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霞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当改变传统观念,适应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关注如何促进学生数学素质、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的全面发展。”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而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常规工作,是获取教学效果反馈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进行有效的作业批改,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小学低年级的作业量不大,教师可以在上完一节新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作业批改完成。这样的作业批改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培养学生积极的作业态度。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练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和课外的时间,进行面对面的批改,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找出错因,掌握知识本质,实现能力提升。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后,考虑到学生对计算内容兴趣不浓、对练习也没有完成的欲望。教师就组织了作业速度大比拼的练习形式,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得又快又好又准确,做好以后可以立即给教师进行面批。教师在屏幕上出示的题目有:53×3、61×8、24×7、35×4。题目出示后,学生们立即投入到了计算中,完成后,争着送给教师进行批改。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忘记进位了,也有的学生漏写了结果中的“0”,还有的学生在竖式计算过程中,漏写了乘号等,在面批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不足,并进行了针对性的点拨、引导,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上述案例,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后,为学生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并采取当场面批的形式,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刻性。
为了提升教师作业批改的效率,教师可以将低年级学生按照能力的高低,分成不同的小组,可以以五个人一组,一个学生为该小组的组长。简单的作业,教师可以运用小组的方式进行检查、批改,更好地发挥小组成员的监督和帮助作用。对于需要巩固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交由小组长组织监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批改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自我改正、自我反思,改变马虎大意、不检查作业的坏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基。
在教学统计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①按班级四个小组的形式,统计男女生的人数,看看是班级的男生人数多,还是女生人数多?②按年龄,统计全班的人数,看班级学生哪个年龄的人数最多?然后再按照出生的月份进行统计,再看看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这样的作业,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完成起来自然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学生们获取相应的统计结果后,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了批改,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肯定同伴的优点,找出作业中的不足和错误,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的目的。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的内容后,没有让学生完成单一、机械的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了生活性很强的作业,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了批改,使作业批改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对于作业批改中出现的错题,教师应注重跟踪、督促,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反思、自省,对错题进行订正。学生们订正完自己的错题后,要及时地交给教师进行二次批改。教师对学生订正后的答案,要给出明确的判定,如果不正确,则应让学生继续订正,直至正确为止。注重错题的二次批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仔细检查作业的习惯,还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性。
在教学减法,学生们在完成这样的练习时:“公鸡有40只,母鸡有80只,兔比鸡少20只,兔有多少只?”这道题目出示后,学生们进行了解答,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少数学生没有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未探寻出有效的解题思路,形成了解题错误。有的学生直接用母鸡的只数减去20只,也有学生直接用公鸡的只数减去20只,得出了错误的答案。教师批改后,让学生进行反思,争取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出错因,并进行订正,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将订正的内容,再次交给教师批改,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会非常开心。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找出了错因,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数学的勇气和自信心。
上述案例,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后,没有直接告知,而是让学生主动剖析错因,探寻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赋予课堂新的活力,教师应跳出传统教学的束缚,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批改作业方法,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践行新的教学理念,优化作业形式和批改方法,灵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从而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