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小学 唐晶晶
创新创业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环境之下,小学教师可以尝试灵活调整语文教学方式,借助不同形式风格的教学表达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在传递知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双重优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当通过教学氛围营造与外部环境调整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精神与创新观念,方可达到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近年来,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已经基本得到普及,这就为创设充满弹性的、便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条件。就日常教学方式而言,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之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提高课堂中提问学生的频率,为学生发表意见、建议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等。除略微调整各互动、表达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基本教学任务完成或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情况下采用学生自主教学的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与“翻转课堂”等形式推及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扩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权与主动性。但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中,调整、更换教学方式决不能作为主要手段,一方面仅仅依靠教学方式调整无法完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学方式不宜频繁调整或持久固化,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科学安排,以传递教材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兼顾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一味注重形式上的变通,本末倒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样化、多角度思考,而不是纠结于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有这样一个经典例子:教师询问学生,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但也有学生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很明显“春天”并不是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冰雪消融之际正值初春,不仅没有逻辑上的问题,而且充满诗意,可谓是绝妙的回答。这个例子也体现了小学语文创新教学需要注意的三点:一是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启发学生多样化思考,三是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教师可以在教材知识教授之余设置相关的思考感悟习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与学习经历进行思考,在强化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主观意识结合客观知识的思考方式。相应地,语文教师也需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灵活转变思维方式,避免因为思维惯性而踏步不前。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影响。在最基本的语文教材讲解中,教师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巨大作用。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注入情感,积极鼓励、热情引导学生进行锻炼与创新。
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育领域是许多学科教学常犯的通病,小学语文也是如此,因此在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避免小学语文中的创新教学流于表面、浮于形式。但基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在培养、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也不能够一味追求实践技能,而应当倾向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想法的表达,从思维层面出发培育学生的创新技能。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使用简单且生动形象的词语辅助表达,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在写作或表达时使用丰富的形容词或借助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描写进行叙写,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引导学生创新表达方式,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样地,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例如一直以来寓言《乌鸦喝水》中的小乌鸦就受到人们的盛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那只乌鸦,会使用怎样的方式喝到水呢?并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讨论,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答案。像这样借助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启发学生思考感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打破常规,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对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多方面、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偏好与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自主创新意识,将学生摆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体地位,由表及里地推进借助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