党集团”首要分子而遭到打击,文研(讲)所也随之解体。文革后,文研(讲)所恢复,继续招收学员。第三个阶段是现如今的鲁迅文学院时期,1984年11月12日,中宣部批复“文学讲习所”更名为“鲁迅文学院”①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上海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至此,鲁院的形态基本稳定,在作家培养上作出了多番尝试,对新时期的作家培养和文学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网络作家培养、偶像作家培养等民间作家培养不同,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养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基于延安鲁艺的经验和苏联高尔基文学院的影响,出于新生政权巩固文化领导权的需要和满足文学青年深造的诉求,文研所在新中国建立的第二年便得以成立。成立至今,其培养社会主义“文学新人”的理念从未改变,带有鲜明的“官方”和“主流”色彩,培养出的人才也基本上以“主流的作家、文学骨干和文学干部为主”②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上海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在师资方面,鲁院基本采取聘任的方式,并邀请名家进行专题授课,还探索出了客座教授制度。其早期的教师队伍比较纯粹,大都是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文艺界领导、优秀作家、评论家、大学教授、研究员、各界名家等,教师拥有很高的学问和很强的创作实力③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上海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而随着课程内容的丰富,鲁院的教师队伍则愈发多元,除了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人以外,其他学科如艺术、自然科学等专业中的佼佼者也成为了鲁院的教员,他们的加盟极大开拓了鲁院学员们的眼界④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上海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可以看到,在教员的选择上,鲁院有两大评判标准:一为政治性,教员的政治倾向必须明确;一为专业性,教员必须在自己的领域达到顶尖的水准。这样的标准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鲁院培养理念的顺利实践。

在招生方面,不论是文研所、文讲所还是鲁院时期,其招生方式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的推荐与考核、审批相结合”⑤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上海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即负责单位发布招生通知,各地相关部门及专家推荐,通过考核与审批确认最终名单。除此之外,还曾尝试考试入学的模式,但这个模式并没有走下去。对于招生对象的选择,在文研所和文讲所时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主要招收那些经过战争洗礼,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生活体验,并且在文学方面有过一定实践,但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人才⑥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上海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鲁院时期,则主要招收一些政治素养过关的、有潜力的新人作家以及评论家,此时招收的学员整体素质要高于文研所和文讲所时期。这样的招生模式展现出了鲁院“精英化”的作家培养特征,也就是说,其作家培养并非是将普通人培养成作家,而是将文艺青年培养成作家,以及将作家培养为更成熟的作家。

鲁院的培养方式是在探索中逐渐发展的。从办班形式上来看,其班型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最初开设高级班和初级班,经济困难时期兴办了各类短期进修班、函授班,寻求正规化教育时期尝试与高校合办研究生班,新世纪条件成熟后则开办了高水平的中青年高级作家研讨班 (简称高研班)。而在2017年,鲁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手,以合作培养的方式招收文学创作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则预示着鲁院的学位化培养倾向。从培养内容上来看,文研所时期更为重视思想政治培养,文讲所时期则寻求一种政治培养和专业学习的平衡,鲁院时期更为看重专业上的学习,对于政治素养的培养更为灵活。从学习形式上来看,他们采用授课、研讨与教师辅导、自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这三部分逐渐趋于平衡①叶炜:《从创作的可持续看文学训练的意义——以鲁迅文学院和北师大合作培养作家为中心的考察》,《太原日报》2018年10月17日。。在对学员的培养中,鲁院聘请各界顶尖专家开课,从各个门类开拓学员视野;实行导师辅导制,定期召开研讨会;为学员开书单,便于学员自学经典;组织学员社会实践,深入生活体悟文学,这些举措使学员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为他们日后的文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已有的作家培养模式中,鲁院可以说是成果斐然,其培养的众多优秀作家,创作出了许多质量上乘的作品。早期如徐光耀的《小兵张嘎》、董晓华的《董存瑞》、梁斌的《红旗谱》等,皆是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后期如莫言、余华、迟子建、王安忆、毕淑敏、刘震云、葛红兵等,更是引领当代文坛风骚。当然,这其中的许多人在进入鲁院之前已经是崭露头角的作家,但他们纷纷表示,在鲁院的学习使自己受益良多。可以说,鲁院培养出的作家长期活跃于文坛之中,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许多学员都在其文章中表达了对鲁院的感激与热爱,但也有学员指出鲁院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第五届高研班的冉隆中在其回忆文章中肯定了大部分教员的教学,也以幽默的笔触指出了个别老师照本宣科,对创作鲜有助益的情况,同时,他还质疑了一些教师仗着自己的身份头衔,心高气傲,不把学员放在眼里的现象②冉隆中:《鲁院听课记》,《文学自由谈》2005年第4期。。可以看到,鲁院培养模式还有需要完善之处。

几十年来,鲁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文学新人,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可谓成效卓著。同时,作为起步较早的作家培养模式,鲁院的作家培养也为其他作家培养模式提供了经验。同为作家培养,鲁院与创意写作在作家培养上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如让作家来教创作,注重学员个人源泉的挖掘等。但二者也有着明显差异,表现在:其一,创意写作教学根植于创意写作理论,而鲁院的作家培养整体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做指导,因此,课程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员本人的个人积淀以及教学水平;其二,创意写作主张“人人都可成为作家”,而鲁院坚持精英化的作家培养之路,其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作家的成长和进步。但鲁院的作家培养模式也能够给创意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如定期的社会实践以贴近时代、深入生活;根据不同的时代状况调整自己培养思路等等。

鲁院依旧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作家的重任,而创意写作方兴未艾,二者都来日方长,双方应该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成长,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

