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荣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南京 211200)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仅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是教师与学生展开良好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1]。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更要使其具有引导性。
首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兴趣培养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教师不仅积极展开了多种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更在确立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在良好的数学感知下得到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有效培养,进而在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灵活的应用技能。尤其是在问题设计中,教师普遍避免了烦琐、重复的无意义提问,使课堂变得简洁高效。
其次,更有益于提升教学效率。当前,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提问教学作为学习数学的一个基本点,也被数学教师予以高度重视,不仅展开了有效的互动提问方式,更使提问兼具了引导性与开拓性,使学生在良好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最后,有效推进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在高度重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基础上,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们看到,这一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更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既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有效性提问的教学模式予以了高度重视。其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动力,能使师生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中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同步提升中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活力与魅力[2]。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开展新课教学,从数学课堂学习的起点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究数学本质。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时,笔者首先为学生创立了生活情境:下午我们要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场所中,我们保持现在上课的座位顺序不变。同时笔者提问:“我们该怎样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呢?”这个在学习起点提出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通过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与总结,笔者引出了这节课的知识点:坐标、有序实数对、象限等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生动化、具体化,并且对原有的生活经验有了数学化的思考。
数学学习是连贯性的,每个系统知识点之间的层次是逐渐加深的。教师想要引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就要抓住重点进行设问,根据教学实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思考习惯。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对重点环节进行层次性的提问:一是为何研究勾股定理?二是什么是勾股定理?三是哪些图形符合勾股定理?四是我们怎样得出的勾股定理?五是怎样证明勾股定理?以上五个问题层层递进:第一个问题能让学生知晓勾股定理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认识勾股定理的内容;第三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勾股定理的应用范围;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推导出勾股定理;第五个问题是让学生进一步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五个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勾股定理这一重点与难点问题,在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显著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与整体教学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初中学习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习回顾的同时,既能及时、有效地修正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还能合理地调节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立下取得良好的收益。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反思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一组习题展开教学活动:
2+2=2+3=
-2+(-2)=-2+(-3)=
2+(-2)=2+(-3)=
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其快速地进行这组习题的计算,并在此后进行反思性的问题追问:两个同号有理数相加时,两个加数与符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异号相加时,两个加数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借由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理解“有理数的计算法则”,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合理设计,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既区别于传统的定式思维模式,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也为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还应围绕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使其在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下得到更开阔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例如,在进行“行程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辆轿车,行驶80千米用了两小时,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4小时后,轿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问题的独立思考,并进一步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而再让有不同求解方式的学生陈述解题思路,并将其一一列出。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总结,由此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也使其发散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在高度重视有效性提问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并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由此持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