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江苏省泰兴中学,江苏泰兴 225400)
地理教学中的图像包括图画、图片、图表等内容,这些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图像的开发主要指对图像进行转化和使用,也指对地理图像的深度认识和加工。对地理教学中的图像进行有效开发,有利于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目标为指向,充分利用图像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这些图像进行开发利用,让图像资源的价值得到深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应致力于通过对地理图像的深度开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对教材上的图像进行处理,让其由静态的平面图像变为动态的Flash动画,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难度。例如,在教学鲁教版教材中《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将静态图像转化为动态Flash图像。这样学生便能更直观生动地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对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更替规律及四季变化规律获得更直观的体验。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又顺利实现了课程目标。
再如,“锋面与天气”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将涉及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面雨等内容的图像转化为Flash图像,通过Flash图像将冷暖气团相遇然后形成锋面雨等过程逐步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锋面雨形成的具体环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漫画内容,教师可以深度挖掘这些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关于人口增长问题的漫画“将来我们住哪里”,让学生认识到这幅漫画表面虽然可笑,但实际反映了很深刻的问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后,教师应引发他们深思,进而促进教学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地理图像的开发要注重图文结合,尤其是要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落实到图像上来,这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也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例如,在《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的图像,熟悉洋流运动的规律,能够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像表达,在地图上正确地标示出来,这样学生才算比较顺利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掌握上,而没有落实到图像上或不能准确地在图像上进行标识,那么课程目标便没有顺利达成。
再如,在世界四大渔场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将日本北海道渔场、英国北海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及秘鲁的秘鲁渔场落实到地理图像上。如果学生仅仅记住四大渔场的名字,而不能找到它们在地理图像上的具体位置,那么学生就没能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课程目标也没能顺利达成。
当然,学生如果仅仅掌握了图像知识,只会在图像上进行标识,而不能将其抽象为文字内容,也不算是完整地掌握了知识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图文结合和图文转化的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图像中,让学生将具体地理图像中的知识抽象为文字内容[2]。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教学重难点,提高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地理图像,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要积极让学生进行填图和绘图练习,以增强学生的忆图能力。例如,在教学《地球五带划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好标有极圈和回归线的地球图形,然后让学生填充五带的位置。在教学《锋面雨》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图像中的文字内容删除,让学生补充图像中缺失的文字内容,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向学生布置填图任务时,要让学生完成预习或复习工作,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求学生规范、准确地完成填图作业。
除让学生填图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图像,这样对实现课程目标具有积极意义。让学生掌握绘制图像的能力也是地理课标的要求,如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中,课标便提出了包括绘制图表并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以及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它们的移动规律等要求。学生通过绘制图像能够将繁杂的文字内容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洋流的分布》的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绘制洋流分布图,让学生将复杂的洋流运动用几个简单的箭头正确地标示出来。当学生用简单的箭头标出全球洋流分布图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图像,让学生发现北半球的洋流分布呈现“8”字形,南半球的洋流分布呈“0”字形,进而启发学生巧记全球洋流分布图。
提问是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好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地理图像来设计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在《人口与环境》这一节的内容中,教材中有一幅“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评估”的漫画。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借助这幅漫画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让人口与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的平衡状态。这样的问题引导,既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导入,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失真处理教材中的地理图像,然后让学生回答这些地理图像中哪里有问题并找出错误原因,这样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节中,学生很容易在风带的名称或位置上出现错误,还会在代表风向的箭头方向上出错。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改变地理图像内容的方式,故意将风带的名称写错或将代表风向的箭头方向标错,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地理图像,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改,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地理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地理图像材料,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表格及漫画等。这些图像材料是地理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宝贵资源,多措并举,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既可以加工改造,又可以进行更深度的整合。教师要通过深度开发地理图像资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识图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地理图像的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