三、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考察

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读者也开始逐渐成熟,并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出了新要求。网络作家承担着网络文学创作的任务,如何迅速提高网络作家的创作素养,是摆在文学网站面前的艰巨任务,网络文学作家培养已经到了不得不讨论的阶段。阅文集团2016年招股书显示,作家资源风险已经成为阅文集团所面临的关键风险之一①《网文2016年利润低至1.2%将控制成本培养作家》,新浪科技网,网址:http://tech.sina.com.cn/roll/2017-07-04/doc-ifyhryex6120147.shtml,发表日期2017年7月4日。。但在此之前,主要文学网站已经开始了网络作家培养的尝试,并形成了独特的经验。

(一)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新举措

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是以文学网站为主导,按照网络文学市场需求,实施作家培养的一种模式。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的理念是希望培育出下一个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大神”级别作家。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培养对象是各个网站下的签约作者,由作协作家、鲁院作家、高校老师、成功的网络大神、知名网络编辑等联合培养。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六大模块。

第一,作家福利体系,包括刚入门签约作家的低保制度、签约作家享受分成制度等。这种福利体系几乎每个文学网站都有,形式不同,但实质都一样,目的是让旗下写手没有顾忌地去创作,从而写出高质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第二,网络文学新人课程,培训场地在线上,教授者是网站的编辑,培训对象是网络文学写作的新人,目的是帮助网站新人快速进入状态。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网站作品风格解析、网络小说特点、写作技巧、网文分析等,内容主要为如何成为作者、如何起标题名、奖励考核等。《网络文学新人指南》是17k中文网站编辑在网站创始人血酬领导下历时六年完成,这本书从网络作家签约基本知识、编辑经验、网络类型小说特点、网络写作技巧等方面辅导网络文学新人快速了解适应网络写作②血酬:《网络文学新人指南》,17k 中文网站,网址:http://www.17k.com/book/42828.html,发表日期2017年11月2日。。

第三,与鲁院、作协合作,由知名传统作家、成名网络作家、编辑对签约作者和网站编辑进行培训,教授专业写作方法。2013年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中文在线成立中国首家网文大学③网文大学,17k 中文网站,网址:http://daxue.17k.com/index.html,引用日期2019年4月30日。,名誉校长为莫言,导师有《钱多多嫁人记》的作者人海中、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等。

第四,与高校合作,对签约作者和高校学生进行培训,由高校写作领域知名教师、传统作家、知名网络写手、网站编辑等联合培训。2013年年底盛大文学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对外宣布,将联合创办中国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2017年年底阅文集团和上海大学开始创意写作学科产学研合作,创立了第一个网络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硕士点。

第五,数据分析,网站为符合资格的签约作者提供热点数据分析,让网络作家更了解自己的读者、网站的整体读者特性、网络热点等,写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第六,作家经纪人制度,对于签约的知名网络作家配备专门的“经纪人”。经纪人通常来自公司内部现有的资深网络文学编辑和运营人员,或者在全球范围内邀请资深版权交易经纪人加盟,目的在于挖掘知名网络作家潜在价值,让作者创造出质量更高的作品。

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将社会上所有可能有利于作家培养的方式囊括入自己的机制体系里。尽管这种培养模式所囊括的部件十分复杂,但整体呈现出一种“作品、读者、作家”相互关联的活态“三角状”关系。在这组关系中,作品、读者和作者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网站则是协调三者的媒介。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不同于其他培养模式,它明确清晰地强调“读者”的存在。读者的身影在整个培养机制中处处可见。2019年《晋江文学城签约作家福利体系》中提到,晋江文学城为符合资格的签约作者提供数据分析,让作者更了解自己的读者。④《晋江文学城签约作家福利体系》,晋江文学城,网址:http://www.jjwxc.net/sp/welfare_system/page3.html#srmx,引用日期2019年4月30日。读者和作者相互影响,网络小说更文的时候,大量读者进行评论,这些评论有时可以左右小说的走向。当一部小说获得成功后,这部小说可能会带动一批作家去产出相同类型的小说。类型小说的出现又会使得该类型小说的读者产生固定的审美倾向。

(二)网络作家培养新思路

网络文学作家培养经验为当代“作家培养”提供了许多新思路,其中,金字塔作家模式和反馈式写作是其创新。

1.金字塔培养模式

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中的网络作家形成一个金字塔生态系统①邵燕君:《网络文学的“断代史”与“传统网文”的经典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2期。。阅文集团在《2015年作家体系星计划》列出一个作家等级表,将作家分为7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一星作家、二星作家、三星作家、四星作家、五星作家、专属名家、白金作家。②《2015年作家体系星计划》,起点中文网,网址:https://acts.qidian.com/zt/ploy/20150520qdsp/theme3.htm,引用日期2019年4月30日。在这个作家金字塔中的任何签约写手,都被称为作家,只是被分成了不同等级,等级越低,人数越多。网络文学培养的是金字塔系统里的作家,这个金字塔最后会出现“大神”级别的作家。正如金字塔的形状一样,底部最基础的作者越多,金字塔顶部的“大神”级别作家也就越多。这种金字塔模式是网络文学作家培养与传统作家培养显著的区别之一,因为传统作家培养是代系相传的精英教学,培养少数精英作家,而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是任何有兴趣写作的人都是作家,读者是区分作家好坏的标准。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机制消弭对“作家”的崇高理解,将“作家”重新拉回现实,反而让文学更具有活力。

2.反馈式写作

网络文学倡导反馈性写作,这种写作方式重视读者阅读体验,并根据读者阅读体验进行下一步写作。传统纸质时代,作者创作也想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但由于纸质媒介的限制,读者的声音很难传递到作者耳边。网络文学依托网络载体,使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变得简单直接,读者的反馈甚至有时可以左右一个作家的发展。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也建立在反馈式写作之上:一是通过榜单排行、评论等机制让作者实时接受到读者的反馈。网站作家的等级提升、收入多少都由读者来决定。谁的作品题材方法更好,更受读者欢迎,谁的作品更能够获得读者们的买单,谁就能够得到的回报,能获得来自平台各方面的更多资源。二是粉丝团体的反馈,网络文学具有明显类型化的特征,每个类型下都有一个粉丝团体,这个粉丝团体里的读者具有相同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网络作家在创作时会刻意去迎合粉丝的“萌点”“爽点”,刻意避开读者的“雷点”。

