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
(贵州省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 思南 565100)
在几年的职教经历中,我发现职校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厌学,尤其是对语数外等基础学科,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职校教师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新形式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呢?我觉得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深刻领会“教”与“学”的真谛,有教与学有机结合观,真正认识到“教”就是激励、引导、参与互动。“学”就是学习主体在有效的激励、引导下,积极高效的自学、互动、发展的过程。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由学生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观念,实现课堂主角的转换。
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种回答,都积极地给予评判,努力地发现闪光点,并大加表扬。久而久之,就能促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尊重、理解的人际关系,学生也能轻松、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丰富,也有部分远离时代背景,学生难以体会作者用意所在。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也有必要了解难以理解课文联系的历史、政治、地理等综合知识。笔者解读教材时,广泛查阅作者、背景等材料,备足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课外知识,又深刻体会教材内容,既做到教材深印心中,又激发兴趣,发现语文书可以读厚,厚得似一部长篇小说,发现语文书可亲,每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都是一段故事,一个童话。为此,笔者努力钻研教材,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中专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笔者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亲切、和谐、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师成为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见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让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职专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进校一段时间了,很少有人在正式的公开场合大胆表现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获取知识,并逐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形式之一。
我把所教的学生每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人,上课时不是和学生面对面,而是让5个学生聚在一起合作学习。因为是同龄人,在认识事物、考虑问题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身心上没有隔阂,语言上没有顾虑,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取长补短,互相点拨,共同促进,是最好的合作伙伴,经常给我带来惊喜。
如在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题是《我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分小组坐好后,开始时同学有些拘谨,怕说不好让人笑话,我一再强调没关系,想到一点说一点。在我的反复启发下,慢慢有人发言了,再后来越来越热烈,有的说古人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这样很容易被对方接受;有的说古人很聪明,常采用迂回战术,欲说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甲事,请君入瓮;有的说谈话时一定要注意措辞,要尊重他人;有的说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越说越兴奋,越说越自信,有些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后来我又陆续组织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课,有时是讨论某个话题,有时是根据课文内容开展知识竞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在“动”,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课堂才会务实高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