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 吴文鹰
聊课,是一种区别于主流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建立在师生共学基础之上的学习形式。在师生共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是同学生建立起一种“学友”的关系,从而让语文课堂变得亲切起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聊课呢?
我们的教学无论多么自然、有趣,但总是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是老师在“教学”,学生是一种被动性学习,而聊课却不是如此。虽然聊课也要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依据问题对文本进行阅读与学习,可由于聊课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共学基础之上的,自然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让学生觉得不是老师“命令”自己学习,而是自己和老师一起学习,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于聊课时的语言、语气所营造的氛围天然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给学生轻松感,所以“聊课”式导入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如《开国大典》一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过程,通过对大典盛况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在教学本课时,我并没有急于导入新课,而是和学生们谈论起了今年建国70周年大庆振奋人心的场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场景谈论自己的观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激发了学生无比自豪的感情。之后,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咱们的国庆场面是多么壮观,又是多么令人骄傲!这也说明我们的祖国是多么伟大!但你们知道最让人难忘的国庆是哪一年吗?”在学生交流后,我继续说:“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最让人感动,也最让人终身难忘的一次国庆是在70年前,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当年的大典盛况。”
课前聊,一定要从“师生共学”的角度出发,要把学生当作自己学习上的朋友来对待,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努力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时,一般都是教师把提前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依据问题对文本进行学习。无论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和有新意,但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学生的“被动学习”,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我们的聊课则可以在教学之初通过学前聊的方式,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大家感兴趣而又深具教学价值的问题。虽然同样是“抛出问题”,但由于提问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情境是兴趣盎然的学生自我提问,问题也自然变得亲切起来。
如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故事非常简单,可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并不简单。作者是借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要能够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其内部本质,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那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内容,领悟故事主题呢?在聊天中,我引导学生从故事的题目“王戎不取道旁李”入手,从谈论李子的滋味引出对故事的质疑“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同学生聊课,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始了新的质疑“为何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经过学生的一阵讨论,解决了疑问之后,我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问题“为何那么多小朋友,却只有王戎发现了那是‘苦李’?”这样,就在聊课中紧紧扣住了学习重点,让问题变得自然而亲切。
我们在同学生进行“学前聊”时,要注意结合“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多个方面进行,要注意抓住题目进行自然聊,这样我们的“问题”就不仅亲切,还能够紧扣重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起来。
我们在同学生聊课时,不仅要在文本整体的角度,从大的方面与学生同聊共学,让他们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还需要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对文本有更深刻、细致而又独特的体验。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聊天,与学生一起发现文本的细节秘密,特别是要在探讨与追问之中发现理解文本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开启揭示文本奥秘的大门,从而让学生在师生共聊中不知不觉进入文本深处,亲近文本细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深刻而精致起来。
如《穷人》这篇小说,写的是沙俄专制时期,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邻居西蒙两个孩子的事情,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以桑娜和渔夫为代表的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学生初读课文,对小说内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我便同学生围绕“穷人”进行了深入的聊课。先是聊出了“穷人多穷”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小说前面桑娜的心理活动和对西蒙家中环境的细节描写中,真实而深切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而至于穷人的善良,则让学生从文中寻找能够表现他们善良的地方进行品读,主要从桑娜的心理活动和小说结尾处渔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细节处发现了文本的表达奥妙。正是通过聊课,让学生在亲近文本细节的过程中对小说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让整个课堂变得亲切起来。
师生聊课,可以直接交流独特的学习心得,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问题,以质疑、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学习。这样就可以在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细节,体会文本的精妙所在。
我们教学往往是在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给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岂不知,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所谓圆满的句号其实并不圆满,我们不应该,没必要,也不可能给某篇课文的教学画上所谓圆满的句号。由于文本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我们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上把文本学完整、透彻,有很多教育教学资源我们没有挖掘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通过聊天激发学生在课外继续思考,阅读相关文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人文素养,让课堂韵味悠长。
如《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闰土的深深怀念之情。其实,如果联系小说的创作背景,就会发现《故乡》的主题在于表现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艰难的社会现实,这是同课文的主旨相距甚远的。为此,在教学结束时,教师抓住结尾和学生们一起聊起来,师生提出了一系列感兴趣的问题:“后来鲁迅又见过闰土吗?”“闰土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们还会是好朋友吗?”然后我顺势提出了课文的出处《故乡》,告诉学生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全都在这部小说里,只要用心去读,不仅会找到问题的答案,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这样,通过课尾聊让教学变得韵味悠长起来。
我们在同学生课尾聊课时,要巧妙设置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启发思考,努力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阅读学习,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聊课”的方式,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师生共学,让课堂变得亲切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