网络文学作家培养模式虽然培养出不少“大神”级别作家,但这种模式仍是自发产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其经验固然值得创意写作学科借鉴,但也需要改进。文学网站与创意写作学科合作,共同开创新的作家培养道路,比如阅文集团与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合作,开设创意写作网络作家培养方向,就是新的探索尝试。

四、偶像作家培养模式浅析

在传统观念中,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沟壑难填,文学商业化更是天方夜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文化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学创作者为实现自救,渐渐摸索出一条市场化写作道路,并将其拓展成一种特殊的作家培养模式——偶像作家培养模式。追本溯源,新世纪的作家办刊风潮孕育了偶像作家培养模式,以郭敬明的《最小说》和韩寒的《独唱团》为例,这两位粉丝众多的“80后”明星作家以其知名度和个人特色带动刊物畅销,大获市场青睐,继而壮大团队以刊物为平台甄选新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偶像作家。偶像作家培养尽管一直饱受争议,但它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局限于玲珑宝塔的文学创作解放出来,给普罗大众以涉足写作领域的机会,给文学创作以繁荣新生的可能,因此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即在梳理作家办刊和图书出版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定义偶像作家培养模式、归纳其培养特点。

“偶像”泛指不加批判而盲目崇拜的对象,所对应的是“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意为崇拜者。“偶像作家”是将现今娱乐圈偶像概念代入文学圈的一种称呼,以郭敬明、韩寒两位掀起文学圈新潮流的青年明星作家为代表。两人均由“新概念”作文大赛崭露头角,出版作品后拥有书迷,这些书迷随着时间推移扩大和蜕变,大多数在欣赏作家作品的同时,对其个人生活产生强烈的关注兴趣。在此前提下,作家本人配合提高曝光率,加大宣传力度,一度从幕后工作者转为台前说书人,偶像作家就此诞生。

在初代偶像作家实现文学与商业的成功结合后,他们开始考虑复制成功,扩大文学创作影响力,增加职业收益。但个人力量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这就意味着必须培养新人,偶像作家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以郭敬明为例,他引领的写作出版行业团队,正是以独特的偶像作家培养运营方式获得长线成功。首先郭敬明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此后建立个人工作室“岛”,创办《最小说》杂志,依靠原有的粉丝基础,不断在个人刊物平台挖掘新人,由此壮大自己的写作团队。此外,郭敬明团队还运用作家经纪人模式,对新人写手进行精准定位和管理营销,推举出越来越多的青春偶像作家①梁岚:《“郭敬明团队”运营模式浅析》,《现代商业》2017年第19期。。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走上“偶像化”道路,他们除了自身具备如外形、性格、交流互动等方面的偶像优势之外,尤其着重于整个团队的培养打造和营销宣传——这与娱乐圈的偶像打造模式异曲同工。

众所周知,传统作家很难保持长期稳定的作品收入,在庞大的受众市场个人不可能永远保持高位;加之当代社会审美的快节奏变化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这一切使作家创作和作品出版处在急切与焦虑之中。偶像作家培养模式所借助的偶像效应和粉丝经济为创作者点亮新的希望。粉丝的相对固定使作家的职业焦虑得到很大缓解,写作前途和生活支出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能够促成创作和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这对作家、经纪公司和出版社可谓是皆大欢喜。

正如上文所述,偶像作家的出现依托于强大的粉丝经济,故该模式的理念便是培养精准写作的偶像作家。精准写作是指作家经纪团队分析市场人群和综合考量之后,为作家固定写作方向和风格。其目的一方面是瞄准核心消费人群及阅读受众,使作家尽快适应相应市场,保证作品营收;另一方面是稳固壮大粉丝群体。

细观偶像作家培养模式中的师生来源,扮演“导师”角色的通常是成熟一代的偶像作家,例如《最小说》的主编郭敬明、《独唱团》及《ONE·一个》的主办人韩寒等。导师们具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和圈内人脉,写作经验丰富;扮演“学生”角色的则是通过新人选拔赛或刊物投稿被出版社或作家团队看中的写手②郭奕:《“郭敬明团队”的青春文学图书出版研究》,河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在培养过程中,导师们通过向自己的粉丝推荐学生作品、联系圈内作家点评作序等方式促成大卖,此外还将个人形象转化为一个品牌,实现真正的团队营销,打造出“文学大家庭”的梦幻氛围,增强作者和粉丝的凝聚力。

出版社、媒体、读者见面会所构成的新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在偶像作家培养模式中体现出来,而以往由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构成的机制似乎正在被消解①李文凤:《青春文学杂志书现象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最小说》平台下举办的“THE NEXT·文学之新”写作大赛,挖掘出众多具有写作天赋的新人写手,他们签约公司后迅速在平台连载作品收获书迷,紧接着出版单行本作品,举办签售会回馈粉丝,最后进入下一轮创作。无论是初期的郭敬明、韩寒团队选拔带领新人,还是目前各文化公司批量产出网红作家,这些偶像作家的培养都具有相同的步骤,即挖掘写手—匹配经纪团队—分析考量精准定位—包装打造人设—创作出版—签售营销—IP衍生②梁岚:《“郭敬明团队”运营模式浅析》,《现代商业》2017年第19期。。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培养运营中,完整稳定的创作出版盈利产业链逐渐形成。

偶像作家培养模式使用了当前商品化时代的营销策略,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刊物作家培养的读者范围,加速了新人作家的成名速度,用以老带新,以偶像培养偶像的方式,创建出文学和商业完美结合的新型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爱好文学者的作家梦想,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新方向、新思维。从近几年的刊物文章及偶像作者质量来看,该模式培养的作家仍具有优秀的创作能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精准写作的理念好似一把双刃剑,同一类型的创作重复与文学艺术的自由追求较难兼得。因此,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其运营团队,都应考虑创作的适当转型突破,不可沉浸于现有成绩,固步自封。

作为时代发展趋势下的现象级产物,偶像作家培养模式为创意写作学科带来一些启示。其一,精准写作的培养理念,固定作家风格类型,与类型小说写作教学具有共通之处。作家导师的指引和经纪团队的辅助定位有利于新人更快明确自身创作优势,熟悉创作环境,在特定类型创作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其二,偶像作家导师团队通过多元写作竞赛和杂志投稿等渠道物色新秀,契合“人人都可以写作”的理念,将写作的机会赋予每一个人;团队交流和合作式创作使得写作者不再时常陷入灵感未至的困境,显著提高了创作效率,可以为创意写作工作坊教学带来一些灵感。其三,将文学与商业相结合,顺应当今文学产业化趋势,为写作提供了市场先机和自洽可能;积极在出版和媒体营销方面为文学创作造势,有效地和创意产业相勾连等特点,也为今后创意产业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在创意写作理念之下,偶像作家培养模式具有时代价值,绝不只是昙花一现;文学在商业化大环境下的自救和融合,也绝不是一场无意义无质量的跟风。在偶像作家培养过程中,只有平衡商业与文学的天秤,不丢失作为文学创作者的初心,为读者粉丝群体中普及写作的知识与经验,把握机会扩大写作影响力,该模式未来的发展才能更为长远。而从积极角度探讨偶像作家培养模式的社会价值和学科价值,认识到其合理性与创新性,能使之为新时期作家培养提供些许经验借鉴,助力全民写作的时代更加生机勃勃。

五、当代中国大奖赛青少年作家培养经验梳理与研究

文学大奖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竞赛的方式选拔优质作品,发现文学新人,激发创作热情。有些大奖赛将发现与培育文学新人当作重要使命,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文学新人发现与培育机制,比如当代中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北大培文杯大赛和90后创意小说大赛等,在发现与培育青少年作家方面成绩斐然。以上述三个文学大赛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当代中国文学大奖赛在作家培养方面的经验。

大奖赛作家培养始于《萌芽》杂志社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以下简称“新概念”)。新概念肇始于1998年,主办方为《萌芽》杂志社。大赛的目的为挖掘稿源、发现文学新人,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吸引读者,使更多的人对《萌芽》杂志产生兴趣。其举办方式为初赛不命题、邮寄作品,复赛现场命题、限时笔试。北大培文杯肇端于2014年,其主办方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大培文创意研究院。大赛的目的是“倡导以创意带动创新,以创意打破传统的作文模式,激发语文创新思维,实现创意写作与中学作文的良性对接,力求‘新感觉、新形式、新思想’”①《认识“北大培文杯”》,北大培文杯官网,网址:http://m.pkupw.com.cn/news/article/notice_detail/id/181.html,引用日期2019年4月30日。。其举办方式为参赛选手提交参赛作品,作品分别按高中组与小学初中组进入初评和复评阶段,最后进入决赛。90后创意小说大赛起始于2012年,主办方为云文学网、上海作协文学百校行办公室、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萌芽》杂志社、零杂志。大赛宗旨是“创意小说,要求有想象力和创造力”②《第三届会师上海·90 后创意小说战》,云文学网,网址:http://www.yunwenxue.com/channel/2014hssh/index-2.html,引用日期2019年4月30日。,其举办方式为初赛提供140字的创意简介和1000字的正文节选,复赛提交五千字以内的小说。

不同的大奖赛,它们的作家培养经验并不完全相同。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发表作品,出版作品集

新概念的获奖作品可以在《萌芽》杂志等相关媒体选登,结集出版;培文杯的优秀作品能够相继刊发在《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散文选刊》等报刊上,并可选入培文杯大赛优秀作品集《倾听未来的声音》出版,部分获奖者还可出版个人作品集;90后创意小说大赛的优秀作品将由《萌芽》杂志专题发表。由此可见,发表作品,出版作品集,几乎成了大奖赛模式的“标配”。

(二)注重身份定位和形象包装,培养明星作家

新概念作文大奖赛最耀眼的是培养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李海洋、蔡骏等一批新锐80后作家,现在他们已经成为国内青春文学出版市场的风云人物。徐雅颖在其硕士论文《〈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里描述了这个过程:选手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通过在《萌芽》杂志刊登并结集出版的方式面向读者,获得一定的粉丝群,被“标签化”,有着各自的定位(如韩寒被定位为“叛逆少年”等等诸如此类);被包装成明星作家,“这些身份定位既是媒介和市场联手打造‘卖点’,也是粉丝们对他们个性特质的一种认定”③徐雅颖:《〈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这些由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成名的作家,其发展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明星效应,他们与读者的关系更像是明星与粉丝,即作家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群,这些粉丝会像追明星一样追随作家,从而会导致作家在市场上的火热。

虽然《萌芽》一开始无意中“培养明星作家”,但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萌芽》发觉到新概念所造成的巨大的“明星”效应。因此,在市场化转型后,杂志社充分利用新概念所挖掘出的作者资源,一方面不断“造星”推出新人,另一方面积累了众多老牌“明星”资源。

培文杯和90后创意小说大赛也有类似的举措。作为培文杯主办方之一的北大培文创意研究院所设立的“培文之星”青少年作家创作基地,“整体负责会员的个人品牌包装、媒体形象包装等,并定期对会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指导”④《关于创办“培文之星”青少年作家创作基地的公告》,北大培文杯官网,网址:http://cw.pkupw.com.cn/index/article/detail/id/252.html,发表日期2018年1月31日。;而90后创意小说大赛的优秀作者由云文学网提供文学经纪服务。

(三)联合著名高校,获奖学生能够拥有著名高校的保送、降分录取和自主招生资格

《萌芽》杂志社在举办新概念时,还联合多所著名高校,首届便联合了北京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更是同时联合了北京大学等全国十四所著名高校。第七届之前,获奖的应届高三毕业生可以获得保送以上著名高校的资格,即获得了一条通往重点大学的捷径;第七届之后,获奖的应届高三毕业生则可获得著名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高考时获得一定的降分录取资格。而培文杯凭借成熟、有效而严格的遴选机制,“为著名高校发现和输送了众多‘创意突出、写作优秀’的学生,成为高校自主招生重要的参考依据”①北大培文杯-首页,网址:http://www.zhugexuetang.com/peiwen/index,引用日期2019年4月30日。。

(四)为优胜者提供接触、学习著名作家的机会

90后创意小说大赛择优为决赛选手配备青年名作家担任“写作导师”(这些青年名作家包括姚鄂梅、滕肖澜、蔡骏、走走、君天、徐敏霞、小饭、甫跃辉等),为期一年。而前文提到的“培文之星”青少年作家创作基地,也“定期邀请名家与会员交流,开展培训班、沙龙等活动”②《关于创办‘培文之星’青少年作家创作基地的公告》,网址:http://cw.pkupw.com.cn/index/article/detail/id/252.html,发表日期2018年1月31日。。近两年来,新概念的获胜者将有机会参加“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该文学营由著名作家担任文学营驻营导师,与参营学员交流。

(五)看重“创意”这一文化产业的上游环节

90后创意小说大赛宗旨为“创意小说,要求有想象力和创造力”③第三届会师上海·90 后创意小说战,云学网,网址:http://www.yunwenxue.com/channel/2014hssh/index-2.html,引用日期2019年4月30日。,要求故事情节极富创意,题材视角新奇。除了文字稿件,允许选手运用PS软件、画图软件、摄影图片等方式展现作品。该赛事的初赛只要求参赛选手提供140字的创意简介和1000字的正文节选,经过第二阶段的作品筛选、淘汰后,在复赛环节,入围的选手需将自己入围的创意扩写成五千字以内的小说。培文杯也“以文学为旗,为创意是举,鼓励和支持青少年进行创意写作”。

大奖赛青少年作家培养模式紧扣当今互联网、新媒体繁盛时代,并逐渐与创意写作同步,越来越呈现出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未来有理由对它抱有更高的期待。

六、当代中国高校作家培养经验梳理与研究

传统中文系不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标,但是仍有许多作家出自高校,而许多高校在既有体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变通,额外承担了培养作家的任务,“作家班”是主要的形式。2010年前后,创意写作学科开始了高校文学教育和写作教育的探索,当代中国高校出现了新的作家培养模式。

传统型高校作家班,是指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响应“作家学者化”口号,提升作家的专业素养,由高校在中文系中设立的,旨在培养高水平作家的写作班。第一个高校作家班于1985年在武汉大学创建,其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建立。客座教授制度、文学创作研讨会、插班生制度和创建发表平台是作家班作家培养的主要内容,相对于创意写作学科化的作家培养,我们姑且称作家班为传统型高校作家培养模式。

客座教授制度,即学校通过邀请著名作家或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为学生分享创作心得。作家和学者们往往根据话题,如以“写作思路”为核心话题展开讨论,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更新观念,打破思维常规。这对启发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80年代的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家班先后邀请了丁玲、吴祖缃和汪曾祺等40余位作家和学者,面向学生开展“知识密集型”的作家谈系列讲座,为学生与作家交流探讨创作问题提供平台④朱向前:《“黄金时代”的文学记忆——我与首届军艺作家班》,《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作家班也举办“作家谈创作”系列讲座,分享创作心得。

文学创作研讨会,即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由组内成员分享各自创作或阅读的作品,成员在组内评品和分析作品的优劣,并集思广益修改完善作品;或者针对某一主题或风格的系列小说进行研讨分析。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解放军艺术学员的作家班学员们定期开展作品交流会,学员们针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并寻求修改对策。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鲁研班”,分别以学员刘恪的《红帆船》及其中篇小说系列“长江楚风系列”和王宏甲的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研讨会。此类研讨会,有助于学员扩展写作视野,交流创作技巧,实现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的双重任务。

高校与作协合办方式,是指高校与地方作协合作创立的写作班、作家班或创意写作班。传统型高校作家班对创作者的文学素养要求较高,招收多为作协成员,其中以青年作家居多。青年作家在创作上具有一定的天赋,然而缺乏规范的指导;业已成名的作家对创作技巧与理论学习有着更高的诉求,于是选择作家班进行“回炉”提升。1985年,武汉大学招收了熊召政、水运宪等20余位作家进入首届作家班。南京大学则在1987年的首届作家班中招收了郑春华、李兰妮等作家或作协会员,学员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十多个省市及深圳特区,且全部是省市级以上作协会员,都发表了30万字左右的作品,多者达200万字,半数以上的人在全国和省市的各种文学作品评奖活动中获过奖①《南京大学首届作家班》,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年鉴1988》,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352页。。以北师大和南京大学作家班为例,它们招收的大多数是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作品的青年作家,或者已经成名的作家或作协成员。其中,西北大学招收了迟子建、马钰等作家和诗人。这种合办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学员的质量和水平,为作家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插班生制度,是为因高考失利或文化课短板等因素而没有考上本科的专科生而设立的,给与他们插班进入高校接受本科教育并获得本科学历的机会。传统型高校作家班在学生招收上适度放宽限制,针对有创作才华的学员,在满足专科学历的要求下可报考作家班。进入作家班后,这些学生可以插班学习大学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课程,毕业后获取文学学士学历。以1985年武汉大学开设的作家班为例,共招收了33名插班生考生。报考者通过考试可直接进入本科三年级学习,就读期间所有学习资源和福利待遇与在校的本科生一样,只需毕业考试合格就可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②宫世峰、许洁:《八十年代高校“作家班”探源》,《南方论刊》2009年第8期。。

创办期刊,鼓励发表作品。传统型高校作家班在鼓励学生创作的同时,更注重作品的发表与传播,因此高校积极创办期刊、杂志以供学生发表,并鼓励学生向校外著名杂志、期刊投稿。如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了《昆仑》期刊,为学员们发表作品提供平台,鼓励作家深入战场采访进行创作,并发表于《昆仑》上。除了创办期刊,作家班还鼓励学员们对外发表作品。写作不再是个人的私密抒写,学员们纷纷将创作的作品投往主流报刊或杂志。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经由当时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中文系主任徐怀中推荐,在《中国作家》上发表。西北大学作家班的张冀雪的中篇小说为《小说月报》所转载,熊尚志、曾辉等人在80年代也陆续发表出版自己的长篇小说。

传统型高校作家班的出现是作家个人提升的诉求,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而新型高校作家培养则随着创意写作理念的引入,进入了变革创新阶段。

新型高校创意作家培养是指高校引入创意写作理念,教授创意写作课程,进而培养作家与应用型写作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上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创作相结合的模式,并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工作坊教学、驻校作家与诗人、实践培训、双导师制度等方式进行教学。与作家班以培养文学作家为唯一目标不同,创意写作既培养文学作家,同时培养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各种写作人才。

工作坊教学。它是指在主讲人的指导下就某一话题,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继而展开创意和写作①许道军:《创意写作:课程模式与训练方法》,《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在葛红兵与许道军老师的带领下建立了系列工作坊,如编剧、故事、小说等,以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提高相关文体写作技巧。其次,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还与上海作协合办了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班培训活动,以工坊制文学创作等核心课程,采取“讲、演、写”并举的方式展开对少数民族作家的教学活动。工作坊是创意写作的精髓,对于激发创意灵感和提升写作技巧有重要作用。

作家驻校和诗人驻校制度。指学校邀请作家和诗人进驻学校讲学或参与研讨项目等。自2002年作家王蒙率先在中国海洋大学提出设立驻校作家制度,至今已有17年之久。中国海洋大学先后聘请了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和莫言等作家,为培养作家提供契机与可能性路径。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首次采用驻校诗人制度,邀请了青年诗人江非入驻学校,参与师生有关诗歌的座谈研讨。此后十几年间,首师大陆续遴选了路也、李小洛、阿毛等十几位诗人,旨在通过分享诗歌创作经验,促进学生的诗歌创作创意能力和创作技巧的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则于2010年成立了“国际写作中心”,建立了驻校作家和驻校诗人制度,邀请阎连科和多多等作家和诗人到学校讲学交流。众多高校采用驻校作家制度进行教学,培养潜力作家。

创建实践基地与夏立营。高校尤其重视学生实践写作与创意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开设了实习培训、采风创作、暑期实践的基地。其中复旦大学建立了“复旦大学—上海作协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学生可根据这一平台到文学编辑部、文学网站参与相关文学活动。而上海大学开办的创意写作夏立营,将招收范围放宽至跨院校对象,培养了更多创意写作人才。

双导师制度。高校为学生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校外导师。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作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创作”硕士培养点即采用“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在校内设立一位导师,并邀请了校外格非、严歌苓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实行全新的“双导师制”,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作两方面给与学生专业指导和教学。

建立网络多媒体作品发表平台。通过网络及多媒体的发展,高校鼓励学生在网络阵地创作并发表作品,在纯文学之外,拓宽网络文学领域。北京大学的邵燕君老师致力于网络文学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在国内著名网站“入场”写作,按照网络文学的网站规则进行创作,成果显著,学生们在各大网站上发表了《妖店》等十余篇作品。除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高校也积极创建自己的公众号和网站,如人大的驻校作家张悦然为写作班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一勺池”,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创建的华文翼书网,为学生提供阅读、创作和分享的平台。这类新型高校创意写作学科是通过开设实践课扎实写作技能,工作坊交流激发灵感,辅之以驻校作家,并借助现代网络媒介促进作品的传播与分享,在实践中提升创作技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作家培养,为高校作家培养吹来一阵新风。

传统高校作家培养模式在短短三十多年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成果丰硕。而新型高校创意写作大胆借鉴国外作家培养模式,也吸收了传统型高校作家班培养经验,并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当代高校作家培养事业。

七、作为一种作家培养系统的台湾文学奖经验考察

作家能否系统培养而成?就创意写作教学的角度,问题已不是能不能,而是如何去做。马克·麦克格尔如是说:“‘系统’一词常会给人灰暗无力的印象……但是美国的‘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系统的确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当然它也提醒我们另一个问题:一个人及其创作的个性如何得到培养?战后美国文学提供了无数证据,表明过去由家庭承担的培养责任,现在改由高校承担了”①[美]马克·麦克格尔:《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葛红兵、郑周明、朱喆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我们基本同意上述观点,这正是在过去半世纪以来创意写作系统在美国各大高校开花结果,乃至近年在中国广泛引入的原因。然而在台湾省的情况则略有不同,台湾省确实有几所与“创意写作”相关名称的高校系所,在培育写作人才上已各有成就,但能进入培育系统的作者有限,难以满足大多数志在创作的青年的需求。若是不在上述系所甚至该院校的学生,该如何得到类似的机会与同行相互交流、激荡、学习?除了可想见的坊间课程、同好社团与文学营队等主要形式、仍偏向上课为主的资源之外,更难在实践方面有实质性的推进,乃至近年的台湾作家都难免要走过一遭的路径:文学奖。文学奖作为一种培养作家的方式——甚至我们认为台湾的文学奖已足以称之为培养作家的系统——无疑是独树一帜且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文学奖征奖系统

常见的文学奖有两种不同定位:给予既有的作家肯定,奖励文学新人。前者的目标对象是已有著作的作者,评奖的基准也以“既有的作品”为主,比如某一本近期出版的书;后者则无法期待已有著作,因而参赛条件必须是“尚未发表过的新作”,并要求作者在得奖的同时授予征奖单位独家的发表权等。为评审方便,征奖的作品也多以短篇为主流,也有要求长篇作品的征奖,但惯见的要求皆为“未曾在任何平台发表过”。因为是新人,“新”就是最核心的价值诉求。

而台湾省的一个特有现象是:以培育新人为导向的文学奖数量非常多。身为诗人、同时也是评审常客的向阳曾算过,2002年各种大小规模的文学奖通算起来共约50种。②向阳:《海上的波浪——小论文学奖与文学发展的关连》,《文讯》2003年第218期。之后的数量有增无减,直到近年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称此为“文学奖遍地开花”并不算夸张的形容。然而若只是数量多,不足以证实文学奖足以作为“培养系统”。台湾文学奖的另一个特色是完整的分级,好比体育赛事有不同的联盟分级,作为一个有志于投稿的新手,眼前就有一条漫长的山路可以循序渐进地爬上去。以主办单位的性质区分文学奖可以分为:新闻媒体、地方政府、民间企业与团体以及校园四类③朱云霞:《地方性的建构:台湾地方文学奖综论》,《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4期。。

1.新闻媒体。由大型报社举办的文学奖曾位居台湾文学奖系统的高峰,除了报社的传播优势,也与历史脉络相关。最初文学奖会成为新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路径,始于1976年两大报(《中国时报》与《联合报》)争取订阅者关注的竞逐,2005年《自由时报》加入竞逐后并称为“三大报文学奖”。在其全盛时期,堪称年度最大的文学创作竞赛。奖额高,评审赫赫有名,得到这些奖项认可几乎等于出书的保证。这盛景直到2014年《联合报》文学奖宣告停办新人奖(并在其后改变奖项定位,从奖励新人转为给予既有的作家肯定),2016年《中国时报》宣告停办时报文学奖(同样也在重整之后改变了奖项名称与征奖方向),只剩《自由时报》仍坚持以原有形式举办,这段时期才正式宣告结束并迈入转型期。

2.地方政府。由各县市政府举办的文学奖,可说是文学奖系统的中坚。奖项除了比试写作技艺,还有着建构“在地性”的期许。如范铭如教授于《后乡土小说初探》中爬梳的历史,从1978年推动的12项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开始,经历20世纪80年代“文建会”推动地方文史资料重建,90年代更进一步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爬梳地方、社区、时代与人的关系,从纪录流失的文化、建构在地记忆到凝聚居民的感情与地方认同①范铭如:《后乡土小说初探》,《台湾文学学报》2007年第11期。。文学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生产机制,每年提供稳定的作品产量。然而也如范教授在文中所提到,在征奖体系中脱颖而出的“后乡土小说”,虽然可能确实写的是乡土,却与上述那些期许的方向有所不同。

3.民间企业与团体。由民间单位举办的文学奖,多倾向经营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比如金车文教基金会举办的“金车奇幻小说奖”和“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尖端与角川出版社曾举办的“轻小说大赏”,甚至一群小型诗社还合办“X19全球华文诗奖”(限定参赛者必须19岁以下,评审是曾经的得奖者或外邀评审,外邀评审也不得超过29岁)②叶佳怡:《台湾青年文学奖:“创作、文学奖、出版”与读者之未来?》,《蕉风》2013年第506期。,可说是在一片大型报社和地方政府举办以严肃文学(纯文学)为主要征奖目标的文学奖群中另辟蹊径,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4.校园。这是许多年轻作者的起步地,因为主办方是学校,多有更明确的教育导向,比如会公开决审会议,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评审讨论作品的过程,有些更会把详细决审记录发给参赛学生作为后续创作参考。因为参赛资格多有限制,得奖相对容易。根据须文蔚教授的调查,已成名的作者多不倾向把校园文学奖的得奖纪录写入资历里;但如果是初入文坛的新人,能在早期获得这类肯定,对其延续日后的创作之路仍有重要意义③须文蔚:《大专校园文学奖类型及在文学场中之位置》,《东华汉学》2007年第6期。。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心得,对于日后挑战难度更高的文学奖也有其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台湾文学奖作为一个分级完整、可供新手作家循序渐进成长的整体,其意义早已超出比赛本身,评审们透过决审会议记录等文件与参赛者交流阅读与创作心得,有志于得奖者也得以借由分析文本与比对评审意见,得到完善自身创作的途径。文学奖遍地开花的盛况是台湾文坛独特的风景,也为台湾作家的成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文学奖之利弊

文学奖对于台湾省作家培育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须文蔚教授的调查。在《“中华民国”作家作品目录》中收录的1800位作家中,792位作家曾获文学奖,其中93.8%获得全省性的文学奖④须文蔚:《大专校园文学奖类型及在文学场中之位置》,《东华汉学》2007年第6期。,几乎涵盖了近40年来的大部分作家,但文学奖对作家培养有利也有弊。

文学奖之利,在于其能稳定地复制自身。任何希望获得“推广文艺”名声与绩效的单位,举办文学奖即为有效手段。做法也可模板套用,不同奖项的行政细节往往只须微调,有预算、不犯大错,几乎很难失败。得奖者有奖金与肯定,评审有评审费,主办方则得到绩效与名声,还持续有作品产出,这是个多赢的局面。

更进一步分析,文学奖形式本身即包含了一种“传承”的意味。由现役作家们认证新人的手艺,其信奉的美学体系便在此过程中传递下去。观其评审记录,最常见的讨论是“这奖项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作品”乃至“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作品”,所谓“需要”是会不断随着人事时地等诸多条件而改变的。在理想的状况下,文学奖可说是评审与参赛者们对于“当前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作品”的一次集体思考与总结。传承的不只是美学,更可以是一种创作者本质的洞见与关怀。

然而也是在此处衍生出了争议,主要分歧在于评审与参赛者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在评奖这个场域内,与其说双方在对话,实则更接近参赛者单方面揣摩评审的想法,而后评审单方面再做出是或不是的论断。这两个单向的箭头是否存在有交集,则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

因而可能衍生出几个常见的扭曲:

1.对参赛者而言,很难避免在某些环节采用了“容易得奖”的优势策略,进而扭曲自己原本的创作习惯甚至美学观点,以符合想象中评审的爱好。这种“扭曲自己”的痛苦并非轻易能用成长与学习的痛苦来概括而论。特别是当参赛者或许并非打从心底认可,而只是刻意“投其所好”的时候。

2.对评审而言,其实所谓“优势策略”他们也心知肚明,更明白那种策略某种意义上与所谓“创作”的初始定义是有所扞格的。然而他们无法控制来稿质量,而经常出现的矛盾点是:比起那些采用了过多“优势策略”而显得匠气的作品,连优势策略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投过来的作品经常更缺乏选它们得奖的理由。要是强行跳出既有框架,最后的争议可能会更大。

3.对于要处理后续出版环节的主办方乃至出版社方面而言,可能也会面临参赛作品在市场上竞争力疲弱的困扰。因为容易得奖的作品不一定是好卖的作品。尽管在布尔迪厄所谓的“有限生产场域”里重视的本该是特定圈内的声誉与认可,而非商业利益与大众目光。但理想终需与现实碰撞,书卖得好不好就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卖不好时难免会怀疑这一切是否白忙一场,也容易理解。

综上所述,在先前所谓的“理想状况”下,文学奖本应是一场传承,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之间集体的思考与对话。但在“不那么理想”的状况下,可能会出现一种怪圈:在行为中涉及到的三方都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可又不得不继续做下去。知名评审张大春的公开信或可作为其中一方想法的说明:

数不清已经连续多少年了,我总在决审会场上与共事的评审们商量三件事,其一是在第一轮投票中凑不出可以“出线”的作品篇数。其二是期望能够以从缺的方式显现一个奖项所应该具备的甄别标准。其三是调整奖项、奖额的名目以符合参赛作品的实际品质。

这些商量,大部分都不能见诸公开记录,因为没有一位评审愿意对明显是初出茅庐的写手过于苛求,也没有一位评审在衡文失望之余,还忍心让出钱出力勉强维持著文学奖门面的单位受到不必要的质疑和责难。然而事实是:文学奖越来越能鼓励的是同质性极高而个性与创造性极低的作品。①张大春:《从今告别文学奖评审》,《苹果日报》2011年8月。

最后那句话可说是痛心疾首。评审觉得自己评得委屈,然而参赛者又何尝不觉得自己写得委屈?更大的吊诡在于文学奖本应是鼓励创作的用意,在行之多年、遍地开花之后却予人“以公式扼杀创意”的形象,不得不说是一大讽刺。

(三)文学奖之可能优化途径

虽然文学奖看似带来上述诸多负面效果,甚至不乏有激烈的批评,认为索性全数取消并代之以新系统才能“拯救台湾文学”。然而我们认为这说法未必公允,在某些只会复制套路的劣作之外,有的优秀作品仍熠熠生辉。以张大春本人为例,如果没有时报文学奖,他的《将军碑》不可能如此迅速走入大众视野并掀起热潮。文学奖有过它的好时光,有过它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如果将其视为一种类似具有教育功能的系统,就得一并考虑教育这行为本身的困难性:传承与限制的界线如此难拿捏,而悉心培养与揠苗助长也可能是一线之隔,上段提及的怪圈毋宁是在多年运作僵化之后产生的系统性漏洞,检讨的时候,更该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弥补缺漏,而非整个系统一巴掌打死,那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作家朱宥勋曾回应张大春的《从今告别文学奖评审》,并提出明确的品味区分、决审制度的补充以及更完整的基础建设三个补救对策②朱宥勋:《文学奖“可以”怎样——从张大春〈从今告别文学奖评审〉说起》,《台湾艺文评论专辑》,“财团法人文化艺术基金会”2011年版。。所谓“明确的品味区分”即:借鉴日本的两大奖经验,对自身市场有明确定位以及相应“量身定制”的赛制规划,拥有自己独特价值的文学奖需要鼓励,反之则不然。关于“决审制度”的补充,在目前普遍是三到五个评审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各界进行更丰富的对话,提升文学奖作为培养系统的教学品质。“更完整的基础建设”是指包含对于得奖作品后续的推广、出版甚至翻译,不要只停留在出版一本得奖选集就结案。

上述的论点我们大致都同意,只做一点补充:所谓基础建设不只限于文学奖本身,还应包含相应的创意写作课程基础建设,如何让有志于写作的孩子们能尽可能方便地接触到相关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自己的学校即有丰富的课程可供练习与切磋,才能厚植创作土壤。没有土壤,就开不出奇花异卉,与其抱怨没花可赏,不如想想该如何改善土质更为优先。

文学奖作为一种台湾作家养成系统的独特现象,已在本世纪10年代左右达到它的极限,并逐渐转型成更为多样的作家辅助系统,这是可喜的现象。过往文学奖承受了过多期待,太多文学明星发迹的故事在这系统内持续发生,实际上,文学奖只应是整体培养系统的其中一个环节,而不应承担超出这环节所能承担的责任。以台湾省的特殊发展脉络而言,不能全部废除文学奖,但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能只靠文学奖。在征奖系统之外该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文学环境,还有待有识者齐心努力。

猜你喜欢
文学奖网络文学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